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太君:后代竟然藏在陕北的大山中,无违法犯罪记录,很爱国

佘太君:既可以是一个女人,也可以是一群男人


折家河折氏后人,尽管没有先祖那样的丰功伟绩、勋功显德,但是他们都恪守祖辈忠贞爱国的祖训,爱国已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中,他们认为善良、平等、和气的他们的本分,而这也是他们对于祖国的“忠”。因为,折家河村是当年折家先民保护家眷、中转粮草的大后方,也是折氏家族千年间留守在府谷传人的聚居地,他们还在这里建立了折家将历史文化展馆。目前,折家将历史文化展馆已经成为府谷县爱国主义教育、县情教育、干部廉政教育、中小学生教育社会研学实践基地、文化艺术交流基地,让英雄的事迹永远鲜活在了黄土地的大山里。


府州城

佘太君名佘赛花,在评书演义中是杨家将中杨继业之妻,其一生经历数代杨家将故事,至百岁还率领十二寡妇征西夏,为杨门女将的代表人物。在这个演绎的角色里,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大约有3个:


1.佘赛花招亲

五代末,佘赛花为佘洪之女,佘洪、杨衮、崔子健在北汉为同僚。崔子健为子求婚佘赛花。佘赛花射猎,恰遇杨衮之子杨继业,互相爱慕。崔子健见佘模零两可,用呼延之计,绘杨继业与崔龙图像,而故将杨貌丑化,送佘洪选择。佘赛花怒撕画像,父女反目。佘子佘英献计,使杨继业与崔龙比武,胜者入赘。崔、杨比武正酣,赛花闯入打败崔龙,崔则坚使杨、佘再比,赛花佯败,呼延平借词狡辩,继业含怒而归。杨衮闻信,至佘处质问,与崔子健冲突,佘洪助崔,双方格斗佘英为继业擒去,呼延平乘机假称佘英遇害,赛花怒,为第报仇,直功继业,继业不敌,败走七星庙,用智擒住赛花,说明真相,再缔姻缘,呼延平悔恨认罪,杨、佘和好。


2. 佘太君出使

瓦桥三关大战后,辽国萧太后萌生和意,最后在杨四郎夫妻周旋下,萧太后派遣杨四郎为使者入宋求和,佘太君毅然主动请求代表宋朝出使,最后来到幽州会见萧太后,两位亲家彼此惺惺相惜,最后顺利签订盟约,至此宋辽再无战事。


3. 佘太君挂帅


西夏将领王文犯边,杨宗保战死沙场,正在庆祝宗保五十大寿的杨家众女将悲痛万分,但仍以国仇家恨为重,百岁高龄佘太君亲自挂帅,率杨家十二寡妇及重孙文广出征杀敌。王文设下诱兵之计,七夫人杜金娥中计受伤,穆桂英为先锋,太君布下灭敌妙计,老太君将当年杨老令公用过的金刀授予杨文广,命令他随穆桂英绕到敌人后面,断敌后路。激战中文广将王文劈死马下,报了国仇家恨, 西夏议和臣服。



至于佘太君的结局,在各种演义和戏曲中,有如下不同:


1.在明清杨家将小说中,典型如《杨家府演义》佘太君最后活动踪迹至宋仁宗后期就不再见踪影,主持当家的事皆由穆桂英出面,佘太君当已在宋仁宗朝去世。


2.在以后有的评书中说佘太君高寿几近二百岁,于宋徽宗时去世。


3.在清代道光年间无名氏写的《海公小红袍》中,则有佘太君等杨门女将服用了穆桂英师傅梨山老母所赠丹药,虽因杀劫过重不能立即成仙,但得以长生,后隐居海外岣屺山,不再过问中原之事,明万历年间,明神宗宠信张居正,海瑞为了扳倒张居正,请得佘太君命杨门女将出兵迫使明神宗去除了张居正。


和其他传说中的杨门女将不同的是,佘太君确有历史原型。她原本姓“折”,而不是“佘”。在演义和戏曲,杨家将一门英烈。佘太君的丈夫和几个儿子、女儿杨八姐都为国战死沙场。传说,她为了儿孙们出征不再夭折,将自己认为不太吉利的“折”姓毅然改为与折同音的“佘”,意在子孙福禄有余,由她一人撑着一片天,一人承受外来之灾。从此,历史上的折太君便成了佘太君。


折姓出自北方少数民族姓氏,为古代匈奴族折兰氏、鲜卑族折娄氏所改。考古学家戴应新根据考古调查中发现的墓志,对折氏家族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折氏家族史略》(三秦出版社,1989年3月)一书称:“依据文献,折氏家族属党项羌民族,当无疑义。宋邓明世撰《古今姓氏书辩证》指明:‘羌族有河西折氏,世家云中,为北蕃大族。自唐以来,世为麟,府州节度使’。”

师从著名民族史专家周伟洲先生的赵海霞博士,撰《鲜卑折掘氏与党项折氏》(《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 第2期)文称:“唐初,吐蕃势力北上,鲜卑折掘氏部随党项羌北迁至府州等地。鲜卑折掘氏与党项羌经历了长期的民族融合,至唐末五代时期, 鲜卑折掘氏逐渐融入党项羌,并开始以党项折氏之名见于史籍。宋代以后,折氏随着与汉族的长期通婚, 又逐渐融入汉族之中。”这种观点在《宋事实类苑》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这就是说,折氏家族的民族身份着这样一个转换:匈奴-鲜卑—羌族—党项—汉族。五代至北宋,我国黄河上游地区民族矛盾尖锐复杂,政治态势变幻无常。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辽、北汉、北宋和西夏都曾经在这一地区建立过自己的统治。就在这风云激荡、狼烟四起的年代,折氏家族崛起于黄河以西。

《旧五代史·折从阮传》称折氏“代家云中”(今山西大同),是当地的一大世族。《金石萃编》所载《折克行神道碑》则说,折氏出河西折屈(今陕西府谷一带)。此二说,前者推考于折氏家族崛起之时,后者则着眼于这一家族徙居府州之后。宋人李之仪在为折克行的侄子折可适撰作墓志铭时,便写道:“其先与后魏道武俱起云中,世以材武长雄一方,遂方代北著姓,后徙河西……”可能,折氏是先昌盛于云中,才迁徙到府州的。

府州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镇东部,始建于唐、宋之间,后经多次修葺。是民族交融与爱国如家的生活考验,也是文化融合建设的典范。建于黄河北岸的石山梁上,负山阻河,地势险峻,历史上曾为宋、辽、西夏、金的鏖战之地。城墙依山势而建,大致呈靴状,城门上均有城楼(今已毁),其中大南门和小西门外建有瓮城。城内有文庙、城隍庙、文昌阁、关帝庙、上帝庙、荣河书院、千佛洞、娘娘庙、悬空寺等建筑。


府谷县,隶属陕西省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端,地处秦、晋、蒙接壤地带,与山西省河曲县、保德县隔河相望,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接壤,西南与神木市毗邻,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历史的长河里,折氏家族就这样与府谷结缘,成为了满门忠烈的府谷折氏。唐武德年间(618-626),折氏曾以土著强宗的地位,被任命为“府谷镇遏使”(《折嗣祚神道碑》,载清乾隆《府谷县志》卷一)。据此推断,折氏徙居府谷的时间,大约在南北朝后期。而在他们世世代代守卫着北部边陲的经历里,家族中出现过这样几位十分有影响力的名人:



1.折宗本有名有姓有事迹可考的折氏传人,最早可推唐代末年的折宗本,当时任“振武军沿河五镇都知兵马使”(《宋会要》“方域二十一·边州门·府州”)。府州,当时称为“府谷”,即为沿河五镇之一。这位折氏先人,号太山公,在当地颇有威望,“因其所居,人争附之。”晋王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时,“知太山公可付以事,收隶账下,凡力所不能者,悉命统之”。折宗本“辑睦招聚”,以功封为上柱国(《折可适墓志铭》)。


2. 折嗣祚,862-911年,折宗本之后,又名嗣伦,官至麟州刺史(辖神木、府谷两地)。


3. 折从阮,892-955年,折嗣祚第三个儿子。后唐庄宗李存勖“以代北诸部屡为边患”,任命从阮为河东牙将。府从由镇升为县,再升为州,从阮即任府州副使。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又升为府州刺史。历仕后唐、后晋,累官至振武军切度使。后汉初,府州升为永安军,从阮即改任永安军节度使。乾祐二年(949年),从阮入觐,朝廷罢永安军,府州改隶河东节度使刘崇。


4. 折德扆(Yī 音衣),917-964年,从阮子。951年,郭威(后周开国君主)代后汉自立,折德扆归顺后周。广顺二年(952)府州又升为永安军,德扆即任节度使。他曾入朝请迁内地,“世宗以其素得蕃情,不许,厚加赐赉而遗之”(《宋史·折德扆传》)。宋初,德扆奉土归来。朝廷厚遇德扆,仍统领州事。


5. 折御勋,938-977年,折德扆之子,以汾州团练使权知府州事,后升为永安军留后。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御勋改任泰宁军节度使。


6. 折御卿,958-995年,折御勋之弟,折御勋改任泰宁军节度使后,其弟御卿继领州事,淳化五年(994年)升为永安军节度使。卒后,其长折惟正、折惟昌、折惟忠相继统领州事,直到折继闵之子折克柔。


7. 折克行,生年不详,1108年卒。折兄克柔之弟,统领州事,累官至秦州观察使。卒后,朝廷诏赐他为武安军节度使,命其子折可大继知州事。


8.折可求,折可大之后,又名折可存。曾从童贯平方腊,迁武节大夫,又以擒宋江功迁武功大夫。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梁山泺)起义,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今山东青州),转战青州、齐州(今山东济南)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州县城池。十二月,徽宗纳亳州知州侯蒙建议,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从青州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阳军(今江苏睢宁),从沭阳乘船到达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焚,宋江战败被俘,起义失败。折可求“奉御笔捕草寇宋江”擒获宋江,“不逾月,继获”。

折可求累官至靖康军节度使。建炎二年(1128年),降金,被任为麟府路经略使,仍领府州。绍兴九年(1139年),可求被金人置酒毒死,西夏遂乘机袭取府州。折可之求子折彦文逃往云中,折氏世代统领府州至此完结。



自宋绍兴九年,上溯到唐末,折氏世守府州,达200余年,历九代之久。如再前推到唐初,则达500余年,当十数代以上了。后人称之“簪缨不替,其勋业彪炳史册,旧绝千古”(清毕沅《关中金石记》卷六)。这中间还值一说的便是折赛花,史学家毕沉《吴中金石记》说:“折太君,杨业妻,折德底女。”不过,在小说、戏曲中音转字论,成了“佘太君”。

折氏家族战功卓著、经历了抗击西夏、契丹,协攻北汉,招抚诸族、筹划防务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和边疆事务,在守边御敌的斗争中,他们父子兄弟前仆后继,表现出舍身许国的感人精神。折惟昌其弟惟信、族叔海超在抗击西夏军的战斗中为国捐躯,折御卿、折惟昌父子都是抱病出征,段于军中。

至道元年(995年)子河汉之战后,韩德威趁折御卿有病再度南侵。折御卿强支病体迎敌,敌兵闻之而不敢进。折母派人召他回去,折御卿对来人说:“世受国恩,边寇未灭,御卿罪也。今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宋史·折御卿传》)说完泪如雨下。第二天病故于军中,年仅38岁。他的次子折惟昌后知州事。大中徉符七年(1014年),河东路运粮赴麟州,抱病领兵为援。僚佐劝他暂且休兵,他回答:“古人受命忘家,死于国事,分也。”(《续资治通鉴》)随后,顶着风沙行军,卒于道中,仅37岁。


折赛花生长在世代名将的家庭环境中,自幼即爱骑马射箭,舞剑耍刀,且学习兵法,颇通兵略,协助父兄把关御敌。一年秋天,契丹派耶律敌烈率兵五万侵犯府州,老将折德扆在敌我力量悬殊下,又兼身体欠佳,折赛花毅然向父亲提出代父把关。她一方面采取拖延战术,一方面急派人到火山王杨弘信那里求援。杨弘信是杨业的父亲,与折德扆是世交,弘信即亲率军队前往府州援救,辽兵在杨、折两军夹击下大败,耶律敌烈也被杨弘信杀死。这次胜利,表现了折赛花的军事才能。

折杨两家结亲后,折赛花随夫杨业侍北汉,居住在太原北汉“杨府”。夫君边关打仗,她在杨府内组织男女仆人丫环习武,仆人的武技和忠勇之气个个都不亚于边关的士兵。

杨业归宋后,举家迁至开封府,杨业七年抗辽,威震雁门。公元986年不幸殉国。在山西代县杨忠武祠保存的《杨氏族谱》中,对折赛花作了全面的评价:



中心乐善,内助教忠,受龟寿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贵。不我先不我,后睹星月之重明;俾尔炽俾尔,昌焕乾刊之新渥。爰稽邦典,益进郡封。汝有子,若汉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鲁侯寿母松伯弥坚。被我宠光,贰缓休祉,可特封郑国君太君夫人。



历史在这里不再是演绎的传说,折氏家族在府州城御敌戍边数十代人,身经百战,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府谷在后唐至北宋的三百多年间,建县、升州、设军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既是出于军事战略位置的考虑,更多的还是因为折氏家族在此长年主政,不断兴盛,为中央政权立下了巨大功劳的结果。折氏家族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崇高精神千百年来一直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府谷人以及我们有所人。他们由匈奴-鲜卑—羌族—党项—汉族的身份转换,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如今,榆林市境内府谷、神木、榆阳、佳县、米脂等地均有折姓居民,他们均系折氏家族的后裔。而西省岢岚县亦有佘、摄二姓,也应为“折”姓所改。碛塄乡,府谷县下辖乡,乡里有个叫折家河的村子,位于石马川大峡谷中段,居民基本全是折氏后人。他们在为折氏历代先贤在树碑建馆的同时,在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中,保持了优秀的品质与良好的家风。据当地人介绍,折氏后人无违法犯罪,不仅没有刑事案,连治安案件都没有,甚至没有一件民事纠纷上过镇政府。村里的年轻人,没有人吸毒和犯法,连打架都极少。没有邻里纠纷,也没有妯娌吵架、婆媳不和。


折家河折氏后人,尽管没有先祖那样的丰功伟绩、勋功显德,但是他们都恪守祖辈忠贞爱国的祖训,爱国已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中,他们认为善良、平等、和气的他们的本分,而这也是他们对于祖国的“忠”。因为,折家河村是当年折家先民保护家眷、中转粮草的大后方,也是折氏家族千年间留守在府谷传人的聚居地,他们还在这里建立了折家将历史文化展馆。目前,折家将历史文化展馆已经成为府谷县爱国主义教育、县情教育、干部廉政教育、中小学生教育社会研学实践基地、文化艺术交流基地,让英雄的事迹永远鲜活在了黄土地的大山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太君   府谷县   府谷   陕北   永安   知州   后唐   节度使   鲜卑   西夏   后代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