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憨厚朴实的苗家人

1923年,沈从文孑然一人来到北京闯天下,两手空空,身无分文,住在湖南酉西会馆一间狭窄潮湿且充满霉味的亭子间里,吃饭也是东揩西蹭,吃了上顿没下顿,经常到会馆附近的饭铺去赊饭吃。

时间长了没有钱还,虽然饭铺老板同情可怜这个湘西来的穷青年,从来没有向他提起还帐的事,但是他自己也觉得赊欠太多,对不住人家老板,不好意思再去。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向京城一些有名望的作家去信求救。

正在北大执教的郁达夫看到沈从文的信,在一个飞着大雪的日子,专门到他的驻地来看他。

郁达夫见到沈从文时,他正用一床破棉絮包着双腿,在没有火炉的斗室里,一面流着鼻血,一面写他的小说。

他没有棉袄,只穿着两件夹衣,双手冻得又红又肿。郁达夫被眼前这个顽强的青年感动了。吃饭时间,请他到外面的一家温暖一点的饭铺,吃了一顿热乎饭。末了,郁达夫还把找还的三元多钱和自己戴用的羊毛围巾留下来,算做送给他的见面礼。

沈从文被郁达夫的关怀之情感动了。他一个人趴在桌上哭了许久。这一顿饭的知遇之恩,沈从文没齿难忘,几十年后,到了他的生命晚期,他还经常和人提起这件事。

沈从文凤凰旧居

郁达夫的关怀鼓励,饭店债主的宽宏以及身边朋友的支持,都在沈从文心里涌起无限的感激。他成名后,对逆境中遇到困难的人的那种希望有人伸手帮一把的心情再理解不过了。所以,对那些有求于他的贫困学生和文学青年,他总是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即使自己不吃不用,也要想办法尽其所有地给人以最大的帮助。

有一次,沈从文的妻弟张宗和进城邀他和妻妹充和去看戏。走到半道,碰到一个找他告急的人。他那几天手头没有钱,就对充和和宗和说:“四妹,大弟,戏莫看了,把钱借给我,等我得了稿费还你们。”

充和姐弟俩面软,见三姐夫当着人这样说,只好把口袋里的钱都掏出来给他送人救急。

诗人柯原也一直记得沈从文义务卖字帮助他家度过难关的事儿。那是1947年,柯原还是一个十六岁的中学生。那一年,柯原的父亲因失业,死于疾病,家中无钱度日,加上为父亲治病和办理丧事,还背了很重的一笔债。他的母亲急得不知该咋办。不得已,柯原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曾经帮助过他修改诗稿并推荐发表的沈从文写了一封信,打算预支点稿费救急。

沈从文接信后,对柯原家境十分同情,马上复信告诉他不要着急,自己这边为他义务卖字筹措善款。

说做就做,沈从文第二天就在自己主办的文学周刊《益世报》上登出他义务卖字救助困难文学青年的启事。沈从文在启事中说,愿意购买他字的人,可以将要写的内容和规格寄给他,他按要求写好后再通知购买人把买字的钱寄到被救助的青年家里。

沈从文是京派文化名人,书法也很出名,因此启事一刊出来,就有不少人认购,几天时间,柯原就收到二十多笔汇款,彻底还清了家庭债务。

沈从文在北京寓所

解放后,沈从文放弃文学创作,转向考古和文物研究。但是他无私助人的善良品德一点也没有改变,特别是对年轻人的进步更是关怀备至。因此他的家里,总是热闹,经常有很多年轻人登门找他讨教学术方面的问题,他从来都是热情接待,认真解答,从不马马虎虎,也不对年轻人搞什么保密封锁,只要年轻人们需要,他总是毫不保留的把自己刚刚收集到的资料或是研究出来的成果提供给他们。

在他居室兼办公室的屋子里,经常堆放着一些上面写着谁谁谁有用的卷宗,里面装的都是他为卷宗上有名字的那些人筛选整理出来的资料。

南京有个姓罗的青年编了一本《中国工艺美术史稿》,寄给沈从文请他审阅。沈从文把这本《中国工艺美术史稿》从头到尾反反复复看了四遍,不但逐字逐句帮助修改,而且还慷慨解囊,把自己的一些重要资料和研究成果补充到了这本书稿里,终于使原来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成为20多万字的学术专著。

说起沈从文对后学青年这种不计成本的帮助提携,考古学者高华的感触尤为深刻。1978年,高华把自己的一篇考古论文初稿连同一封求教信寄给沈从文,请他帮忙修改。不几天,沈从文就回了一封用蝇头小楷恭恭正正满满地写了的八页的信给高华,比高华的来信足足长了四倍。

沈从文在信中详细地解答了高华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为了节省他考证的时间和难度,对一些重要的增补资料,沈从文还直接地进行了旁征博引。后来高华在论文中直接摘抄了沈从文的复信,被独具慧眼的建筑家陈志华一眼看出这些材料大有来头,问高华是哪里得来的,高华如实相告。陈志华于是建议他要把材料来源出处写清楚。高华在正式发表时,就加上了“据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致函介绍”等字样。

沈从文和他的妻子张兆和

沈从文直到晚年,都一直保留着这种善良的品德。他自己生活一向都很简朴,几十年从未主动上馆子吃过一顿饭,钱财之物,很多都用在了捐献救助上头。他喜欢收集文物,大部分钱财花在了购买文物古董方面。而研究结束后,他从不把这些值钱的文物古董据为己有,而是统统无偿地捐献给博物馆和大学这些收藏与研究机构。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的《阿房宫图卷》以及中央工艺美术馆里的明清锦缎、北京大学里的古代漆器,很多都是他私人花钱从民间收集购买来赠送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版社出版了《沈从文全集》,付给他九千多元稿费。这是解放后他收到的最大的一笔稿费,经和妻子商量后,他又补贴几百元,凑足一万元,寄给家乡凤凰县文昌阁小学资助办学。

学校用这笔钱修建了一座藏书楼,起名“沈从文藏书楼”,请他题字。沈从文不愿自己的名字落在牌匾上挤占学校的空间,只给题写了“藏书楼”三个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饭铺   卷宗   藏书楼   稿费   憨厚   工艺美术   启事   朴实   文物   青年   时间   资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