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稼楼古镇一游

坐落于上海闵行区浦江镇的召稼楼古镇,是城隍老爷秦裕伯的故里。颇为巧合,有“上海大禹”美誉之称的历史文化名人叶宗行,其故里也在此。2009年,召稼楼“礼园”重为秦、叶二公塑像、铸鼎、立碑并建造了纪念堂。如今“召稼楼”已是集江南水乡、古镇古巷、人文历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召稼楼源起于元朝初期,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曾经是古代的浦东垦荒中心,横跨元明清三个朝代,现面积达150亩之广,散落着不少清代建筑。原在北街口建造了一个平台式小楼,上挂大钟,派人定时敲击,统一规定出工、用饭和收工的时间。后来,钟楼就成了农户休息的场地。这样,商贩也应运而生,沿河定居,形成小镇,镇以楼名,“召稼楼”由此得名。

进入召稼楼,就看到门口的牌坊上有当代著名书画大师范曾的题名。进入牌楼后,街市两旁古色古香的铺面,各具特色的仿古物件和当地特产。漫步在小吃街石板路上,各类传统特色小吃,也有上海老字号与当地老饭店。听说召稼楼有三宝:一是召楼大曲,二是召楼羊肉,三是召楼拆蹄。徒步向前再走的不远,就满目是水了。

沿街而进就看到一座石桥——报恩桥。在花岗石的桥体上看到这样一幅对联:行善事不图报是至善,知情义当感恩为真情。报恩桥原为无名简易木桥。明天启年间,周浦商贾冯克安因追随东林党人遭阉党所害,唯幼子冯伯卿幸免。冯氏在危厄之间,秘寄三箱金银于召稼楼商友奚家。奚家素守诚信,经两代人多年寻访冯家后嗣,终得伯卿下落,了却金银“完璧归赵”之愿。时,冯伯卿穷困潦倒,得此诚信之资,堪称绝处逢生,于商海数年搏击而成大富。伯卿报恩心切,备六箱金银亲送奚家。三箱用于造桥报恩,三箱用于修缮金刚庙,深得乡民赞誉。从此木桥改建为石拱桥。古桥虽已毁失,造桥报恩的故事却永铭乡民心田。2008年改建为石材、混凝土结构单孔拱桥,复名报恩桥,彰显先人恩义诚信美德。

召稼楼小镇,古风犹存,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车行,水陆相邻的古镇格局。小镇的建筑大都傍河而筑,街道两旁保存有大量明清建筑,辅以河上石桥、流水、古宅,突显江南古镇浓郁风韵。

镇子深处齐整的青石板路直接把游人引到礼园。礼园里有两座纪念馆,一是秦裕伯纪念馆,一是叶宗行纪念馆。秦裕伯是元末明初人,是个很有学问的进士,元朝皇帝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均闻其贤,多次征召他去朝廷当大官,都坚辞不就,传为美谈。朱元璋得知他病故的消息后,感慨道:“生不为吾臣,死当卫吾土”,遂封其为上海地区的城隍之神,立庙享祀。上海老城隍庙即由此而建。城隍庙拥抱着古镇,庇护着一方水土。

叶宗行稍晚于秦裕伯,是明初永乐年间人。那时,黄浦江淤塞不通,太湖洪水年年泛滥。上海地区老百姓不胜水患之苦。年仅20多岁的叶宗行向朝廷派来视察水患的大官送上“江浦合流”根治水患的建议书,被朱元璋的儿子永乐皇帝采纳,调动20万民工开掘疏浚黄浦江,彻底解除了上海地区的水患,而且为今天上海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打下了基础。叶宗行在治理水患中积劳成疾,病故时年仅30岁。

出了礼园后门,还是见桥见水。古镇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读书做学问的风水宝地,历来文儒荟萃,人才辈出。和礼园隔河相望的是豪华餐饮场所:沈家花园(绿野迎宾苑),其前身就是名气很响的广智学堂。原来这里是奚氏的宅府,奚家曾在这里办过私塾,相传民国名人张闻天、倪尚达、黄炎培、曹汝霖等都在此地学习过。

徜徉于依水而筑的街巷,古镇两岸粉墙黛瓦,眼前不时有游船从街巷之间的河面上荡漾而过,船上摇橹的几乎都是女子,人称船娘。客人坐游船在河面上观光赏景,大有人在画中游,船在街中行之感。漫步在江南春色中,欣赏着繁华美景,浏览着一幅幅楹联诗画,感觉做一个江南人真好,做一个欣赏梦里水乡——召稼楼的江南人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8-26

标签:城隍   古镇   黄浦江   城隍庙   水患   乡民   江南   纪念馆   上海   金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