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濂晚年回忆:倘若当年那30万人真的撤到缅甸,后果难以承担

#头条创作挑战赛#

1949年8月,解放战争进入到了最后阶段,国民党颓败之势已成定局。

此时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宋希濂正在去往汉中的途中,他的心里谋划着一个惊天的计划:他打算在解放军攻入西南之前,将自己与胡宗南手中的精锐部队,共计约30万人,快速转移到滇缅地区,等待良机准备反攻。

可是让宋希濂倍感受挫的是,这个所谓的“滇缅计划”尚未实施便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当他晚年再度回忆起这件事时,不无惋惜地认为倘若那30万人真的撤到缅甸,所造成的后果将会令中共难以承担。

宋希濂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计划?又是谁一票否决了它?如若这个计划实施了,果真会改变国民党的命运吗?

穷途末路,困兽犹斗

1946年,蒋介石单方面撕毁了重庆谈判的胜利果实——《双十协定》,悍然发动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建立一党独裁统治。

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击,为了新中国而前进!

战争伊始,国民党军队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根本没有将共产党放在眼里,但随着在战场上不断失利,他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共产党的强大。

人民解放军本就来自人民,共产党依靠着人民群众,民心向着共产党,这样的队伍拥有着坚不可摧的群众基础,自然无往而不胜。

再反观国民党一方,官僚思想严重,部队与部队之间存在着各种派系之争和私人矛盾,根本就无法做到同心同德,又如何能休戚与共呢?

1947年7月,解放军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进攻,正式吹响了大决战的号角,在经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的主力部队损失殆尽。

1949年4月23日,百万雄师跨过长江天堑,人民军队一鼓作气解放了国民党首府南京,鲜艳的党旗在蒋介石的总统府大楼上迎风招展,宣告了国民党独裁专政时代的结束。

面对无可扭转的颓败情势,无可奈何之下,蒋介石只得带领残部仓皇南撤。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国民党内部开始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顺应时势,选择归降共产党;一部分人则冥顽不灵,试图鱼死网破。

蒋介石当然不甘心就这样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纵使是穷途末路,他也要做困兽之斗,携兵南撤不过是暂时避开解放军的锋芒,他真实的用意是以退为进,等待有利时机,随时准备反攻。

此时的蒋介石将目光落在西南地区,他决定利用此处的险要地势作为屏障,蓄积力量,伺机卷土重来。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蒋介石将时任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的宋希濂找了过来,命令他调整兵力,尽快将主力部队力从湘、川两地撤出,转而退守西南。

1949年8月,宋希濂听从蒋介石的命令乘飞机抵达重庆,办理相关撤兵手续。

在即将返航时,宋希濂收到了胡宗南的邀请,略作筹谋之后,他登上了前往汉中飞机。

滇缅计划,“胎死腹中”

宋希濂是国民党阵营中一名响当当的战将,作为黄埔军校一期生,他深受蒋介石器重,也曾在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立下了不少功勋。

自解放战争爆发之后,宋希濂陷入了矛盾和纠结之中,如何在此乱局中谋得出路是他终日里冥思苦想的头等大事。

此番面对蒋介石突如其来的调兵之举,宋希濂有着自己的打算。

当他收到胡宗南的邀请之时,随即起身赶往汉中,一个天大的计划正在他的脑海中酝酿着。

1949年8月11日下午,宋希濂如约来到汉中,见到了素有“西北王”之称的胡宗南。

说起胡宗南,倒是和宋希濂颇有一段渊源,二人既是同学,又是同僚,一见面自然有很多说不完的话题。

可是这一次,宋希濂与胡宗南都无心闲谈,面对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处境,两人都是一脸愁云。

此时此刻,胡宗南为何会找上宋希濂,宋希濂又为何会赴约?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两人此时都手握重兵。

在解放军节节胜利的情势之下,国民党一路溃不成军,如今只有胡宗南的手中还掌握着几十万的兵力,而宋希濂所统帅的湘、川部队也已是蒋介石在四川地区仅剩的精锐之师。

同样是手握重兵,同样是不甘心就此败北,共同的境遇让宋、胡二人走到了一起,国民党未来的命运似乎就要归结于二人手中。

会面后,宋希濂与胡宗南便在房间内密谈了许久……

在宋希濂看来,从目前形势来说,蒋介石所制定的死守西南的战略计划其实并不可行,因为他们现在手下的这些士兵,虽然人数众多,但其实都是临时征调过来的新兵,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打起仗来根本毫无战斗力可言。

对此,胡宗南深表赞同,他也认为光凭地势之要是无法抵挡解放军的强势进攻的。

接着,宋希濂便适时地向胡宗南提出了他心中预谋已久的一个大计划,这就是旨在保存国民党军队实力的“滇缅计划”。

宋希濂是这样考虑的,在解放军攻入西南之前,避开其锋芒,将自己与胡宗南手中的精锐部队,共计约30万人,快速转移到滇缅地区,等待良机准备反攻,这样便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国民党的有生力量,偏安一隅以静观时变,或是伺机反攻,亦或是退守至缅甸地区。

这样一来,对于国民党军队来说,便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陷入僵局的状态便可起死回生了。

胡宗南听后大为赞赏,二人一拍即合,连夜就商讨好了撤军的具体行动方案。

可以说,宋希濂和胡宗南的“滇缅计划”很完美,可是他们二人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蒋介石的想法,再完美的计划倘若得不到蒋介石的首肯都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果不其然,蒋介石闻讯之后,极为震怒,在他看来,所谓的“滇缅计划”不过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懦夫行为,值此国难当头,必须要孤注一掷、死守西南,否则国民党将再无立足之地。

就这样,宋希濂苦心谋划的“滇缅计划”被蒋介石一票否决,“胎死腹中”。

宋希濂深知西南军区的现状,面对蒋介石的一意孤行,他只觉得前路一片渺茫……

兵败被俘,弃暗投明

1949年12月,宋希濂所率领的部队在西南地区被解放军团团包围,先失荆门,继而惨败川东,最终在大渡河沙坪被围,而彼时,蒋介石正带领着他的嫡系将领奔赴在台湾的路途之中。

兵败被俘的宋希濂自知已被蒋介石完全抛弃了,痛定思痛之后,他选择了弃暗投明。

经过一段时间的劳改之后,宋希濂获得了党和人民的特赦,洗心革面的他决心继续发挥余力,为国家做贡献,他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专员,之后又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会,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一直在为国家统一大业四处奔走。

晚年时期,宋希濂回忆过往,曾不无感慨地说道:“倘若当年蒋介石同意了我的计划,那30万人真的撤到缅甸,其后果将是难以想象……”

那么,如果当初蒋介石真的同意了宋希濂的“滇缅计划”,这个计划是否真的能挽救大厦将倾的国民党政府呢?这倒也未必。

首先,30万大军不可能在短时间全部撤退到滇西,现实条件就不允许,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势进攻之下,国民党军队不可能全身而退。

再者,如此长途跋涉,30万人吃什么?喝什么?军需补给从何而来?依靠蒋介石吗?只怕是他早已自身难保。没有了粮食供给,将难以稳定军心。

其次,倘使他们果真全部到达了滇缅地区,又将如何立足呢?这些士兵大多是西南地区的普通百姓,对那里的气候条件、风土人情全都一无所知,必定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能不能生存下来都是问题。

最后,如果前三条他们都勉强克服了,想要长久保持战斗实力,武器装备由谁来提供?身处异国他乡,无依无靠,纵使勉强活下来,失去了民心基础,他们也很难再有什么反攻力量了。

综上,所谓的“滇缅计划”不过是宋希濂面对国民党军队在中原地区已无力回天的境况下所做出的无可奈何之选,不管蒋介石是否会同意,都将注定是徒劳无用的挣扎。

在国民党离心失德的前提背景下,宋希濂费尽心思所谋划的“滇缅计划”最后演变成一场机关算尽后的空空如梦。

历史事实再一次证明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只有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才能建立起真正和平民主的新中国。

参考文献:

《“鹰犬将军”:宋希濂的自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缅甸   解放战争   西南地区   汉中   蒋介石   晚年   国民党   解放军   共产党   部队   当年   后果   计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