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长河》:黄河从此安定了150多年,在历史上堪称奇迹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从上游带来的大量泥沙形成了华北平原,滋养了中华文明。但是,黄河也是一条容易泛滥的河流,大量的泥沙淤积会导致河道不畅,最终引发灾难。因此,历朝历代都会将治理黄河作为国家的大事,黄河治理影响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因此有“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而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古典王朝,又是如何治理黄河的呢?

一,清初黄河泛滥

自南宋以来,黄河就实现了“夺淮入海”,对江淮地区的威胁也变得更加严重。到了明清时期,由于黄河上游生态破坏严重,使得黄河的泛滥、改道的频率加快,治理黄河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清朝初期,黄河泛滥问题越发严重。根据统计,顺治年间,黄河大决口就有15次;康熙初年(1662—1677年),黄河决堤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7次。清初黄河泛滥如此频繁,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第一,明朝治理黄河留下的弊端。明朝前期,曾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使得黄河由泗夺淮的线路得以固定下来。黄河夺淮入海造成的问题就是淮河水系的压力空前增大,一旦发生洪水,黄河和淮河之水纷纷涌入运河,将堤坝冲决,最终泛滥成灾。到了明朝后期,由于明廷腐败,财政亏空,黄河的治理也就荒废,黄河的淤积严重起来。

第二,战争的破坏。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顺治年间,黄河流域发生了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大规模的战争,使得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水利工程也出现了大面积的荒废和破坏。

第三,社会秩序的混乱。明末清初,地方官员为了私利,争夺水源,开挖壕沟等,导致河道混乱。例如泗州和盱眙在州官的支持下新开8条沟渠,导致周桥闸、翟家坝决堤,高邮等地遭水淹没。


黄河图

清初,国家忙于南征北战,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财政来治理黄河。即使清廷向地方下达治理黄河的命令,地方官员也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导致黄河治理一拖再拖。

康熙亲政之后,将“三藩”、漕运、河工视为三大要事。他曾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工、漕运为大事,夙夜廑念,未尝偶忘,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然而,亲政之初,清朝又爆发了“三藩之乱”,康熙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平叛。直到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治理黄河的大工程才正式启动。

二,靳辅提出运河黄河一体治理的方案

1676年,康熙帝派遣工部尚书冀如锡勘察河工,冀如锡的报告显示了问题的严重性。首先是河道年久失修,泛滥成灾;其次是官员腐败,河道总督王光裕在挪用治河公款,欺上瞒下,使得一系列工程成为烂尾;第三是缺乏得力的治河人才。康熙看了报告,立即撤销了王光裕的职务,改派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


靳辅雕像

靳辅,字紫垣,辽阳人,是汉八旗人,曾经担任过内阁中书、兵部员外郎、郎中、通政使司右通政使、内阁学士兼礼部待郎和安徽巡抚等职。靳辅还有一位得力的幕友,名为陈潢,字天一,浙江钱塘人。陈潢喜读经世之书,但是屡试不就。康熙十年,陈潢结识靳辅,并成为了靳辅的幕僚。靳辅的许多治河意见都来自于陈潢,靳辅曾说“凡臣所经营,皆潢之计议。”

为了全面掌握黄河下游的情况,靳辅和陈潢到任后的第一步就是调查。他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沿着黄河干流“上下千里,泥行相度”,进行实地考察,广泛征集乡绅、兵民、工匠、役夫的意见,“凡有一言可取,一事可行者”。

康熙皇帝认为治理黄河不是小修小补,“务为一劳永逸之计”。在此思想指导下,靳辅提出了将运河和黄河一起治理的总体方案,即“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为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靳辅认为,“盖运道之阻塞,率由于河道之变迁”,因而不能只治理运河,只有根治了黄河,才能保障运河的畅通无阻。

经过考察,研究,靳辅决定采用明朝河臣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方法。他连续向康熙帝上奏自己的治河理念,也就是《经理河工八疏》。康熙将靳辅的治河方案交给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议政王们对此方案不是很满意,提出将暂缓实行,靳辅又进行了修改,再上《敬陈经理河工八疏》。

1678年,康熙帝再次将靳辅的方案交给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终于获得了通过。根据靳辅的申请,康熙从国库中拨银250万两,限期3年完成。于是,康熙年间的治河工程正式启动了。

三,靳辅全面治理黄河

1678年,吴三桂在衡阳匆匆称帝,但是清军已经开始了全面的反攻。“三藩之乱”尚未结束,治理黄河的大工程就已经启动。

靳辅治河的措施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疏浚河道,开凿引河。明朝潘季驯治理黄河主要在于堤防,但是忽略了疏导。清初,黄河上下决口七十八处,堤防之法已经行不通。于是靳辅在清江浦、清口、洪泽湖、高堰等地开凿引河,让黄河、淮河之水东流畅通。在前人的经验之上,实行束水刷沙,冲击水中之淤泥,使得河道变得通畅。第三,筑减水坝闸和涵洞保固堤堰。


黄河治理图

靳辅一共在黄河、运河两岸筑遥堤、缕堤、格堤、月堤等九十多万丈,开凿引河几千里,修建减水闸、坝和涵洞近二百座,使得黄河、淮河和运河之水尽皆被束归漕。

靳辅的治河工程在三年期限内基本实现,但是没有彻底完成,主要是黄河北岸的治理尚未完工。实际上,靳辅早就已经分析了黄河北岸决堤的危害远大于南岸,北岸一旦决堤,就会导致整个华北平原成为沼泽。因此,他认为治理黄河的重点不是下游,而是在开封到宿迁一带。但是考虑到黄河夺河塞运,阻断南北交通,因此靳辅才选择首先治理黄河下游。

三年之期到,靳辅上疏自责,请求处分,康熙帝令其“戴罪督修”。此后,黄河又发生了两次决堤的现象,大臣们开始出现疑义。1682年,康熙帝派遣户部尚书伊桑阿等4人勘视河工,不久崔维雅又上书《河防刍议》和《两河治略》,对靳辅治河进行全面的否定,并提出了24个问题。靳辅一一答辩,康熙为了控制舆论,依然将之革职,令其戴罪督修。1683年,导黄入海工程基本实现,康熙帝也恢复了靳辅河道总督的职务。


黄河航运

随后,靳辅开始重点治理黄河中游。于是乎,河南到宿迁一带的堤坝、减水闸坝等工程开始大规模修建起来。在治理黄河的同时,靳辅还治理了运河。经过治理,运河基本避开了黄河淤积地区。靳辅开挖中河,大大减少了运河和黄河的共用河道。在明代之前,运河需要借助黄河行驶500里,而明朝治理后,也需要借黄河水道200里。靳辅开中河后,运河只需要借黄河水道7里,极大地避免了黄河带来的隐患。

正在治河的关键时期,清廷内部发生了矛盾。于成龙等官员主张开浚河口故道,和靳铺、陈潢等人的“筑堤束水以注海”方案产生了矛盾。而这种争论最终演化为了党争。最终,康熙选择支持于成龙。1688年,康熙南巡,再次将靳辅革职、陈潢下狱。


治理后的黄河

后来康熙南巡发现“上河堤岸修筑坚固”“江南、淮南诸地方,自民人、船夫,皆称誉前任河道总督靳辅,思念不忘”。于是康熙才醒悟过来。1692年,康熙帝重新委任靳辅为河道总督,但靳辅已经在当年去世。

此后的30年,清朝一直按照靳辅的方法来治理黄河,就连于成龙这些曾经反对他的人也修正了自己的错误。当康熙质问时,于成龙说“臣彼时妄言,今亦视辅而行。”

结语

康熙治理黄河,前后经历了30年,康熙本人也先后六次南巡,阅视河工。黄河治理的完成,也是康乾盛世到来的重要标志之一。1683年,康熙派遣施琅统一台湾,于是康熙认为全国基本统一,治理黄河成为了最重要的事情,他说“今四海太平,最重者治河一事。”经过康熙年间的治理,黄河泛滥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从康熙年间到1855年近200年间,黄河没有出现大的决堤现象,在历史上也是堪称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黄河   淮河   引河   河工   明朝   总督   河道   运河   长河   康熙   年间   多年   奇迹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