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的爱情和李白的落寞

唐玄宗虽然利用皇权把儿媳纳入了后宫,但是之后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却被人们广泛传颂。唐玄宗是一个资深作曲家,杨贵妃是一个专业舞蹈家,两个人琴瑟相和,如胶似漆,对文艺的共同爱好完全弥补了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和他这个二十刚出头的儿媳年龄的差距,大诗人李白还为他们写过赞美的诗。那么,唐玄宗和杨贵妃这段爱情传奇怎么和诗仙李白联系到一起的呢?

要说李白和唐玄宗、杨贵妃的联系,先说说李白其人,说说李白是怎样来到唐玄宗身边的。首先,关于李白的出生地,有一种说法说是在四川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在唐朝时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李白祖籍甘肃天水,在四川长大,少好剑术,喜任侠。开元十二年,二十四岁的李白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李白踌躇满志,一路东进,开元十三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年少轻狂,自命不凡,认为只要给他机会,他也能成为管仲、乐毅、姜子牙一样对社稷兴衰举足轻重的人。李白少有诗才,一心想把文学成就转化为政治资本,进入官场,成为朝廷栋梁。但李白又不想像普通文人那样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然后慢慢往上爬,他想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直接走上领导岗位。为此李白从年轻时就开始四处奔走,到处托人,希望有人能推荐他。然而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是李白托人不力还是所托之人没看出李白的才华,奔走半生的李白还是一介布衣。天宝元年,唐玄宗颁下了一道求贤诏,李白听闻后激动不已,感觉机会终于来了,打算到唐玄宗身边大干一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就很好地表现了李白此刻的心情。此外,每逢唐玄宗谱出新曲,杨贵妃总能当场编舞,亲自试跳,引得宫女们争相模仿,常常还传入民间,成为乐坊里最流行的歌舞。然而,有一段时间,唐玄宗灵感枯竭,谱不出新曲来,这时候恰巧江湖上大名鼎鼎的李白的诗篇传入了宫中,爱好文艺的唐玄宗和杨贵妃都对这位名气很大的民间诗人充满好奇,想见识一下这位天才诗人的庐山真面目。天宝元年,在唐玄宗颁布了一道求贤诏以后,大诗人李白终于满怀期望地走进了大唐宫廷,唐玄宗、杨贵妃终于可以看一看名气很大的李白是何许人了。就这样,李白和唐玄宗、杨贵妃一起演绎了一段旷世才子和千古帝王、绝代佳人的浪漫佳话。

李白像

李白来到唐玄宗身边后,真正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还是他给杨贵妃写的三首赞美诗。那么,这三首诗是怎么来的呢?

一天,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花园赏花,李龟年递上歌单让唐玄宗点,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唐玄宗要求现场谱出新词,李龟年知道只有李白有这样的本事,于是找来了李白请他现场作诗。李白面对此情此景,大笔一挥,写下了三首著名的诗,名曰《清平调》,其一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二曰: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三曰: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这三首诗写得太好了,据说唐玄宗和杨贵妃听了以后当时就被震撼了。从此以后,李白在唐玄宗心中的地位就变高了。

清 苏六明《清平调图》

按理说,李白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应该步步高升,可就在李白写了这三首诗没几个月,李白就辞职离开了翰林院,这是怎么回事呢?

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是说李白受了别人排挤才不得不离开翰林院的。有人说是因为李白曾经让高力士给他脱靴羞辱高力士,高力士记恨在心,因此给唐玄宗进谗言诬陷李白。那么李白真的让高力士给他脱过靴子吗?李白让高力士给他脱靴最早出现在唐代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说有一次,唐玄宗召见李白,让李白坐下,李白让一旁的高力士给他脱靴,高力士慑于李白的气场就给他把靴子脱了。虽然李白让高力士脱靴的故事在戏曲小说中都演绎很广,但这件事应该是不存在的。首先,李白是一个高自标榜的人,他很喜欢宣扬自己的傲岸,如果李白真的让高力士给他脱过靴,那他一定会把这样蔑视权贵的事记下来,可是我们翻遍李白的诗文,也没有关于这件事的哪怕一点儿痕迹。其次,高力士当时可不是一般的宦官,他是唐玄宗的心腹。唐玄宗曾经跟高力士说过一句很温暖的话,唐玄宗曾说:“力士当值,吾寝乃安。”唐玄宗如此倚重高力士,如果李白真的让高力士给他脱靴,不要说高力士不能接受,唐玄宗肯定第一个就不能接受,怎么还会照样对李白好呢?另外,当时高力士口碑还是不错的,朝堂上并没有人恨高力士。李白虽然傲岸,但并不荒唐,他实在没有必要去侮辱一个影响比较正面的人。还有人说因为李白写了“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用赵飞燕比杨贵妃,引起杨贵妃的不满,杨贵妃因此怀恨李白,跟唐玄宗诽谤李白。这种说法其实更是无稽之谈,首先,李白用一个皇后比一个妃子,并没有什么不妥。而且唐朝人眼中的赵飞燕就是一个擅长歌舞的美人,到宋朝以后才把赵飞燕和“红颜祸水”联系起来。李白用赵飞燕比杨贵妃,杨贵妃应该很高兴,何来的因此不满呢?既然不是有人给皇帝进谗言不让唐玄宗给李白升官,那么李白又是为什么要离开翰林院呢?

李白离开翰林院的真实原因应该是李白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唐朝的翰林院是人才与杂流并存的地方,人才就是那些给皇上起草诏书的重要大臣,而杂流就多了,当时天下很多能人都汇聚于此,这些能人有一个共同称呼——翰林待诏。他们中有会写诗的诗待诏,会画画的画待诏,会下棋的棋待诏,会算命的方术待诏等等,李白就属于这里的诗待诏。待诏的真实身份其实就是天子弄臣,说白了就是陪皇帝玩的,皇帝有哪方面的需要了就找一下他们。但是李白进入翰林院是希望能济世安民,匡扶社稷的,他发现在翰林院的工作和他的理想相去甚远,心怀天下的李白怎么能长期接受这种天子弄臣的生活?既然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如索性辞职。

李白提出辞职后,唐玄宗顺水推舟,马上同意了,给了李白一笔钱,让李白继续过云游四方的神仙生活去了。唐玄宗给李白赐金还山,体现了皇帝的温情,李白的辞职罢官,体现了文人的风骨。当时唐玄宗确实希望发现人才,所以颁下了求贤诏。唐玄宗爱好文艺,对很多文艺人才有知遇之恩,也正因为如此,天宝年间,长安城内涌现出了李白、杜甫、王维、吴道子、张旭、李龟年等一大批文艺人才。但是,唐玄宗仅仅把李白这批人当作文艺人才来看,而不是当作政治人才,也不期望他们成为张说、张九龄那样的文人型的政治家。皇帝对他们的期许变了,这对以李白为首的文艺人才来说当然是一个悲剧,李白的落寞也就在所难免了。

李白赋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翰林院   李白   天宝   开元   弄臣   贵妃   落寞   诗人   皇帝   文艺   人才   爱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