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武进孟河丁甘仁传奇

文|吴建远



坟茔

密林蒿草间,深藏身与名。

一侧是绿树白楼的丹北建山高桥居民小区,平坦开阔的某机械厂采矿取沙场地。

一侧,凤山密林中,国医教父丁甘仁的坟茔默默驻守,百年来只除偶尔有人来此谒陵,打破它平日的寂静。

尚未近前,远远已见对面山坡下,草木掩映中,一块文保碑依稀竖立。

眼前隔着无尽蒿草,绕道从东面进入。走了一段绿叶构树、染金紫荆、银灰狗尾、金黄“加拿大一枝黄花”及莫名杂草丛生的荆棘路,渐接近目标。

丹阳市文保碑上有墓主简介:“丁甘仁,字泽周,常州孟河人,我国近代中医史上著名的孟河医派四大家之一,著名的近代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它如门牌一般,我们由此“登堂入室”。

向上是台阶及墓碑、墓冢。

陪伴墓主人的,只有漫山的林木。尤其身侧耸立的大榉树、朴树、乌桕,无疑是最忠实的守墓者,那萧萧飘落的秋叶铺满阶(通红的乌桕叶最靓眼),仿佛“化作秋衣更护墓”。

2层平台40余级台阶的设计,令瞻仰者层层拾级,一路仰视丁先生。

第一层台阶,如云梯般通向墓碑。两侧栏杆由抱鼓石、石柱及雕刻花纹的石板组成。

墓碑上方篆书“孟河丁公甘仁墓志”,周边镌刻对称的鱼水纹。主体部分密布着蝇头小楷,系同事郑传芨所撰700余字《清授中宪大夫衔花翎四品衔丁公甘仁墓志》,这是一户家庭的中堂画或编年史了,它以精练的文笔,概写丁先生平凡的身世及卓越的求学、用医、办学、慈善成就——

或礼赞墓主:“其术精内外,望孚中西,数十年如一日而有盛无衰者,甘仁丁先生一人而已……”

或叙述创业:“开设中医专门学校以毓才,复建南北广益医院以施诊……”

或折射魅力:“晚年,名益重,道益行。不独沪地绅商争相招致,即西商之侨居者,积资数千万、出其百一足以尽集诸西医,而有疾必折衷先生……”

由墓碑平台再拾阶26级,抵达墓冢。平台砌石栏杆石墙,冢外修白漆墙面,冢顶封水泥。冢前碑石上有儿孙落款以志的铭文。

一代国医教父丁甘仁即长眠于此!

时已在山腰。坟茔掩映在松林之中,秋日的金色阳光涂抹在林间。山林一片寂静。

先生长眠于此,面向孟河故里,与青山不老,和自然同在。

故居

由346国道与丹东路交汇处的栖凤山,向东北行不远,即抵达题有“孟河医派书院”的故居西门。

此园聘请常州江南古建筑技术传习所建筑师设计施工。现已建成雄伟的藏书阁、独特的五亭桃李厅,马头墙的故居,歇山顶、龙凤斗拱的纪念碑亭,后二者为园区核心。

进门大道的北侧文化墙上,展列相关图文资料,是一本浓缩了的孟河医派历史。

进入尚在二期装修的藏书阁,江南古建气息扑面而来。一楼有建筑师龚进华工作室作品展示等,是对特别是北宋《营造法式》古建艺术的生动传承。推开东面一扇木排门,见东北角正是龚进华等营造的白墙黛瓦的故居。

据悉,真正的丁甘仁故居,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毁于水利建设。访北侧居民,知此处原为一片空地。2012年新建成仿清式故居,两侧为五山屏风墙,青瓦白墙,古朴典雅,与主人的浩然医风相切合。

6扇联排雕花木门上部,拱檐下方,是丁氏医学传人、百岁周愚山先生以敦厚楷书题写的故居名。透过玻璃窗看进去,厅中裱有字画,堂前塑着丁甘仁、丁仲英、丁济万祖孙三代半身像。我似乎感受到先生们正略无遗憾地注视着每一位来访者——当年他们从这里走出,服务黎民、贡献社会,如今又返归故园,可谓无憾。

长廊西、故居前,是青砖铺的小广场。7年前,这里铺红地毯,悬长条幅,各级领导、丁氏后学济济一堂,隆重举行丁甘仁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

广场西部,一座建成于2010年,采用龙凤斗拱、海棠藻井等古建筑工艺的纪念碑亭,飞檐若展翅,二龙咤其顶。

碑亭东面,悬挂红色木匾“杏林春暖”,概括了丁先生医派的济世功用。匾下竖立黑色纪念碑:中部是黑底白线刻画的着中式对襟、蓄八字须、双目炯炯关注黎民苍生的一代国医宗师丁甘仁先生肖像;下部为倒三角形上海中医学院校训“精勤诚笃”;上方刻孙中山大总统题颁“博施济众”字样。背面,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吴阶平敬作《丁甘仁故居重建碑记》。

回望故居,古色古香。缅怀先生,日月同光。

宗师

“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1953年,伟人曾做如是说。

2007年在美国,国际知名学者蒋熙德(Volker Scheid)教授出版了《孟河医学源流论》,是将中医之重要流派孟河医派的影响力推向世界的浓重一笔,是为“墙内开花墙外香”。

丁甘仁曾指出:“吾吴医学之盛,甲于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甲于吴中。”

故居文化墙上,有孟河医派费、马、巢、丁四大家的照片:获御赐匾额“是活国手”的费伯雄,白眉黑眼袋,仿佛德高的长老;为慈禧治病,被推崇为“外来医生以马文植为最”的马培之,黑眉银须,轻摇折扇,器宇轩昂;数十年行医乡里、名重一时的巢渭芳,不留髭须,淳朴如民。一代国医教父丁甘仁,独免冠(前3人戴瓜皮帽),略谢顶,蓄浓浓八字须。凝重而淡泊的神色中,满蕴着对黎民的厚爱,对中医的深情。

查阅相关资料,先生巨人形象屹立眼前:

博采众长,名动华夏。

据《丁甘仁简要生平》,丁氏自小勤学不辍,先后师从名家马仲清、丁松溪、马培之、巢崇山、汪莲石等,融会贯通,行医期间又常与同道如吴门温病派弟子,如上海余听鸿等切磋技艺,终博采众长,自成一家,造福黎民,名震华夏。

《倡寒温经时统一 创近代中医教育》记载其轶闻:“其时沪上中西医生千余人,唯丁甘仁门诊率最高,治愈喉痧症病人达万余人,连在沪的西方人,也重金争相请他治病,从此医名大振。”

医者仁心,博施济众。

赵章忠权威展示:“丁甘仁在上海行医,深受广大患者拥戴,求诊者比肩接踵……素来热心公益事业,每有慷慨解囊之举。为此,孙中山曾以大总统名义赠以‘博施济众’金字匾额悬于诊所大厅,以资表彰。”

丁一谔深情回忆:“曾祖在沪上门诊时,每天有3个号留给贫病者,免费诊治并施药……”

首开风气,天下桃李。

丁林宝《一代宗师 炳如日星》将人物还原到历史的坐标:“丁甘仁主张‘倡明医道,莫如设立医学堂’。1916年8月,他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终于迎来开学的日子,标志着上海乃至全国有了一所正式的中医教育机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丁甘仁传承中医,泽被后世。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共培养了 30 届学生 869 人,他们大多成了新中国中医医疗和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丁先生不仅桃李天下,子孙亦多杏林名家,如今其医脉第五代也已在美国留学。

非凡担当,坚韧毅力。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员楼绍来《纪念近代中医教育先驱丁甘仁诞辰150周年》为读者展示出高贵的灵魂:

“丁甘仁创办中医学校……以十分的热诚、百般的毅力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

“他联络了当时上海滩的许多著名人物。当然,出钱出力最多的还是他自己。”

“他申请立案。亲自写就《公民丁泽周等为筹设上海中医学校呈大总统文》,上呈袁世凯;写了《呈各部文》报呈教育部和内务部。”丁甘仁呈文报请立案,先后有过两次。“他经受了顽强意志的考验,无愧为一位伟大的坚韧不拔的创业者。”

呜呼丁公!您将永远铭记在家乡人民心中,永生在祖国大地怀抱,屹立在世界医学殿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博施济众   碑亭   坟茔   大总统   国医   黎民   故居   墓碑   上海   江苏常州   中医   传奇   武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