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西夏人口的67倍,北宋却要给西夏送礼,神勇杨家将又去了哪



北宋是西夏人口的67倍,北宋却要给西夏“岁贡”

公元1044年,宋朝和西夏签定了一个协议。宋朝每年送给西夏银子5万两,绢13万匹,还有茶叶、银器、衣裳等。逢年过节,宋朝还要向西夏赠送礼品,数量不定。这个协议内容只有宋朝送给西夏东西,没有西夏送给宋朝。为什么会签订这样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呢?继续看下去。

西夏是党项人建立了一个政权。党项人是羌人的一个支脉,早年在黄河上游一带居住,唐朝的时候往内地迁移,活动在陕西北部和宁夏一带,唐朝赐他们的首领姓李,封他们拱卫边疆。宋朝的时候,又赐他们的首领姓赵,给钱给物。可是首领李继迁(赵宝吉)依然不满意,起兵反叛,投靠了辽国。辽国封他为夏国王。

李继迁死了以后,儿子李德明愿意跟宋朝交好,宋朝就封他做了西平王。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受他爷爷影响较大,李德明死后,李元昊当政,李元昊就下了一道秃发令,叫党项男人都剃了头发,光着脑袋,好打仗方便。接着,他又废了宋朝年号,建立自己的年号,任命了文武官员,立了各种制度,还让人造了一套西夏文。公元1038年,李元昊宣布建立大夏国。历史上称西夏。

西夏原来仅是一个地方政权,和北宋各方面的差距巨大,仅从人口上来看,当时西夏人口为189万,而同时期北宋人口达到12600万。北宋是西夏人口的67倍。因此宋仁宗认为,西夏不足挂齿,只要大军一到,就能把它踏平。

但事实上宋仁宗估计错了,李元昊挺会打仗,他侵犯延州(延安)时,一上阵就把宋军打得招架不住,占领了不少城寨。接着,三川口大战,结果又是宋军大败,大将刘平与石元孙都当了俘虏。

第二年春,宋仁宗又下令进攻西夏。一开始,宋军打得挺好,夺回了一些地方。李元昊设下一计,派兵进攻甘肃平凉,宋军统帅韩琦忙派大将任福去抵挡。双方在好水川相遇,夏军打了一会儿败了,宋军紧追,这一追就上当了,宋军进入了西夏军的埋伏圈。

李元昊亲自带兵在川口等着,还在地上摆了100多个箱子。宋军追过来,看见箱子,不知道是什么,打开一看,从里面飞出好些鸽子。鸽子在半空中乱飞,把天空都挡住了。这时,西夏军马上从四年八方冲了过来,任福和将士们苦战了半天,最后他和儿子都战死了,士兵也死了一万多。原来这鸽子起飞就是西夏进攻的信号。

过了几天,宋夏两军又在定川寨(平凉)交上手。宋军守城,西夏军堵住河道,不让水流进城里,又四面包围。宋军赶忙突围,西夏军就放火攻城,结果还是宋军大败,守将葛怀敏战死。

打一次败一回,宋仁宗这才明白,西夏没有那么好对付。宋仁宗开始调兵遣将,派龙图学士范仲淹和庞籍几个人到前线执行军务,又加派中央禁军增援。

范仲淹一到前线,就四处察看地形了解情况,然后他在军事会议上说,眼下李元昊势头正盛,地形又熟,硬碰他,咱们肯定吃亏。咱们应该先守住城池,加固防守,找机会突然出手,打他措手不及,才能有转机。

然后范仲淹、韩琦、庞籍他们带领士兵加紧整修城池,加固营寨,训练士兵,不打无准备之仗。

种世衡又说了一件事,李元昊经常让当地的羌人帮他打仗。羌人身强力大,打仗不要命,很难对付。我跟羌人的头领认识,您要是派我去说服他们,叫他们过来归顺朝廷,李元昊就少了帮手。范仲淹一拍巴掌说,太好了!办成了这两件事,你就是大功臣了!

种世衡说到做到,带着手下人在废墟上建了一座城,叫青涧城,又修了好些小城寨,挖了很多壕沟。种世衡也跟羌人联系上了,羌人果然归顺了朝廷,跟李元昊断了关系。

宋朝这么些年就重文轻武,缺兵少将,打起仗来是真不行。因此范仲淹一面修整防务,一面物色能征惯战的将才。部下对他说,咱们这些将领里边,论打仗,谁也比不了狄青。范仲淹马上派人把狄青叫了过来。后来经过战阵,狄青果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领。

有了范仲淹、种世衡、狄青这样的将领,宋军比以前硬气多了,对付西夏也有了办法。

李元昊虽说能打仗,可他不懂得战略,四面树敌,满世界的打。和宋朝打,也和辽国打。东边还没打完,他又和西边高原上的吐蕃人打起来了。

没想到吐蕃出了一个能干的首领,叫厮啰,把李元昊给压制住了。厮啰名字叫欺南陵温。是吐蕃王室的后代。因为吐蕃内乱,他的祖上逃到西域,他也就生在那儿。

前些年,西夏兵攻打吐蕃,吐蕃人就把欺南陵温接了回来,立为新首领,称他叫“厮啰”,就是吐蕃语“佛”的意思。厮啰很有能力,他以青唐(青海西宁)为根据地,想尽办法壮大自己,他主动派人联络宋朝,主张联宋抗夏。宋朝封他为宁远大将军,后来又让他当了河西军节度使,给了他很多军资。厮啰也派人给宋朝送去了许多战马,帮着宋军打西夏。

李元昊知道吐蕃人跟宋朝联系上,共同对付他,他就带兵来打厮啰。厮啰也亲自出马,把李元昊引到湟水边上,淹死了好些西夏兵,大获全胜。以后,李元昊再也不敢往西打吐蕃了。

厮啰不但会用兵,治理地方也有一套。他当政几十年,河湟一带生产发展,百姓过得挺不错。后来藏族百姓流传着一首长篇叙事诗《格萨尔王传》,就是以厮啰为原型改编的。

有了厮啰在西边牵制,宋朝对付西夏就容易多了。李元昊连年打仗,闹得他本部族不仅不断死人,还没法搞生产,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当地人都埋怨他,西夏人反战情绪空前激烈。李元昊没了办法,只好派人到汴京向大宋请求议和。

宋仁宗认为只要不打仗就好。多年“重文轻武”积重难返,虽然个别将领能力还可以,但整体实力捉襟见肘。于是与西夏签订了本文开头的那个协议,让西夏人捡了个大便宜。




北宋灭亡时,号称无敌的杨家将去了哪里?为什么没出来救国?

北宋被灭国,经历了史上最大的耻辱,然而令人们疑惑的是:

这个时候曾经号称天下无敌的杨家将却没了动静,一直到北宋灭亡,都没有一个人出来救国。

他们究竟去了哪里呢?

在这背后难道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吗?

影视剧中的杨家将个个都是战神,杨门女将更是巾帼英雄,但是在北宋遭受耻辱的时候,却始终没有出现过杨家人的身影。

早在五代时期,杨家将的第一代掌门人杨继业就以骁勇善战著称了,当时国人还给他起了一个“杨无敌”的外号。

不过在第一代杨家将的身上,还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

杨继业原先就担任指挥使,因为战功卓著被升任节度使,后来他还成为了抗辽的名将。

杨继业一生有三十多年的战绩,但是奇怪的是,在正史上有关于他的记载却寥寥无几,甚至在《宋史》中为数不多的记载,竟然全都是说杨继业的战绩都是以失败告终。

比如当时杨继业指挥的一场在太原城的战役,被敌方以少胜多,杨继业为了活命,只能忍辱躲进了壕沟,随后从城墙上顺着绳索悄悄逃走,要多屈辱有多屈辱。

难道杨家将一直以来在历史上都是高估了吗?

其实不然,最起码杨家对待君王与朝廷的问题上,绝对是忠贞不二的,当时北汉主投降大宋的时候,杨继业还在坚持苦战。

后来他得知了他尽忠的君王竟然已经投降,这才大哭着卸甲。

虽然历史上对这段历史的描述只有寥寥几句话,但是却不难看出,杨继业为人尽忠职守,忠君爱国,即使打过败仗,但也是值得人们尊敬的将军。

宋太宗赵光义是一代明君,他久仰杨继业的大名,所以在北汉归宋以后,就决定重用杨继业,封他为左领军大将军。

因为宋太宗知道杨继业对抗辽很有经验,所以还是派他去抵抗辽军,那时候的辽国可是历经好几朝都是皇帝的心腹大患。

虽然杨继业在对抗辽军的时候输多赢少,但是能数次出兵仍有抵抗的能力,纵观整个大宋都找不出几人。

以至于后来就连辽军看到杨继业的旗帜心里都发憷,每每都不战而走,朝中别的将领嫉妒杨继业,还曾上书诽谤,但是宋太宗却直接将奏表拿给他看,这份信任绝对是绝无仅有的。

在杨继业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都是因为败于辽军之手,因誓死不屈,最终绝食而亡。

杨继业的夫人是山西豪强的折(shé)家之女,也就是佘太君的原型,夫妻二人一共生下了7个儿子,杨家将的第二代掌门人就是老大杨延朗。

杨延朗就是在正史中记载的名字,他遗传了杨继业的作风,从很小的时候就很喜欢军事,当时杨继业还曾自豪地说道:“此儿类我。”

杨家将能够名震大宋,跟杨家良好的作风、掌门人正直骁勇的性格脱不开干系。

让契丹望风而逃的杨家

真正的杨家将只有三代掌门人,后来宋真宗与契丹签订了盟约,从此以后朝廷就再也没有战事了,杨家将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毕竟宋代重文轻武可不是说说而已的,那么杨家将不用再打仗后,他们去了哪里呢?

杨延昭当家时,依旧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继续在战场上为国争光,杨延昭比他父亲还要勇猛,当时的辽人还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做“六朗”。

因为他是战场上的战神,镇守边关20年间,辽人看见他就闻风丧胆,所以认为他是天上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转世。

辽人相信这颗星就是专门克他们的,所以对杨延昭十分敬畏,于是就有了这个外号,后来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就传成了杨六郎。

杨家将的最后一代掌门人叫做杨文广,不过杨文广比起他的父亲跟爷爷来要差了不少。

曾经范仲淹在陕西遇到杨文广,因为欣赏他的才能,就将他收到了自己的账下,那时候他还籍籍无名,就跟着范仲淹南征北战。

杨文广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处施展,一生也就没有他父亲跟爷爷那样的作为了。

后来辽国与大宋因为幽燕之地产生分歧,杨文广曾献上了夺回幽燕的策略,毕竟这一直都是杨家先辈的遗愿。

他的理想就是完成先辈的遗憾,收复幽燕,平定北方,只可惜他还没等来朝廷的回复就卒于任上,一生就这么抱憾而终。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杨文广是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但是在正史记载中,根本就没有这两个人,他就是杨延昭的儿子。

宋史记载中的确有杨家将,除了这三代掌门人之外,也清晰地记载了杨家的子女们,但是却没有一个字提及过“杨门女将”。

杨家将的故事也是在杨文广这里终止了,那时候已经是北宋中后期,杨家三代都是为国牺牲,一生都血战报国,早已经闻名天下。

靖康之耻发生后,金国大举南侵,北宋的皇帝被金人俘虏,成为了历史上最为耻辱的灭国。

宋朝重文轻武的局面就是没有能够抵抗外敌之人,频频被入侵,导致土地大量流失,皇帝的不作为也让朝中大乱,灭亡已经是迟早的事。

杨家虽然不像戏曲中说的那样个个都天下无敌,但是也的确是满门忠烈,是乱世中为数不多的清流。

那么在北宋遭遇这么耻辱的灭国时,杨家将去了哪里呢?

为什么此刻没有一个人出手救国大宋呢?其实现实远远比戏曲中残酷百倍!

后来杨家将去了哪里?

竟然连金人都对杨家尊敬有加,所以在北宋灭亡后,杨家打算撤离开封,金兵原本想将他们也一起杀了的。

但是最终却被金兵的首领给阻止了,他感佩于杨家将的精神,允许他们撤走,甚至还护送杨家的人安全离开。

自从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就再也没有什么记载了,杨家逐渐没落,也没有了能领兵打仗之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寒门”。

更重要的是,没有了历代精忠报国的家风支撑,其实没落下去的杨家后人,对北宋朝廷的忠诚度并没有那么高了。

眼看着北宋大势已去,聪明人早已看透了一切,没有谁还愿意为了几个窝囊皇帝去做无谓的抵抗。

原来杨家能征战沙场尚且是因为养着不少私兵,不过自从杨文广之后,他在朝中地位有限,他的后人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别说没有养私兵的资格,就算是有,他们也没钱去养,这样的环境怎么可能在培养出战神呢?

其实真实的原因并不是杨家将不愿意救,而是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救,就连杨家自己都自顾不暇,四散逃命去了。

在正史的记载中,自从杨文广三代后就再也没有了踪迹,唯一能够追查的是,杨家的后人在灭国之后,曾经去了山东、陕西、浙江等地生存。

随着时代的发展,杨家的后人已经遍布全国,只不过具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已经无从分辨了。

如今在中国很多地区都曾经出现过杨家的后人,已经形成了村落,他们有杨家的族谱为证,每年还会按时向祖先祭祀。


而现实中的杨家将去了这些被“神化”的故事后,也就没有这么神奇了,他们也只是普通人,三代战神过后,也不可避免地开始了衰败。

北宋灭国的时候,杨家早已没有了救国的能力,加上宋朝重文轻武,最终导致政权被灭,武官一个接一个的没落,这才迎来了灭国之灾。

纵观南北两宋的历史,赫赫有名的战将不多,除了杨家将就是岳飞了,然而岳飞的结局至今让人们为之惋惜。

宋朝作为人们心中的第一窝囊朝代,除了靖康之耻的发生之外,人们恨的更多的是岳飞的遭遇。

所以杨家将没落是必然结果,宋朝灭亡也是必然结果,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家族生错了朝代,被白白淹没在历史中,实在让人心酸。

结论: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间所有东西都有轮回的,不可能万世不灭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西夏   靖康   北宋   吐蕃   正史   宋朝   神勇   将领   朝廷   首领   后人   人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