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常无心 以百姓心为心 刘备是如何收服人心的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时年46岁,依然寄居在刘表帐下的刘备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在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向刘备献上了《隆中对》,提出了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然后三分天下的大战略。


之后刘表病重,担心自己的儿子没有能力,就想把荆州让给刘备,诸葛亮力劝刘备一定要接受,因为获得荆州是三分天下极为重要的一步。然而刘备拒绝了,理由是,刘表待我不薄,不忍夺其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表已死,次子刘琮投降曹操。诸葛亮再次建议刘备攻占荆州,但刘备依然因为刘琮是自己的宗亲而不忍相夺。

荆州落入曹操之手后,刘琮的部下以及十万荆州百姓投奔刘备,与刘备一起逃亡,辎重数千辆,日行仅有十余里。此时有人建议刘备应该放弃这些百姓。但刘备认为这些百姓愿意依附他,他不忍心将百姓抛弃。致使行军速度非常缓慢。在当阳长阪附近被曹军追上,若不是赵云拼死相救,刘备差点失去唯一的孩子。

面对这么一位在重大问题上不肯采纳下属建议的主子,为什么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等人却舍命相随呢?

道德经有云:

“圣人常(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有道的人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以百姓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才是德的善良,给百姓营造的一个善良的环境。”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对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以诚信对他。这才是德的诚信,给百姓营造的一个诚信的环境。

所以圣人以百姓心为心不是照搬百姓的言行,而是要深入体察百姓的真实的需求。即使不以善心对人的人,他的内心也是渴望善良的,不以诚信对人的人,他的内心也是渴望诚信的。这就是百姓真实的内心,是百姓真实的愿望。而圣人要以这个心为自己的心,以这个愿望为自己的愿望。

诸葛亮虽然劝刘备不必顾及亲情而夺取荆州,赵云虽然因为刘备不肯放弃百姓差点搭上性命,但他们内心之中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君主是一个重视亲情,懂得感恩的人,只有跟着这样的人才不会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所以,他们才会死心塌地地跟随刘备。

再说一个刘备早年的事情。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刘备领平原国相,乐善好施,即使不是身为士人的普通百姓,都可与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深得人心。有郡民刘平不服从刘备的治理,唆使刺客前去暗杀。刘备毫不知情,还对刺客十分礼遇,刺客深受感动,不忍心杀害刘备,便坦露实情离去。

这就是“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的魅力吧。

《道德经》逐句解读 第十六章 观复就是悟道 自然就是为道

《道德经》逐句解读 第十五章 怎么识别为道之人 为道之人有三重境界

《道德经》逐句解读 第八章 善良不是傻白甜 上善若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道德经   圣人   建安   荆州   逐句   百姓   人心   刺客   善良   愿望   诚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