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史诗级大崩溃

淝水之战和它的三个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无人不知晓。但是这场战争的过程呢?教科书写得很简略,前秦百万大军如此大的优势,怎么就以多输少,输到载入史册了呢?


淝水之战在五胡十六国后期,前秦皇帝苻坚不但统一北方,而且还占据了大西南——益州,在整个中国地理上,只剩下在江南的东晋。公元383年,苻坚兴兵百万南征东晋,想一举统一天下。但是对于此次出征,前秦内部几乎人人反对,按国力明明优势在前秦,为什么前秦内部好多人反对呢?这个问题稍等再做解释。

最大疑点——前秦出征兵力,真有百万大军么?进攻方前秦的兵力有三个数字: 87万, 97万, 112万。都算有根据,其实也差不多百万上下!所以大部分人不相信,不可能这么多人出征这就是诈称,理由是古代的后勤运输能力支撑不了如此大规模人数出征。对于这种怀疑,用四个字就可以驳倒——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而且当年仅仅是以举半国之力,几乎同时进行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同时西边也有军事动作,况且现代战争的消耗又比古代大很多。淮海战役可以打,古代应该也可以。百万大军持久战当然不行,一年半载还是可以维持的。另外前秦的百万大军也是各有来处。当时本来就是乱世,每个政权都维持最大兵力。淝水之战前几年,前秦吞并了三个大政权,自己损失很小俘虏很多,所以前秦的兵力充足,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前秦苻坚在整个北方十丁抽一抽出来的即十个成年男子抽一个,这个比例在当时简直是低到令人发指,五抽三、三抽二的都有。当年的兵力调动也是盛况空前,呼呼啦啦满地走。淝水之战都开打了,从西北凉州出发的部队还没出关中。所以前秦苻坚动员的部队确实有百万,但是到前线的兵力应该没这么多,那有幸参与淝水惨败的多少人呢?前锋25万肯定都搭这了。前锋部队的主帅是苻坚的弟弟苻融,一开始打得十分顺利,攻下了寿阳即寿春。淝水是淮河的支流,就在寿阳城北。两军对峙期间,前秦应该陆续来了一些增援,因为时间比较短也不会很多,加起来总兵力30万上下。


那么防守方东晋的兵力呢?史书有记载的整数八万,再加上少量的援军,顶多十万。按说东晋也有1/3壁江山,兵力怎么会差这么多呢?当时东晋分成两部分。恒冲在荆州是半割据状态,他的兵力不少于十万。前秦南征,荆州也是一处战场,只是还没怎么大打淝水就已经完事儿了。排除荆州,江东是东晋朝廷可以控制的,当时皇上岁数还小,主持朝政的是谢安,行政水平很不错,人缘也好。东晋这些年一反常态,内斗只是一般激烈,再加上前秦大军到来,东晋内部也很慌,赶紧团结抵抗,派出八万人去救寿春,主要将领是谢安的侄子谢玄。按东晋的秉性,不可能把所有兵力都派到江北,留在长江以南的肯定更多。只是没想到这八万人就解决问题了。

洛涧之战


在最后的淝水决战前,还有一个前哨战,东晋派了5000的先头部队驰援寿阳,结果到寿阳一看,已经被前秦攻下了,只能退守硖石山,前秦把他们包围了。那八万的主力援军呢?离寿阳几十里不敢往前走了,因为前秦有一支五万的部队,沿洛涧布防,洛涧是淮河的一条小支流,就是要阻挡东晋的援军,在东晋见死不救很常见。只是那被围的5000晋军非常的不懂事儿,还写信求援:现在贼兵势大,我粮草已尽,向我靠拢。结果这求救信还被前秦截获了。苻融一看很高兴,派人告诉苻坚:贼少、好捉、速来。苻坚带8000轻骑兵到寿阳跟大军会合。按常规发展东晋坐等5000孤军被灭就该南撤了。想不到站出了一位猛将和一群猛士——刘牢之和北府军,北府军是从北方流亡民众组织出来的,北府军一直是长江以北淮河流域保卫东晋的最重要力量,北府军也是东晋最强的一支部队,后来的南朝就是这群人开创的。刘牢之率5000北府军强渡洛涧,随即对五万前秦军发动猛攻,大获全胜,斩将10员,前秦军溃败,被杀死淹死一万五千左右。五千打五万,还是渡河攻击,你想这是什么战斗力?这就是洛涧之战。这场仗让两边的心态变化了,东晋士气大振,趁势水陆并进,跟前秦军隔淝水对峙。


淝水之战

苻坚站在寿阳城上看淝水对岸的八公山,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晋军,扭头跟苻融说:这是劲敌啊!你怎么说贼少好捉呢?(此亦劲敌,何谓弱也!)这就是“草木皆兵”!整个前秦军的气势也没有那么旺盛了。再按常规发展,两边相持对耗几个月,前秦兵多粮草跟不上,就该撤退了。结果苻坚手下站出一位猛人——东晋降将朱序,朱序是几年前在襄阳坚守十分英勇,但因为身边出了内鬼,才被前秦俘获。苻坚对他十分欣赏,按说欣赏降将也行,给个大官就可以了。这次居然还带到前线上,而且还派他做使臣,到东晋军中劝降。你明知朱序是个忠臣,为啥还派他去劝降呢?苻坚的逻辑是看到没,朱序这样的忠臣都投降于我了,我苻坚的仁德是多么了不得!苻坚派朱序劝降是在洛涧之战前还是战后?《资治通鉴》和《东晋书》上有出入,不过结果都一样。朱序到了东晋军内,把前秦的情况详细泄露,尤其是苻坚亲自到寿阳,这本来是绝密,苻坚到寿阳下过死命令,我来这事儿谁说出去,立斩。朱旭也说,苻坚只是带来小股部队,等到主力都来了,那就没法打了,现在是击败他的好时机。东晋将领听了定下计策,谢玄派人给苻融送了一封求战信。注意,这封信是给苻融的,不是给苻坚的,苻坚到来还是绝密,给苻坚写信就等于把朱序出卖了。信的内容很多人都知道,你们前秦大军过来,是想打还是不想打呀?想打你守着淝水,这仗也打不起来,你们可以退一退,腾出点儿地方,我们过河后开打(“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前秦大部分将领都不同意,打啥打,把米吃完回家得了。苻坚觉得这是个机会,先退一下,等你半渡,再击之。苻融也表示同意。对这件事,苻融没什么军事经验也就罢了,苻坚的表现就是大失水准了。半渡击之?想的是挺美,东晋会那么傻吗?他本来就是防守方可以不打,兵力又少也不应该打,尤其再怎么着也不会半渡专门让你打,就算你看不出人家有什么阴谋诡计,至少也该看得出人家肯定是有阴谋诡计的。估计当时苻坚是压力过大,心情太浮躁了,否则也不至于草木皆兵吧。当初苻坚提出南征东晋,前秦群臣反对,是他力排众议强行定调攻打,结果到寿阳后,发现东晋也是劲敌。这要是打不下来,到时无粮自退,颜面何在?所以他认为这是一个战机,失去应有的理智。再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前秦军一动,朱序就在后面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几十万人,一片大乱。东晋军趁势渡河攻击。苻融还想恢复秩序,在乱军之中奔走指挥,结果坐骑摔倒了,自己也被晋军所杀。前秦军的大溃败于是不可救药,互相践踏踩死的比被东晋军杀死的都多。溃逃的部队一路听到风声鹤叫,都以为是晋军追过来了,慌忙赶紧跑路,这就是“风声鹤唳”。这时候已经是农历十一月,前秦军大批饿死冻死,总损失十之七八。

淝水之战前秦几十万人为什么会不战自溃呢?这件事的研究有很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太多。通常是说不是韩信点兵,就做不到多多益善。二三十万人在一块儿并不大的战场上根本排不开,前后的距离很远,就算有手机都很难指挥明白。前队一往后退,后面也不知道这是计划内的还是被打败了。恐慌情绪易传染,人人只顾逃命,漫山遍野,谁来都拦不住,更别说这种大崩溃的局面。就连拿破仑在有些打赢的战役里,事后总结发现很多部队他从始至终都没指挥到,操作不过来了。所以后来才发明了参谋部制度,用团队管理帮主帅指挥。在这之前,但凡大几十万上百万大军,那就不是来正经打仗的,就是得瑟。而且苻坚这几十万大军,成分还非常复杂,不说是乌合之众,至少也是参差不齐。各个民族的都有,以前还在不同的政权,互相是不熟悉、不信任,更不用说还有十丁抽一抽出来的。就连那些精锐老兵也连续打了很多年的仗,疲惫、士气低落。从士兵到将领,对苻坚的这次南征又都是反对,没什么决心和斗志,碰上紧急情况,没人站出来力挽狂澜。

不过也有另一种观点——朱序在淝水之战里没起到什么作用。原本历史上朱序是大功臣,喊秦军败了。现在有人说,朱序只是战后吹牛,前秦军是自己溃乱。这就是为了让前面那些研究成果显得更重要。要单说吹牛,那有可能。但问题是,如果战前没制定好计划,东晋怎么会向前秦求战呢?你事后可以找出一大堆原因解释前秦不战自乱,就算没朱序也确实有可能乱,但那就完全是不可预期的,更不是什么大概率事件。人家要是不乱呢?把地方腾出来了然后大喊,你过来呀。那咋办?还能真半渡让人击之吗?我不过去,逗你玩儿呐!这就是儿戏啦。所以就算不能确定朱旭对大溃败起了多大作用,他们也必定制定了计划,这是东晋约战的前提。

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看淝水之战都觉得是东晋抵抗住了侵略;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很多都为前秦感到遗憾。公平的说,苻坚当时已经拿了大半个天下,有梦想成就大统,打一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得好好打。咱们看在这之前和之后的两场从北到南的统一战争——西晋灭吴和隋灭南陈,进攻方的优势都比你前秦更大,而且江南这防守方,又赶上昏君暴君,上下离心离德,肯定比东晋好打得多。即使优势如此,西晋和隋,他们的准备工作都非常完备。比如西晋灭吴,作用最大的是王濬的水师,“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另外几支陆军也积极配合作战,帮他扫除障碍,让王濬从益州四川出发,顺江东下打进建业。这支水军在益州已经练了七年了。苻坚也是派姚苌带领益州水军去复制王俊的操作。那姚苌的水军练了多久呢?一年前才开始造船,这会估计吐还没吐习惯吧,怎么能打仗?这支水军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没有水军的南征不是开玩笑吗?就算苻坚淝水之战不输,等大军凑齐了,东晋大不了就退过长江去,苻坚再跟到长江边又能怎么样呢?就地造船吗?水战的复杂性是远超陆战的。南朝后来有一场水战,史书上记得非常详细,如何利用风向、水流、放烟、放火,各种套路。你要没经验不会打,就连拼命的机会都没有,生生被人玩儿死,根本不是靠兵多勇猛就能解决问题的。所以,苻坚南征东晋这场战争最好的结局也就是到长江边溜达一圈,耗几个月然后后勤跟不上了,还是要退走的。这么明显的问题,之前也有好几个人跟苻坚提过,结果苻坚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投鞭断流。这就是多算多胜,少算少胜,不算不胜。前秦南征东晋,苻坚根本就没有好好算,所以也根本没有胜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寿阳   淮海战役   益州   淮河   前秦   水军   东晋   兵力   史诗   大军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