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18:商鞅强辩

商鞅本名叫公孙鞅,这个人是卫国的公族,后面统一叫他商鞅,减少一些转换,后面所有的文章都是如此,只用一个最知名的名字称呼人物。


他出生的时候大约是吴起要离开魏国的前几年,当时的魏国还是强国,打得秦国满地找牙,所以商鞅跑去魏国学习,自然就是喜欢法家学说。


可惜他过去的时候,魏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既没有李悝,也没有吴起,没办法,他就在魏国丞相公孙痤座下当个中庶子,也就是丞相的随从,可以理解成秘书吧。


这个秘书估计也就当了几年,鸿鹄不会在燕雀窝里待太久,等到公孙痤要去世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很恶心的事情。


公叔痤首先给魏惠王打报告,说商鞅是个人才,要重用他,如果不能重用他,那就杀了他,避免被别人所用。


等魏惠王走了之后,又马上把商鞅叫过来,对他说了前语,让商鞅快点逃命,商鞅一听,心里暗想:现在才和我说,我就算想跑,能跑得掉就怪了,反而越跑越容易出事。


于是对公叔痤说:“如果大王不听你的建议用我,那也不会听你的建议杀我。”


我估计商鞅此时内心还是有点慌的,毕竟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还没有建功立业,不知道是否有娶媳妇,就这么被自己的领导害死,真是不值。


不过魏惠王当时听了公叔痤的临终之言,默然不语,出门之后,和旁人说:“公叔痤大概是病糊涂了,又让我用商鞅,又说要杀他,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于是就没有理会公叔痤的建议,放任商鞅不管。


这里要说明一下,在《资治通鉴》和《史记》里都没有记载为什么魏惠王不杀商鞅,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魏惠王是个糊涂蛋,其实真不是,是个明白人都不会杀了商鞅,从常理可以推断出来。


商鞅学的可是吴起,如果重用商鞅,那么魏国贵族大夫就会反对,毕竟吴起的改革是严重损害贵族利益,后来商鞅不也是被贵族弄死的嘛。


商鞅当时只有20多岁,此时的身份也只是丞相的一个秘书,并不是吴起那种立下赫赫战功的人,你说魏惠王怎么敢力排众议而启用他?


反过来,40岁的魏惠王要是杀了30岁的小人物商鞅,又会显得他度量不够,滥杀无辜,如果就凭公叔痤的一句话就把一个小人物杀了,那魏国人会怎么想?


天下人就会说“魏惠王因为公孙痤一句话就滥杀一个无辜之人,残暴无道”。


不能用后来商鞅的成功去否定之前魏惠王的决定,如果商鞅不是去的秦国,去的其他五国,那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商鞅说服了秦孝公,但是秦国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还有诸多贵族在秦国这个股份公司占有大量股份,所以秦孝公就搞了一个公开辩论,要商鞅去说服其他股东。


甘龙说:“变法就是改变制度,这会影响国家稳定。”这话意思其实是说制度改变就影响收益的改变,很多民众利益受损,会不同意的,这就好像现在房地产价格如果大跌,很多有房的人也会跳出来骂人。


商鞅说:“我们这是要富国强兵,要想让秦国强于其他诸侯国,就必须要改变制度,民众不理解不要紧,不要和民众讨论过程,只给他们想要的结果就是了,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所以圣人只要觉得有利,就可以不必拘泥于旧法”。


秦孝公说:“说得对。”


甘龙说:“说得不对!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所以说,商鞅,如果你是个智者,就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现在的制度上,创造出辉煌的成就,在遵循旧法的基础上改革强盛,不能一有想法,就想着把所有制度推倒重来。”


你看,商鞅要变法,秦孝公说了好,可是甘龙说不好,可见战国时期诸侯国内部的反对势力非常强大,国君都不敢贸然反对。


关键是人家甘龙这说的也没错,当时秦国虽然没有那么强,其实也没那么弱,至少比20年前强多了,而且对魏国已经三连胜。


不能因为秦孝公的一个大胆想法,就贸然的改变运行了几百年的制度,而且还交给一个30岁左右,没有什么实战经验的人去实行。


打个比如,你们公司发展得挺好,一个30岁的小伙子看了一些书,然后就说要把公司重组,去吞并对手,股东们谁敢?


商鞅继续说:“甘龙所说的都是世俗所见,按照他说的行事,自然安稳,但是夏商周三代都是改变了制度而称王,五伯也是改变了制度而称霸,有智慧的人制定法令,普通人遵守,贤能的人改变礼教,凡夫俗子拘泥于旧礼。”


商鞅的这句话其实并没有说具体的东西,甘龙说不能贸然变法,因为秦国当时也不弱,这话说得很具体,可是商鞅反驳得很抽象,只是提了一个具体的目标:要效仿夏商周称王的历史,也就是一统天下,具体利益怎么分,其实都没有说。


说来说去就是两个字:我要。


三个字就是:我就要。


针对商鞅说的目标,杜挚说:“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如果没有足够大的收益,不要随便改变制度和法令,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够随便改呢?”。


其实杜挚说的这句话更加具体,就拿国家来说,哪有国家一会议会制,一会总统制,一会又是总理内阁制?


个人跳槽也是一样,你在公司干得好好的,然后其他公司加薪10%让你跳槽过去,你会愿意为了这10%的涨幅而去到一个陌生环境重头再来


所以杜挚的意思是:你直接告诉我,变法之后能有多大的收益,不要把国家折腾了一遍,好处只有一丢丢。就好像炒股,一顿操作猛如虎,结算收益两块五。


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商鞅说治理国家不能一成不变,如果不变,那就会变成纣王那样灭国。


这话说的,如果我是秦孝公,我估计会把商鞅扫地出门。


甘龙和杜挚说得很清楚明白了,秦国国力在蒸蒸日上,这证明制度是不错的,商鞅要给大家说明白,变法改革具体有什么好处,现在有什么问题亟需变革。


而商鞅就不停地说贤人就可以改革,不改革就会成为纣王,改革了就能成就夏商周三代的霸业,只有一个宏大的目标,但是没有具体的措施。


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说,商鞅的成功既有历史的必然,也有偶然,如果秦孝公再年长10岁,可能不会同意商鞅的做法,越是年轻,冒险精神越足,敢为了1%的成功押上全部身家。


人到了一定年龄,经历了各种风险,就会变得稳重,自然也会减少激进的行为。

【完整无删减】资治通鉴全集正版原著全套20册 文白对照白话文版 ¥368.8 购买

END


往期文章:

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合集)

本文由 荆棘读书 原创创作,请关注公众号“荆棘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资治通鉴   魏国   秦国   公孙   夏商周   丞相   法令   民众   这话   贵族   收益   秘书   制度   国家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