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氏历代人物考之三:春秋战国时期翟氏名人

翟氏历代人物考之三

春秋战国时期翟氏名人

根据历史记载,在战国早中期(前400-前300)的魏惠王时代,有记载的翟氏名人其中有:翟翦(jiǎn)、翟景、翟强。他们三人都处在同一时代,翟璜之后,也都是魏国的相国,因此有可能是同一个人。下面分别记叙:

魏惠王

一、翟翦(生卒不详,约在公元前400年前后),是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魏惠王【1】时的卿相。魏惠王是魏文候的孙子,翟翦很可能是翟璜的后人,也很可能像翟璜一样出生在下邽。

读《吕氏春秋【2】・审应览第六》下面一段文字,我们大致可以了解作为政治家、法学家的翟翦。

惠子【3】为魏惠王为法。为法已成,以示诸民人,民人皆善之。献之惠王,惠王善之,以示翟翦。翟翦曰:“善也。”惠王曰:“可行邪?”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故?”翟翦对曰:“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此其于举大为者善矣,岂无郑、卫之音哉?然不若此其宜也。夫国亦木之大者也。”

译文:惠子给魏王制定法令。法令已经制定完毕,拿来给人们看,人们都认为很好。把法令献给惠王、惠王也认为法令很好,拿来让翟翦看。翟翦说:“好啊。”惠王说:“可以实行吗?翟翦说:“不可以。”惠王说:“好却不可以实行,为什么?”翟翦回答说:“如抬大木头,前面的唱号子,后面的来应和,这号子对于抬大木头的来说是很好了。难道没有郑国、卫国那样人民喜爱的音乐可唱吗?然而唱那个不如唱这个适宜。治理国家也像抬大木头一样,自有其适宜的法令啊。

《淮南子【4】・道应训》在上述引文中翟翦所说话语的结尾,不仅有以下两句:“治国有礼,不在文辩。”(译:治理国家,在于礼法的实际内容和有效性,而不在于这法令的文辞修补如何),还将其见解与老子的名言相互印证:“故老子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此之谓也。”(译:所以《老子》说:“法令越详明,盗贼就越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翟翦对其人其法进行了批评。《吕氏春秋·不屈》篇言惠施治理魏国“其治不治”,从而“众庶诽谤,诸侯不誉”(译:百姓议论纷纷,诸侯都不赞誉),魏惠王“谢于翟翦而更听其谋,社稷乃存”(译:向翟翦道歉,改听他的治国谋略,魏国的江山社稷才得以保存下来)。

翟翦是翟璜之后,翟璜又是魏文侯上卿。翟翦反对惠施所立之法,与“民人”异,很可能是出于旧臣权贵的偏见。而“民人皆善之”,这说明惠施所立之法照顾到一般民众的利益。

二、翟景:翟景是西汉杰出政论家、文学家。也有史书中写有“别名翟强”。是贾谊在其代表作《过秦论》中提及的一位翟姓历史名人:“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论》在《汉书》中两次被引用,又作为古文经典被收入多种文选,尤其是高中语文教材,使翟景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古代翟姓名人。但是,无论《汉书》还是后来的多家注本,都没有提供翟景的相关信息。

三、翟强(与甘茂同时代):以甘茂的大致生卒年月来推断,翟强生活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比翟璜要晚100多年,史籍中只说到他曾为魏相,没有生平事迹表述。查其别名为“翟景”。

《战国策》有一段文字,讲谋士为楚王分析利弊,争取楚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其中提及翟强:

魏相翟强死。为甘茂【5】谓楚王曰:“魏之几相者,公子劲也。劲也相魏,魏、秦之交必善。秦、魏之交完,则楚轻矣。故王不如与齐约,相甘茂于魏。齐王好高人以名。今为七行人请魏之相,齐必喜。魏氏不听,交恶于齐。齐、魏之交恶,必争事楚。魏氏听,甘茂与樗里疾,贸首之雠也;而魏、秦之交必恶,又交重楚也。

译文:魏国的相国翟强死了。有人为甘茂对楚王说:“在魏国,希望继任相国的人是公子劲。公子劲如果做了魏相,魏、秦两国必然友好。魏、秦两国友好,楚国在诸侯中的地位就会降低。所以,大王您不如与齐国结盟,共同支持甘茂做魏国的相国。齐王以好居人上而出名,现在要他的外交使节活动,让甘茂出任魏国相国,齐王一定很高兴。魏国如果不同意,就会与齐国关系恶化;齐、魏两国关系恶化,他们都要争着拉拢楚国。魏国如果同意任命甘茂为相国,甘茂与现在的秦相里疾是势不两立的仇人。那末魏,奉两国一定恶化,这样,他们两国都会倚重于楚国了。

魏惠王

将《吕氏春秋》和《战国策》两部史籍中的相关表述结合起来,我们就好得出如下判断:魏国卿相翟翦、翟翦、翟强,其实就是一个人。“翦”与“景”读音相近,“强”字有时也可读作“匠”,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未能统一,各地方言各异,将“翟翦”读作“翟景”或“翟强”不是没有这种可能。翟翦、翟景、翟强其实是同一个人,也在情理之中。

【注释】

【1】魏惠王(前369 - 前319年)即梁惠王,姬姓魏氏,名䓨,魏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战国时魏国第3任国君,魏武侯之子。

【2】《吕氏春秋》: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门客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3】惠子:(约前370年—前310年),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4】《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汉族哲学著作。高诱在序中指出此书的思想内容:“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其义著,其文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杂家”,《四库全书总目》亦归入“杂家”,属于子部。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

【5】甘茂:姬姓,甘氏,名茂,生卒年不详,下蔡(今安徽凤台)人,战国中期秦国名将。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周赧王三年(前312),助左底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谚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齐国,在齐国任上卿。为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

【6】本文根据贵州翟氏宗亲翟显长、翟培江编撰的滇黔《翟氏宗谱》人文传记篇内容编写,特此致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魏国   秦国   楚国   淮南   春秋   相国   齐国   汉书   法令   道家   历代   战国时期   名人   人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