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记忆」一位在德州的扬州“二妹子”回忆家乡往事

我的父亲1930年11月出生,他14岁之前一直生活在扬州市宝应县曹甸镇的爷爷家,不到10岁那年,他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家园在日军的铁蹄下被付之一炬,众多乡亲失去生命。

曹甸,是京杭大运河里下河段的历史名镇,周边水网纵横,田地平旷肥沃,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因其地势上扼古运河,下控射阳湖,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魏吴交战时,曹操曾在此地屯兵,曹甸镇因此得名。经过1700多年的发展和变迁,曹甸成为商贾云集的地方名镇,美食、戏曲、庙会名噪一时,当地流传的“曹甸小南京,不到不死心”就是对曹甸的真实写照。然而,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却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中饱受摧残。当年,陈毅和粟裕领导的新四军,在当地同日寇展开长期的浴血奋战,著名的“车桥战役”、“曹甸战役”都发生在那里。五十年代风靡一时的电影《柳堡的故事》就是在当地拍摄并讲述当地抗日斗争形势的影片。

一、古镇陷落

尽管时隔多年,我父亲却常与我诉说起幼年时期古镇被日军侵略的悲痛往事,每每他都义愤填膺,思绪难平。

1937年11月,日本陆军航空本部通过《航空部队使用法》中第103条规定:“重要的是直接使用空袭,使中国国民产生极大恐怖,挫败其意志。”就是这样,穷凶极恶的日军为了达到侵略的目的,突破了人伦底线,对平民和居民区实行无差别轰炸,给当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1938年5月苏北沦陷,1939年日军开始侵占曹甸,1940年3月1日,他们对曹甸镇展开了轰炸。那年我父亲10岁,随家人躲进镇外的一块坟地里,轰炸过后回到镇上,看到的小镇已是人间地狱,满街道上无数间民宅被炸毁烧毁,当天炸死了二十多人,伤者无数,过后加上重伤不治的共炸死百姓40多人,死伤者大都是镇上彼此再熟悉不过的街坊邻居。

我的曾祖父原本在镇上做染坊、百货生意,家里前后有两个大院,瓦房、坯房共二十余间。日军的一颗炸弹落到了后院我爷爷奶奶的卧室外,炸塌了半间瓦房并燃起大火。待灭火后,完整的家具和物品已所剩无几,幸存的家具是我爷爷结婚时置办的一张八仙桌,当时被烧毁了多半条桌腿,后来找来能工巧匠修复了。我小时候吃饭、写作业都用它,现在还在我家保存,若仔细观察,依旧能看出桌腿上火烧的痕迹和长长的一道接痕,这是一件日军侵华的铁证。

1944年3月,著名的车桥战役打响了。粟裕领导的新四军解放了包括曹甸在内的淮安、宝应及以东纵横二百里的区域,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的根据地连成一片,打乱了日伪“清乡”“屯垦”计划,实现了苏中形势的根本转变,拉开了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

在这场战役中,曹甸镇的日军先是出动增援车桥,在新四军的阻击下,又缩回到炮楼负隅顽抗,眼见周围炮楼先后被新四军拔掉,颓势下的日军出逃前,纵火焚烧了这个饱经战乱摧残的千年古镇,曹甸镇大部分建筑在冲天的火光中化为焦土。

当年我的舅爷在自家废墟里挑出些能用的砖料和残存的家具,用牛车拉到我父亲的姥姥家,加上父亲姥姥家的帮助,好歹地在那里搭建起两小间房屋,供逃出来的家人居住。至此,曹甸民众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被焚毁,现在的曹甸镇完全为新中国成立后重建。

二、劫后余生

曹甸镇的“小赖子”和日军周旋的故事,在当年被居民们传播得家喻户晓。人们把这个故事当作虎口脱险的民间故事口口相传。然而在这个历经惊险的故事背后,暴露的是日军的穷凶极恶。

父亲曾与我讲过:曹甸镇有一对夫妇老来得子,非常疼爱,这个独子当时年约八、九岁,从小就是顽皮性格,我想大概相似于电影里的小兵张嘎。他的大名我父亲已记不起来了,那孩子头上长过癞疮,邻居小孩只记住了外号叫“小癞子”。

1942年夏季的某一天,炮楼里出来两个日本兵,在附近的河里一边嬉戏一边“哇啦、哇啦”地奋力划船,可他们并不会划船,小船要么左右摇晃,要么原地打转,怎么也划不出去。这一令人哭笑不得的场景恰好被在桥上玩耍的“小癞子”看了热闹。对于一个在河边长大的孩子来说,划船如同走路一样简单,划不了船简直就是个笑话。于是他随手捡起桥上的几个土块,冲着那条直打转转的小船就砸了过去,俩日本兵正急得抓耳挠腮,被突然激起的水花溅了一身,回身又看到一个正在嘲笑他们的小孩子,于是恼羞成怒扔下船桨,不顾一切地就去逮他。此时孩子见事不好,马上就逃开了。

本是小孩的一个调皮玩笑,但睚眦必报的日本兵不肯放过,他们小题大做,非要寻仇似地抓捕。由于他们没找到小孩,于是就找到保长。日本兵根本不听保长的苦苦相求,逼着保长交出小孩,并威胁不交出小孩就报复当地民众,眼见镇上又要发生一场劫难,在这紧要关头,老两口为了不拖累乡亲邻里,只得含泪交出了“小癞子”。

抓住孩子的两个日本兵二话不说,拎着小癞子就来到那座桥上,不由分说用力把小孩从桥上扔进了河里,看到没了动静,日本兵扬长而去,这才算让他们泄了愤。然而,令日本旱鸭子兵意想不到的是运河边长大的孩子个个会水,“小癞子”早已潜水逃走了,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但两个日本兵对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如此凶残,穷凶极恶,再一次暴露出侵略者的残暴本性。

三、抗日办学

曹甸自古重教兴文,人才辈出。历史上出过的举人、秀才近百人。近代的中宣部部长王力,中科院陈建远主任,旅居瑞典的物理学家郝万照,国民党元老、台湾当局的“行政院长”郝柏村都是曹甸人。1940年,日军占领曹甸后,在镇上建了一座三层炮楼,有大约一二十个日本兵驻守。随后,日本人在镇上办起了日本学校,分小学部和中学部,在当地招收学生,以达到在思想上、文化上灭华和美化战争宣传的罪恶目的。

曹甸镇郝姓是大家族,在当地有势力有文化,出过一些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其中有一位叫郝乃鼎的文人,他酷爱诗书,是桐城派诗人、清代散文家姚鼐的崇拜者,曾为《崔堡小志》题词。当时,他在上海某校任职,因看不惯日本人在上海的学校里搞文化专制,愤然辞职,宁可回到故里赋闲在家也不愿意为虎作伥给日本人服务。那时他四十几岁,镇上的邻居管叫他乃大太爷。当他看到日本人又在家乡摧残中华文化,对民众实施奴化教育时,他不再回避,而是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用实际行动来抵制日本人的文化侵略。他召集了家族中的几个文化人,又挽留了几名因战乱流落到曹甸的知识分子,并拿出自家的房产,委托家族中一位有教学经验的堂弟任校长,在曹甸镇上也办了一所学校,同样设小学部和中学部,免费招收学生,教授语文、数学。我的父亲就在这所学校读了两年小学。在烽烟四起,时局混乱的年代,民族学校是不可能长久办下去的,日本人以各种借口去学校盘查教师、干扰教学秩序,郝乃鼎无奈地离开家乡,去当时的昆山国民党党部就任了县政府秘书。

1944年,车桥战役胜利后,6月份粟裕在曹甸镇金吾庄创立新四军苏中公学并亲任校长,至此,这片古老而又洒满烈士鲜血的苏中抗日根据地里,诞生了一所培养军政干部的学校,一所扬眉吐气的人民自己的学校。

今天是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回忆,是为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回忆,是为了激励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一心,更好的建设国家。(作者系德州市水文局职工,原籍江苏省扬州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苏中   苏北   癞子   保长   炮楼   德州   穷凶极恶   扬州   日本人   日本   镇上   日军   妹子   战役   家乡   小孩   往事   父亲   记忆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