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为何会选择将骨灰撒在大寨


今晚,在手机中偶然翻到一则旧闻:1978年6月12日,86岁高龄的郭沫若在北京去世,追悼会结束之后,他的骨灰被带到大寨,挥洒在山野之间的梯田里。

这条短短的消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一代文学巨匠死后骨灰既没有进入象征身份地位的八宝山,也没有落叶归根送回家乡四川乐山,而偏偏选择了撒在大寨?

原来,这是郭若沫自己的选择。郭老生前就留下一份遗嘱:“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洒向大寨,肥田。”

大寨,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感到陌生,但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它却是家喻户晓的一面旗帜。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这里原本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小山村。当国家做出农业合作化的决策后,大寨社员们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无数奇迹。

1965年,党和中央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带着科学家们深入到大寨,看到大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将一个穷山恶水,几近寸草不生的山寨,打造成了生机勃勃的山村,在郭沫若的心里留下了永久的震撼。

郭沫若之所以坚决要求在自己百年之后把骨灰洒在大寨,让人感到意外,可仔细研究历史资料,又感觉这也在情理之中。

他爱大寨,大寨人的乐观与质朴使他感念。大寨人朴实善良,即便过着艰苦的生活依旧积极乐观,怀揣着美好的梦想,笑对人生。他非常喜欢这种让人心旷神怡、没有钩心斗角的纯朴。安眠在这样一个心灵如此干净纯粹的地方,也许他觉得能更加安稳。

骨灰洒在大寨的那一天,大寨的社员们自发聚集在虎头山为其送行。

他爱大寨,大寨人的骨气和毅力让他敬仰。大寨虽然落后封闭贫穷,但这里的人却拒绝了国家的救济,希望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面貌,他们不给国家增添负担,这样的骨气和毅力让郭沫若敬佩不已。也许正是这样的感情的牵引,才让他选择安葬于此,与勇于奋斗的大寨人永远在一起,能时时重温他所羡慕的辛劳却充实。

他爱大寨,大寨人的拼搏的精神让他震撼。一代又一代的大寨人依靠着自己的双手打拼,创造了中国农业史上的奇迹。他们这种锲而不舍怀揣理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郭沫若,更是让他难以忘怀。将自己永远留在了大寨的梯田中,与自己热爱的土地和精神融为了一体,是一个文人最后的荣耀。

郭沫若曾经说过:“春天没有花,人生没有爱,那还成个什么世界。”也许大寨,就是他所说的充满了纯粹爱的地方,所以即便破落也如同繁花似锦,成为了他心目中最美好的世界,安眠于此,想必郭沫若先生也能得到纯净与安宁。

现在,泼洒郭沫若骨灰的虎头山,已经成了旅游景点。1992年11月16日,郭沫若诞辰100周年之际,大寨村在虎头山上为他立了碑,上书“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七个金灿灿的大字,成了虎头山的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郭沫若   大寨   骨灰   虎头山   自力更生   社员   梯田   骨气   艰苦奋斗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