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红军借百姓400块大洋,后人拿着欠条找到政府,结果如何

2015年,湖北孝感市人民政府接待了一个穿着朴素、衣衫褴褛的男子,工作人员先是礼貌地给男子倒了一杯水,又让他坐下。

男子接过水杯后,赶紧说:“谢谢”。看着男子喝下水后,工作人员才问:“您遇到了什么难事么?”

男子放下水杯,面露难色,随后从兜里拿出一张泛黄的纸条,并小心翼翼地问:“这是红军欠我爷爷的400大洋,现在我家里遇到了难处,您们看看还能还吗”?

工作人员一听,互相看了一眼,又接过大爷手中的欠条,一看吓一跳,果然上面有红军领导人的签字和印章。

工作人员不敢怠慢,赶紧去请示领导,那么,这张欠条到底是什么来历?为何会在一位普通的农民手中?

这一切,还要从男子的爷爷说起.......

1:

该男子名叫杨明荣,湖北省孝感人,他的爷爷名叫杨长银。

虽然生活在动乱之年,但杨长银却能吃苦,家里置办了不少田地,加上经常外出做点小生意,半生下来,家里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在镇上的钱庄是有存款的。

不过,和那些欺软怕硬的富人不同,杨长银虽然发家了,但他却是菩萨心肠,平日里经常帮助困难乡邻。

逢年过节,杨长银还会做善事,让家里人熬上一大锅的粥,发放给过往的乞丐或者穷人,为此,杨长银深得乡邻们的尊重和爱戴。


杨长银不但顾忌穷人,他还很有格局,非常关注国家大事,当时的中国正处在积贫积弱的时代,外强入侵、军阀混战,非常的动荡。

虽然自己没有去参军报国,但杨长银却总是和家人说:“如果有一天,国家有需要了,出钱出力,我们都义不容辞”。

果然,在1930年,杨长银觉得自己兑现诺言的时候到了,因为这一年,红军走进了杨长银的家乡。

2:

最初百姓们对红军并不了解,甚至有一些抵触,毕竟在此之前,生活在最底层的他们,饱受乡绅列强的欺凌,心里已经有了阴影。

很快百姓们就发现,红军和其他部队不同,他们穿的是破旧的军装,脚上的鞋子也是缝缝补补。

最重要的是,红军战士们非但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反而还帮百姓们干活,抢收粮食,帮他们大打土豪,给他们分田地。

除此外,自从红军住下后,还组织乡亲们学习,有一些红军女战士,专门负责教授他们简单的知识,同时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告诉他们:“我们要推翻旧社会,要当家做主”


一时间,杨长银的家乡变得热闹起来,百姓们每天都争抢着去学习,他们求知若渴,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些年轻人干脆直接报名参军。

但是,乡亲们很快发现一个问题,红军一直为百姓做事,努力去改善百姓们的生活,可是他们自己的状况却并不好,除了穿着破旧外,连武器都很旧。

尤其是在1930年冬季,孝感的天气异常的冷,百姓们穿着棉衣都觉得手脚冰凉,可红军战士们依旧穿着单薄的衣服,看着他们被冻红的脸,乡亲们很是心疼。

同时,红军部队还面临着粮食短缺的问题,一日三餐都是稀饭,几天都看不见一个荤菜,饭都吃不饱,如何去打仗呢?

乡亲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着急是因为红军不肯接受百姓的帮助,这是红军部队犹如钢铁一般的纪律,任何人不得打破。

但乡亲们还是决定帮助红军战士,于是,他们自发地捐钱捐物,红军领导看到了乡亲们的诚意,同时,当时队伍也确实太困难了。

于是就想到了一个办法,给百姓们打欠条,杨家的红军欠条就是这么来的。当时,杨长银发挥自己的人脉,给红军们送了许多的粮食和棉衣,同时还送去了400大洋。

这400大洋,着实可以解决部队很多的问题,红军领导人非常感动,并当即给杨长银打了一张欠条,承诺他说:“等胜利之后,一定要找红军来兑换”。

虽然杨长银嘴里答应:“好的”,但回到家却跟家人说:“红军是为我们百姓才打仗的,战士们流血牺牲,吃苦受累的,我们出点钱是应该的,以后坚决不能去兑换”。

但杨长银觉得这张欠条是自家和红军的一份情谊,他特意打了一个盒子,当宝贝一样细心地保管着,他说:“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从此后,这张欠条就一直被杨家妥善保管着......

3: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承诺说,只要拿着红军当时打下的欠条,都可以去当地政府兑换。

虽然杨长银也得到了这个消息,而且,此时他的家境已经大不如从前,但他并没有去找政府兑换。

在杨长银看来,能够帮助红军是一份荣誉,而且新中国刚成立,国家百废待兴,更需要钱来搞建设,自己家虽然困难,但日子终究能过得去。

哪怕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家里已经没米下锅,杨长银也没有拿出欠条。就这样,这张欠条成了杨家的传家宝,一直传到了杨长银孙子杨明荣的手里。

杨明荣从小就知道家里“欠条”的故事,他也从爷爷口中得知,当年红军多么不容易,心里对红军充满了崇拜。

爷爷去世时,杨明荣年纪还小,但他清晰地记得爷爷交代父亲说:“一定保管好那张欠条,那是历史的记忆,也是咱们家和红军的特别的缘分”。

因为年月太久,这张欠条已经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了,但杨明荣一家依然小心保管。同时,杨明荣也告诉自己的孩子们,关于欠条的历史来历。

转眼到了2015年,此时的杨明荣也上了年纪,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家里也遇到了困难,甚至到了难以度日的地步。

贫困交加下,杨明荣突然想到了家里的那张欠条。那天,他从小盒子里拿出了欠条,看着模糊的自己和泛黄的纸张,他心里也是百感交集。

爷爷和父亲过去遇到那么多的困难,都没有想到向组织张口,如今自己若是去了,总感觉对不起爷爷的教导。

原本杨明荣又将纸条放回去了,可是看着病床上的老伴,他还是咬咬牙,拿出了欠条,并来到了当地政府。

工作人员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一分钟也不敢耽误,毕竟这涉及到红军的信誉问题,立马向上级领导汇报。

等待的过程是煎熬的,杨明荣紧张到手心出汗,但结果却让他满心欢喜......

4:

虽然欠条的字迹已经模糊,但工作人员还是辨认出了上面的大致内容,大概是:“红军现在遇到困难,特向杨长银借400大洋”,欠条落款处是红军某部队长涂杏的印章。

欠条的真实性得到证实后,工作人员开始协商,到底要给杨明荣兑现多少钱。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大洋的购买力很高,但 解放前,因为大洋贬值,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当于100元钱。

以此来推算,400大洋的购买力就是40000元,当天,政府就就将40000元交到了杨明荣的手中。

拿到钱的杨明荣,激动得热泪盈眶,毕竟这是85年前的欠条,而且,这笔钱可以解决他们家的困境。

老实憨厚的杨明荣,一直跟工作人员说:“谢谢”。工作人员在则说:“这是你应得的,要知道当年你爷爷支援红军的400大洋,可解决了很大的问题”。

这就是独属于中国的“军民鱼水情”,当年,红军陷入困境,百姓出手相助,如今百姓有难处,组织上也没有食言。

当然,欠条背后的故事更感人,在那个贫苦、落后的年代,红军战士们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和敌人做斗争,哪怕是穿着草鞋也要上战场。

正是因为有了红军不怕牺牲的精神,才有了如今的太平盛世,同样,那个时代的百姓也是淳朴、善良的。

尽管他们的日子普遍不富有,但是他们有一块布,也要拿来做军衣,有一口粮,也要拿去做军粮,有一个儿子也要送他去战场。

这种军民一家亲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特色,更是我们推翻旧中国、赶走外来侵略者的法宝.

——本文完结,感谢您的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欠条   大洋   红军   百姓   乡亲   后人   爷爷   工作人员   家里   困难   男子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