甘肃省的区划变动,12个地级市之一,定西市为何有7个区县?

在之前的文章中给大家写了很多城市的区划变迁沿革,每个城市的区划变迁沿革都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我国的历史悠久,在每个政权统治期间,对于每个地方的划分都是不一样的,今天给大家说一下,甘肃省定西市的区划变迁沿革,看看定西市如何一步步形成了现如今的格局,历史类型和素材寻找不易,希望大家能够点赞支持一下。

首先简单地说一下甘肃的发展情况,甘肃的简称是甘,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它的省会是兰州,甘肃的面积是比较大的,他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它的面积是长条形,地跨了青岛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有河谷,沙滩,戈壁,平川。


目前甘肃的常住人口2400多万人,2021年甘肃的地区生产总值在10,000亿元左右,根据普查数据,按常住人口来计算的话,当地人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为41,000元,总体来看甘肃省的发展情况还是有些差强人意的。

定西是甘肃省的地级市,一般熟悉历史的人都喜欢把定西叫到陇中,定西这个城市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陇中地区的中心城,目前定西一共有一个区,六个县,总面积19,600平方千米,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定西的常住人口为252万人左右,在地理位置上定西处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在甘肃省属于甘肃省中部地带,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兰州的门户,甘肃的咽喉。2020年定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为441.31亿元,总体来看,定西的经济发展得并不是很好。


那么定西是经过了怎样的区划变迁沿革,从而一步步形成现如今地区划格局的呢?

在秦朝时期定西境内就已经有县了,当时的秦朝在定西设置了陇西郡,定西境内主要有两个县分别是临洮县和狄道县。

西汉时期当时的定西已经非常的繁荣了,境内一共有7个县,当时定西分别隶属于陇西郡,还有天水郡。

后来到了西晋时期,当时定西市境内只有6个县了,分别属于四个地方管辖,分别是天水郡,安南郡,略阳郡,还有陇西国。


隋朝再次一统之后,当时的定西属于三个郡,分别属于陇西郡,金城郡和会宁郡。

后来到了唐朝时期,和隋朝时期相比,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只是有些地名变了。

北宋时期由于吐蕃的崛起,导致了很多的地方都被吐蕃给夺走了。后来到了元朝时期,当时的定西主要有4个地方管辖,分别属于定西州,临洮府,巩昌路和脱思麻路。

明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设置了很多的卫所,当时的定西分属于三地,分别属于临洮府,岷州卫,巩昌府。而这个岷州卫就是由军队建制,并非行政建制。

清朝时期定西境内一共有5个县,两个州,分别属于兰州府和巩昌府。


民国初期,当时在定西市都属于兰山道,1928年开始废除道,由省直接管辖县,1949年建国之后,在定西设置了定西专区,专员公署就驻扎在定西县,不过当时的定西专区,并不是和现在一样的行政区划。

1969年,定西专区改名叫做定西地区,当时下辖了9个县,分别是定西、会宁、榆中、陇西、通渭、渭源、靖远、临洮、皋兰。

在1970年有两个县,皋兰、榆中给了兰州市,1985年会宁、靖远给了白银市。

2003年定西地区被撤销,直接改成了定西市,然后一步步形成了现如今的行政区划。

定西作为甘肃省的辖区,这些年发展的算是比较缓慢的,但是整体来看定西发展的算是自给自足,很少有企业选择来这里进行投资,因为它的投资成本比较高,而且地形也比较复杂。基本上都是本土企业来解决当地的生产发展问题。


近些年国家大力发展房地产,房地产引来了一些投资,然后带动了一些相关企业的发展,可惜的是在疫情影响下房地产也要倒了,现在当地人的收入也并不是很高,工资很低,年轻人都选择了去别的城市打工。人口流失比较严重,

看一个城市的发展还得看他的教育事业,在教育方面定西也是毫无建树,没有什么出名大学,人才也进不来,很多的南方人来了之后也受不了这个这个气候,基本上都是北方人在这里生活。

当地的人一般都是靠农业来发家致富,但可惜的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的农产品也无法销售出去,近些年近期的发展情况也是不容乐观,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希望疫情能够赶紧结束,每个城市都能够很好的发展,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现在很多老百姓都过得非常苦。

关于定西的区划变迁沿革就给大家说到这了,在之后的文章之后给大家介绍别的城市的区划变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定西市   甘肃省   临洮   区划   陇西   定西   西北地区   甘肃   沿革   区县   变动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