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京杭大运河千帆竞渡的繁华盛景,又近了一步

2022年,对于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苏国萃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在这一年,京杭大运河不仅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古老运河迎来世纪复苏,大运河京冀段也实现了互联互通通航。这对于再现他心目中京杭大运河千帆竞渡的繁华盛景,又近了一步。

5月27日,一艘货船驶过京杭大运河南端标志建筑杭州拱宸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江汉 摄

呼吁重现千帆竞渡的繁华盛景

“在我心里,一直有一幅美丽的画卷: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一路穿越黄河直达北京,重现1800公里水道碧波荡漾、千帆竞渡的繁华盛景。”这是多年前,苏国萃所写的一段话。

当年,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一名水运科学家,让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是苏国萃最大的心愿之一。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古代运河。

“由于历史原因,大运河北段河道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完全断航。”苏国萃说。

没有航运支撑的这条古老的“黄金水道”开始呈现一派衰败的景象,这让走遍京杭大运河沿线的苏国萃担心起来。

“我在调研考察期间,看到大运河沿线断水地区的河道情况不容乐观,运河没有水之后对航道破坏很严重,有的变成了垃圾场、有的种上了庄稼,还有的被挖掘取土,生态破坏严重。”苏国萃说。

在苏国萃看来,保留和恢复京杭运河的输水和航运功能就是对它最大的保护。

运河复航,宜早不宜迟

9月1日,游船在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航行。新华社发(苑立伟摄)

如何才能让这条“黄金水道”再度焕发青春?

运河复航,宜早不宜迟。

“内河航运具有节能、环保、运输成本低、较少占用土地资源的优势,两千年以来,都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国萃表示。

从2010年起,苏国萃作了大量实地调研和科学分析,明确了通航的可行性:“大运河复航,从交通方面说,可以极大促进绿色环保的水上运输事业;从生态方面说,将使我国海河、黄河、长江等水系形成一个水网,有利于扩大湿地面积,改善流域生态;从文化方面说,可以弘扬独特的运河文化,推动运河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在调研过程中也和运河所流经的黄河以北的四个省市相关部门进行座谈,地方政府关于复航的呼声非常高。”苏国萃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如果能够恢复通航将对四省市在产业带集聚、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百姓休闲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带来质的提升。

为此,在2010年两会期间,苏国萃联合其他50余位政协委员提交了提案,希望京杭大运河北段能够尽快通航。此后,苏国萃连续多年提交关于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的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并为运河黄河以北段复航创造条件。

“全国政协对于大运河的保护利用也高度重视,组织过多次专题调研,为此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苏国萃说。

让苏国萃欣慰的是,经过多年呼吁,相关部门开始立项研究大运河复航的可行性,运河所流经的黄河以北四省市也积极行动起来。

绿色智能将成趋势

6月24日,载着北京游客和建设者代表的游船通过船闸进入京杭大运河河北段。

近年来,有关京杭大运河的喜讯频频传来。

2019年10月3日大运河通州城市段11.4公里河道实现旅游通航;

2021年6月26日大运河北京段和河北香河段同步实现省市内通航;

2022年4月,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古老运河迎来世纪复苏;

6月,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河北段联合举行京冀游船通航仪式,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互联互通通航。

在通航仪式上,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大运河京冀游船互联互通推动了京冀两地河道沿线文化、休闲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为加快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用绿水青山擘画美丽京津冀提供了重要支撑。

“听到这些消息特别高兴,这距离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又近了一步。”苏国萃说,“尤其是在此次通航游船的选择上,均为清洁能源船舶,这也和大运河保护利用的宗旨不谋而合。”

“当然,下一步要解决京杭运河全线通航也面临不少难题,比如水、穿黄、航道修复处理等问题。沿线一些城市在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原有航道,造成桥梁和水面的净空不够,为下一步通航带来一定困扰。”苏国萃说。

但苏国萃同时也表示,有些城市已经为这些难题的解决提供了经验。“比如济宁在城市外围重新开挖航道,既保护城内河道的原始风貌又提高航道能力,一举多得。”

苏国萃还特别提到了内河航运的绿色化和信息化建设。“从国内国际来看,绿色、低碳、智能是目前航运业发展的新趋势,一定要优先发展内河船舶绿色动力技术。同时,大运河通航也会给水上交通运输业带来新业态新要求,要在水上安全、航道规划和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航调度、船型标准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利用科技手段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大运河文化。”

“在此方面,长江的数字化航道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值得借鉴。”苏国萃说。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2年11月17日06版)

记者:王菡娟

版面编辑:王菡娟

新媒体编辑:薛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黄河   盛景   大运河   游船   河北   航道   河道   沿线   运河   北京   全线   繁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