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说话是门艺术!张廷玉的语言艺术,造就了他的官场长青

导读:在《雍正王朝》的演绎中,张廷玉之所以能成为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倍加信任、极为恩宠的官场长青树,除了深通上意,坚定拥护皇权,并不参与夺嫡之争外,君前奏对、日常交往之中的语言艺术也绝对是其稳立不倒的关键因素之一。

朝堂之上、官场之中,一个人的荣宠富贵往往就取决于一句话的对错与否、合适与否。在康熙朝晚年发生的“九子夺嫡”事件中,朝臣,尤其是身居上书房的三位大臣如何站位、如何在康熙皇帝面前表述自己的拥立、支持态度,都是对其政治智慧的严格考验。

就语言艺术方面,就因语言表述而获得圣宠,求得官场长青的目的来看,张廷玉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


张廷玉在“九子夺嫡”事件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政治站位,但因为对康熙皇权的绝对用户,对康熙皇帝心中真实意图的精准把握,反倒让其成为了康熙皇帝倍加信任和倚重的对象,成为绝对程度上影响夺嫡结果的所在。

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他在语言表述上的绝佳表现!

语言艺术之救场、救人

从热河返回京城以后,康熙皇帝公开废除了胤礽太子名位的命令。作为太子的师傅,王掞自然要站出来为太子求情:

“臣以为太子虽有错,错不在太子一人;太子虽有过,过不至于废黜。皇上适才说太子不尽职,我请问自从太子辅政以来,六部公卿有几位大人尽职辅助太子善为谋政?皇上说太子不修德,上书房几位重臣都有匡正得失的职责,佟国维、马齐、张廷玉几时对太子赞善匡失?诸位皇子,除一二位辅助太子理政,其余的各位阿哥谁不是各自为政,阴为绊阻,甚至还有暗中魇镇者。时至今日,将所有的过失归于太子一身,这是不教而诛,不但不能服天下臣民之心;而且对满朝文武百官怎么交代呀?也难以对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您不能这样对待战战兢兢三十多年的太子啊!”

不得不说,王掞能当上太子师傅,确实有两把刷子!单就上述一段话,竟能让康熙皇帝无言以对,只能将王掞作为太子师傅的罪责拿出来,予以威胁:

“你是他的师傅,他变成这个样子,你又该当何罪呢?”

王掞回道:

“臣罪滔天,臣罪当诛!就在皇上召臣同坐御撵之前,臣已让家人为臣准备好了棺材,只等说了这番话,以死谢罪!”

康熙皇帝一看吓不倒王掞,就将其罪行再行升级:

“好一个忠臣!你如此咆哮朝廷,侮辱君父,骂尽皇子百官,一死就能抵罪吗?”

可是,这也吓不倒王掞:

“老臣全家三十余口,甘愿陪臣一同就死!”

好了,康熙皇帝彻底无语了!面对做好了一切准备的王掞,康熙皇帝彻底没办法威胁和震慑了!

一向英明睿智的康熙皇帝,为何面对王掞无可奈何了?

对于王掞这等忠臣,这等自幼受儒家忠君思想影响的老臣,康熙皇帝仍然用震慑平常官员的性命威胁、政治生命威胁来回应,当然不会收到实际效果。对于王掞而言,性命乃至全家的性命都是小事,违背了儒家思想指导下的为臣之道、忠君之道才是致命的所在。

这个时候,张廷玉站了出来!

“王师傅,你以一死博取忠名,却把一个杀忠臣的罪名强加在皇上的头上,难道这就是圣人教你的忠恕之道吗?”

你不是深谙儒家之道,严格按照儒家思想来规范和约束自己所行吗?你不是将儒家思想奉为圭臬,哪怕用全家的性命作为要挟,也在所不惜吗?那我就借用儒家思想来告诉你,你错的有多离谱!

好了,这下说到了王掞的痛处,轮到王掞无言以对了:

“这,这,这,老臣确没想到!可是,老臣如果没死,有怎么对得起太子?”

看到自己的回应有效果,张廷玉继续自己的回应主题思想:

“你死了,岂不更加有伤皇上的圣德之名,你岂不更陷太子于不忠不孝之地吗?”

这下,王掞彻底无言以对,彻底被征服了!王掞也只能用“何以自处”来表述自己的无奈。

这里,对于张廷玉的“挺身而出”,需要做出相关说明:

在王掞的口中,朝中百官尤其是上书房三位大臣都是“不教而诛”的有罪之人,为什么只有张廷玉站出来为康熙皇帝解围,反驳王掞呢?

1、上书房三位大臣中,佟国维乃系皇亲国戚的代表;马齐乃系满族勋贵的代表;张廷玉则是汉臣的代表。也就是说,对于上书房的组建,康熙皇帝是有着具体管理范围限定和意图的,王掞作为汉臣,原本就应该归属张廷玉节制和管辖。

所以,对于王掞的狂悖犯上,张廷玉有着回应和处理的直接责任。

2、王掞,作为坚定拥护和支持废太子胤礽的“太子党”成员,虽然有着自己明确的政治站位,但毕竟是位忠臣,是张廷玉在朝堂之上能够有所仰赖和信任的汉臣之一。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废太子胤礽和王掞正值墙倒众人推的关键时刻,就王掞的嚣张表现来看,如果不是张廷玉站出来而是其他朝臣反驳王掞,王掞就只有一个结果——死!

也就是说,张廷玉之所以首先站出来反驳王掞,更大的目的在于对王掞的保护,他用以阻止王掞赴死的说明,更是劝阻康熙皇帝诛杀王掞的理由。

对于张廷玉的挺身而出,反驳救场,康熙皇帝是何种态度?

对张廷玉下达的一道圣旨,就能直接说明:

“张廷玉,明天代朕去天坛,宣读废黜太子胤礽的诏书,告祭天地!”

对于一个汉臣而言,对于一个身居上书房最末尾的臣子而言,这绝对是巨大的荣耀,更是康熙皇帝对张廷玉刚才表现最为直接的认可态度!

关于张廷玉语言艺术中的救场,在接下来的上书房议举新太子事件中,也有着极具代表性的表现。

上书房大臣之佟国维、马齐召集众臣商议议举新太子之事时,康熙皇帝突然来到了上书房。可是,对于马齐兴高采烈汇报的议举结果,康熙皇帝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兴趣,而是可以转移了话题:

“这河南、四川、江苏奏折上都说了些什么?”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康熙皇帝最为关心的肯定是新太子的推举情况,可康熙皇帝对推举结果置之不理反而问到了河南、四川、江苏三省的奏折,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这三个省份肯定有着较为统一的所指,而且和新太子推举有着直接关系!

于是,在张廷玉的回话中,就有了皇四子胤禛监修的河南黄河大堤;皇四子胤禛一手调教,清理了四川匪患的四川提督年羹尧;和皇四子胤禛的铁杆兄弟——皇十三子胤祥一样,来自江苏的大孝之人。

也就是说,康熙皇帝对于已经基本明确的太子人选推举结果,并不满意,而是属意皇四子胤禛。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之下,皇四子胤禛党羽势力不够、推举谏章不够,再加上康熙皇帝之前“一惟公议是从、绝无偏私”的明令,让他还不能直接将皇四子胤禛推到太子位上。所以,康熙皇帝只能用复立胤礽,来阻止皇八子胤禩等人对皇储位置的觊觎,来为胤禛赢得增强势力的时间。

认真领会上意,并依据上意给出康熙皇帝想要的回答,张廷玉的语言艺术,可谓登峰造极。

而在康熙皇帝决定释放皇十三子胤祥时,佟国维问道:

“请问皇上,是否要说个理由?”

其实,在高度赞扬江苏孝子的时候,康熙皇帝就对释放皇十三子胤祥的理由,有过说明:

“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忠孝之人,只不过我们不留心注意!比如说,朕那么多儿子吧,十三阿哥就很讲孝义。他虽然脾气不好,但对朕、对废太子就是一片忠孝之心。做事但凭良心,从不计较利害得失。如果朕真的遇到什么危难,十三阿哥肯定也会像那个孝子一样舍身相替!”

如此明显的理由说明,佟国维会听不出来吗?

当然不是!

在推举新太子的关键时刻,康熙皇帝做出释放皇十三子胤祥的决定,是不是有着明确的所指,是不是对新太子推举有着最高指示,这都是作为内阁首辅大臣所必须明确的,更是上书房在接下来的推举工作中,所必须考虑的。

但是,这个明确的意见,康熙皇帝肯定不能直接给出,这不仅是康熙皇帝对于自己之前“一惟公议是从、绝无偏私”命令的出尔反尔,更严重违背了康熙皇帝对皇位传承的整体规划。

所以,康熙皇帝只能用“朕疼自己的儿子”来回应佟国维。可康熙皇帝如此回答,未达目的的佟国维当然不满意,于是张廷玉又站了出来:

“皇上,金门画吏冷吉臣循着皇上的旨意,刚刚完成了一幅描绘承德离宫的避暑山庄图,三阿哥的门人李绂为之作序,行家们看了都赞不绝口,已经晋到慈宁宫了!皇上几时得空,前去一览!”

康熙皇帝立即回道:

“好,妙!立即就去!”

这正是张廷玉言语艺术中的救场表现,面对佟国维,康熙皇帝已经无法继续给出回应,正值尴尬境地,张廷玉一个“请皇上览画”建议,给康熙皇帝铺设了最合适的台阶,让其脱离了尴尬境地,从而得到了康熙皇帝“好、妙”的认可和赞许。

语言艺术之转移对象、移交矛盾

太子胤礽首次被废,推举新太子之时,出现了两百多名官员共同举荐皇八子胤禩为新太子的谏章,让康熙皇帝抓到了身为内阁首辅大臣的佟国维中间联络之罪行。

手持奏折,康熙皇帝问道:

“佟国维,这两百多人联名的折子,是怎么回事?如果没有人居中联络,这么多人就同声一气,众口一词?”

佟国维回道:

“居中联络本就是上书房的责任,推举皇八子胤禩也是上书房和许多官员的公议,这些都是为了我大清江山的社稷,奴才以为这可指责!”

听完佟国维的回答,康熙皇帝大笑回道:

“上书房?你一个人代表上书房?张廷玉,你也是上书房大臣,你说说佟国维有没有中间联络?”

张廷玉回答道:

“回皇上,佟国维和马齐保举八阿哥,那是因为八阿哥确实有过人之处。臣以为,这无可厚非。至于众人串联之事,那也是因为一时不慎,忘了君子不党的教训。佟国维、马齐和臣同处在上书房这个位置,处理推举太子这样的大事,要想使皇上满意、百官满意、天下百姓满意,实属不易。臣等的处理,既然有了偏差,那请皇上矫枉指正,重新推举也是良法!”

上书房,本就是统辖百官,向皇上直接负责的清廷决策机构,居中联络,统计百官推举意见绝非佟国维僭越之举,更加算不上串联结党之罪。而且,在张廷玉的表述中,也明确了上书房原本就肩负着处理推举新太子一事的责任。而且佟国维已经明确说明推举皇八子胤禩为新太子,乃系上书房和许多官员的公议,并非自己一人的意见。

这说明佟国维的说辞并没有毛病,而且其串联结党的行为也只是“有所偏差”。根本算不上罪行!

这也是康熙皇帝为何在佟国维给出回答以后,哈哈大笑的原因,因为他没有合情合理之说辞予以回应了,只能快速将话题扔给张廷玉,让张廷玉为自己解围。

张廷玉的回答中,有着这样几层说明:

1、康熙皇帝的问话中,只有“你说说佟国维有没有中间联络”,并没有涉及马齐。而张廷玉则直接将佟国维和马齐,一块拿了出来,予以说明。

张廷玉用意何在?

单说佟国维,针对性太强,加上一个马齐就基本能够涵盖上书房,甚至包括了同处上书房的张廷玉。也就是说,张廷玉在正面回应康熙皇帝的问话以后,就刻意将话题对象转移了。将康熙皇帝明确针对的佟国维,转移到了上书房身上。其目的很明确,不得罪佟国维,更不得罪皇八子胤禩。

2、张廷玉明确了佟国维等人的串联结党罪行,这是顺应康熙皇帝心中意图的理性做法,更是为自己接下来的总结做出的铺垫。

康熙皇帝对张廷玉的问话,发生于张廷玉举荐废太子胤礽以后,发生于康熙皇帝明确认可了张廷玉的做法以后。这说明,皇八子胤禩被推举为新太子的结果,并未得到康熙皇帝的认可,相较于佟国维、皇八子胤禩等人,张廷玉更不得罪康熙皇帝,更会顺着康熙皇帝的意思回答问题。

所以,对于康熙皇帝已经认定之佟国维中间联络的罪行,张廷玉必须予以认可。

3、经过上面的铺垫以后,张廷玉给出了康熙皇帝真正想要的总结——请皇上矫枉指正、重新推举!

皇八子胤禩被推举为新任太子,并不符合康熙皇帝的心意,康熙皇帝自然想要推翻这个结果,更加想要收回自己之前“一惟公议是从,绝无偏私”的命令。但是,毕竟君无戏言,康熙皇帝不可能否定自己的圣旨吧!

深通圣意的张廷玉,在明确给出“众人一时不慎,忘了君子不党”之罪行以后,顺理成章的将推举新太子的最终决定权交给了康熙皇帝,既给了康熙皇帝一个台阶,又让众人无话可说。

对于张廷玉的回答,康熙皇帝是否满意呢?

我们来看下佟国维的回应:

“皇上,张廷玉是奸臣!七日之前,皇上下旨废黜胤礽的太子名位,难道那时张廷玉就不知道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的道理?当时他为什么不谏阻皇上?而时隔数日,他有阳奉阴违,既不与臣等商议,更不思皇上的圣名,暗中为废太子开脱罪责,实际上是把过错推给皇上,自己博得一个君子不党、与人为善的美名啊!此人之用心险恶,虽然历朝历代大奸似忠者无出其右,速治张廷玉之罪,以安百官之心,以全皇上之德啊!”

注意,佟国维并没有针对张廷玉的回话,而是直接针对张廷玉推举胤礽的谏章予以的回应。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对于康熙皇帝的问话,张廷玉的回话滴水不漏,并没有直接触动佟国维的地方,唯一让佟国维心生不满之处,在于张廷玉给出的“请皇上矫枉指正、重新推举”意见。而且,佟国维的回应中,虽然表面针对张廷玉,但事实上每句话都是直指康熙皇帝,都在表述对康熙皇帝“出尔反尔”的不满。

不口否认,如果没有之前晚膳之时,康熙皇帝已经和佟国维达成了政治交易的共识,面对佟国维句句在理、毫无反驳缺陷的指责,康熙皇帝还真是没法给出回应。

“你们都看到了,听到了!张廷玉为佟国维说好话,佟国维反骂张廷玉是奸臣,还要朕治张廷玉的罪。你们知不知道什么是以怨报德?什么是无耻小人?有个现成的例子,佟国维就是!”

看到了吗?针对佟国维的指责,康熙皇帝一句也没回应!因为,康熙皇帝原本就不占理,原本就没有回应的底气和理由。只能用所谓的君子之交、德怨回报来确定佟国维人品和道德上的不足。

康熙皇帝如此维护张廷玉,不惜辱骂自己的岳父兼舅舅——佟国维,当然有着之前政治交换的原因,有着借助废黜佟国维,推翻此次推举新太子结果的必然发展。但如果没有张廷玉近乎完美的回话,如果张廷玉没有给出直接“惹怒”佟国维之“请皇上矫枉指正、重新推举”的总结,会有康熙皇帝和佟国维之间针锋相对的对话吗?

也就是说,张廷玉在回话中,自己谁都没得罪,但却用直接推翻佟国维费心经营之推举结果的办法,将矛盾直接引到了康熙皇帝和佟国维的身上,落得了美名、圣心和仕途上的晋升!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雍正   语言   王朝   阿哥   百官   罪行   官场   皇上   大臣   太子   书房   康熙   皇帝   说话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