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极恐:五大诡异证明商鞅之死是孝公父子精细策划的一场阴谋

——《资治通鉴》这样读(11)


三十一年(癸未,公元前338年)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资治通鉴·周纪二》


这么短短的几十个字,把商鞅临死前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境遇和死后车裂分尸惨状描写得淋漓尽致,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在掩卷叹息之际,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但又始终想不明白。

今天再次研读原文,并结合《史记》、《战国策》等书的记载,反复推敲、琢磨良久,才恍然大悟,原来商鞅之死竟然是秦孝公父子联手策划的一场阴谋。

这样一来,一切都就顺理成章了,史书记载中的那些诡异之处也就十分合理了。

诡异之一:为什么商鞅一出场秦孝公基本不见了?

自周显王七年(前362年)到周显王三十一年(前338年),秦孝公在位共25年,但《资治通鉴》在这一卷中关于他的记载只有8次,除了发布变法诏令和接见商鞅记载比较详细外,其它几次记载都继位简略,少到仅有几个字而已,真可谓惜墨如金。

难道这么多年,他一直在后宫睡大觉或者做木匠、炼金丹?

秦孝公

答案显然不是。

实际上,这几十年秦孝公一直没闲着,他只是刻意把自己隐藏起来,让商鞅冲锋陷阵,替自己收拾那些不怎么听话的权贵们,也让他替自己承受他们一波又一波砍杀而来的刀锋剑雨。

同时,也为商鞅和秦国权贵们布了一个惊天大局,其秘密就藏在九个字里: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

卫鞅欲变法?被窝里伸脚丫子,他算第几把手啊!没有秦孝公的点头,他想变法变得了吗?

所以,这句话的前半句的正确解读应该是“孝公欲变法”,只不过是假商鞅之手而已。

秦人不悦?这里的秦人显然不是平民百姓,甚至也不是一般的士大夫阶层,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表达不悦的资格。只有那些身居高位的权贵们才有资格、有本钱、有渠道、有胆量表达不悦。比如公子虔,这个秦孝公一奶同胞的亲兄弟,不过他也即将为自己的不悦付出惨重的代价。

因为秦孝公深知,变法就是从权贵们手中抢夺土地、人口、税收等战略资源,他们肯定不会乖乖地交出来,而是要想方设法进行对抗,甚至还会刺刀见血,弄不好会让自己性命不保。秦国历史上不是没发生这样的事,自己的老爹献公当年推行变法,就是被这些权贵们左右遮挡而未能如愿,最后只好迁都栎阳,另起炉灶才勉强干出了一些成绩。

他深刻汲取老爹的经验教训,不能亲自披挂上阵,就让商鞅成为他手中的利剑,向这些脑满肠肥的权贵们开战,自己就躲在后面做推手就好。

成功了,我万世留名。失败了,商鞅就是背锅侠、替罪羊。就让这些权贵们把怨气、怒气全撒到他的头上,到那时自己再出面安抚、收拾残局。

所以,从这个时候起,秦孝公就一直在精心策划者一场一场惊天阴谋。

诡异之二:既然已经决定变法,为什么还要安排一场没什么卵用的辩论?


变法朝会

秘密仍然藏在前面的那九个字里边。

其实,这场辩论举行也好,不举行也罢,变法势在必行。

秦孝公之所以安排这场辩论,就是给反对变法的权贵们做个样子,表明这事我也征求你们的意见了,不是我个人拍脑袋做出的决定。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履行一下程序而已,会上你们可以充分发表意见,但只要通过了,就必须无条件执行。哪怕会上根本就没达成一致,但作为一把手,我有拍板的权力,这个过程很简单,一个“善”字足矣,不同意见可以保留,但议题已经通过了,剩下的就是执行了。

秦孝公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把矛盾的焦点集中到商鞅的身上。你们看,这个议题是商鞅提出来的,要分蛋糕是商鞅而不是我,谁让你们说不过他呢?失败了就要认输,就要把脖子伸出来挨宰!

秦孝公这一招够狠根辣,一下子就把商鞅推到了所有权贵的对立面,商鞅也就只能听我一个人的指挥,这把利剑也就越发称手随心了。

诡异之三:商鞅两次处罚公子虔,为什么秦孝公没有表态?

第一次是新法推行一年后,太子嬴驷犯法。朝野上下都做好准备要看商鞅的笑话,没想到却被商鞅完美地摆了一道。他以“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为理由,成功地把罪过转嫁给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结果一个受刑、一个被脸上刺字,极大震慑了企图阻挠变法的秦国权贵。

第二次是在四年以后,公子虔再次犯法。这次商鞅的处罚更重,直接把他的鼻子给割了(劓刑),让公子虔八年时间没法出府门半步。

公子虔

这两次事件所牵扯的一个是太子,一个是秦孝公的同胞兄弟,都是仅次于秦孝公的顶级贵族。

按照常理来说,商鞅是没有资格对他们进行处罚的,怎么处罚只有秦孝公说了算,但秦孝公的态度如何,史书却没有任何记载,显得极为诡异。

唯一能说得通的就是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授权,也就是说怎么处理这两个人,秦孝公和商鞅是提前商量好的,只不过由商鞅出面履行程序罢了。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秦孝公不直接宣布处罚决定呢?这样处罚不就更具有权威性了吗?对那些不守法的权贵们震慑力不就更大了吗?

其实,这里面有包含了秦孝公的又一个阴谋。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支持商鞅,而是要再次把矛盾引到商鞅身上,让以公子虔为首的权贵们更加痛恨商鞅。

另外,第一次虽然被处刑的是公子虔,但公子虔是替太子嬴驷受刑。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被处刑的就是嬴驷本人,这就等于昭告天下,太子嬴驷是个罪犯,这将是他一生都洗不掉的污点。

从此,商鞅就成了下一任秦国君主和以公子虔为首的权贵集团的公敌,他的生路基本上被堵死了。

诡异之四:为什么秦孝公在临死前要禅位给商鞅,难道他是真的想保全商鞅吗?

这个记载在《资治通鉴》中并没有出现,而是出现在《战国策》中,原文是这样的:“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当然,这个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因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好多地方都全文引用了《战国策》,为什么唯独没有引用这一段,恐怕他对此的真实性也没有十足把握。但既然《战国策》有这样的记载,那么这事也不会完全是空穴来风。

商鞅

如果这事真的存在,那么无疑又是秦孝公给商鞅挖的坑、下的套。无论他愿意不愿意,这坑他必须跳、这套他必须钻,因为他已经没得选择。

其实,秦孝公根本没有傻到把位子传给一个八竿子打不到的外国人,他只是作秀而已,因为他知道商鞅绝对不会答应。就像后来刘备白帝城托孤一样,也说过让诸葛亮继位的话。

这就是帝王的权术所在。刘备说要禅位给诸葛亮,是为了让他死心塌地辅佐刘禅。秦孝公说这话,则完全是把商鞅往死路上送,因为商鞅在秦国不具备诸葛亮在蜀国的威望和权势。秦国上下,除了孝公以外,全是商鞅的敌人,根本找不出一个朋友来,更别说他的死党和忠粉。这就是为什么商鞅最终会走投无路,死后被车裂分尸而没人同情的原因所在,这一切都是拜秦孝公所赐。

这又是秦孝公用为商鞅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而商鞅也愿意钻这个圈套。因为这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成就感,一路走来,他在一个又一个圈套中越钻越深,但同时他也体会到了权力和杀戮带来的快感,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自己的理想,从一介平民爬上了裂土封君的人生巅峰,哪怕这种巅峰的快感只是一瞬间,他也愿意为此付出一生的代价。

诡异之五:为什么惠文王杀了商鞅而没有废除新法?

从历史规律看,差不多所有的变法都以“人死政息”而收场,但唯独秦惠文王继位后果断杀了商鞅,却为什么要继续延用他制定的法度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和秦孝公一样,只是把商鞅当成了一个工具人,虽然他们都十分欣赏商鞅的才干,但为了巩固地位权力,该用则用、该杀则杀,一点也不会手软。

秦惠文王

其实,惠文王杀了商鞅并车裂其尸,并不仅仅因为自己记恨商鞅,而是为了安抚那些痛恨商鞅的权贵们,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获得他们的支持,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但是,惠文王杀了商鞅后却有三年时间几乎不上朝、不主政。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里面门道深着呢!

按常理,惠文王杀了商鞅,给这些权贵们美美地出了一口心中的恶气,接下来就应该废除新法,把商鞅剥夺的权益归还给这些权贵们才对啊,这些权贵们也不就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吗?

但惠文王的想法却是,人我可以杀,但新法我绝对不废除,至于想从我这儿讨回你们已经失去的东西,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当然,这话虽然不能明着说,但我可以装傻充楞玩失踪,至于国家机器怎么运行,商鞅早已经给我设计好程序了,我根本就不用担心。

但只要我不上朝,你们就没地方讨要那些失去的东西,等我把你们耗够了、磨平来,没什么什么脾气了,我再出来主持国家大事。

而且,我这三年也不是在睡大觉,而是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朝中布好了我的棋子,等我出山的时候,你们还得乖乖听我的。

综上,商鞅之死其实就是秦孝公父子联手策划的一场阴谋,惠文王虽未合谋,但有默契。

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秦国   诡异   车裂   战国策   资治通鉴   新法   权贵   不悦   太子   父子   公子   阴谋   精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