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被弃之不用,北宋复兴的最后一点希望彻底熄灭

管理学唯一强调的核心重点,认为“人”是第一要素,是实现一切战略意图的首要因素。

历朝历代的政权巩固更是这样:刘备没有诸葛亮,蜀汉政权不一定能产生;李世民没有房玄龄、魏征,不一定能开创贞观之治;没有狄仁杰,武则天极有可能使大唐统治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赵匡胤初定天下、果断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乱象,没有赵普是断不可实现的。

北宋以后的历史事实也无不揭示这样的道理,国家危难之际,全赖朝廷重臣力挽狂澜,保朝政清明,保天下稳固,救社稷民众于水火之中:窝阔台继位之后,虚心听取耶律楚才的建议,他的大汗地位才得以稳固,向中原推进的战略意图才能稳步实施;土木堡之变后,是于谦挺身而出,才救大明于即将倾覆的危机边沿;在万历皇帝年幼之际,是张居正大刀阔斧,推波助澜进行改革,才扼杀住自明武宗以来,朝廷的颓废、腐朽的气息,为延续大明统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遗憾的是,北宋朝廷没有抓住这最后的机会,海上之盟、宋金联合消灭辽朝以后仅仅三年不到,自己就倒在金人的铁蹄之下,一百多年的大宋江山顷刻间土崩瓦解,荡然无存。

李纲在前线指挥作战

其实,这时候有一线希望,那就是像后来的大明王朝启用于谦一样,北宋当时的当家人宋钦宗赵桓,以及太上皇宋徽宗赵佶,如若能力排众议,大胆启用一个主战派干将,北宋或许有重整雄风的机会,至少不至于在如此短短几个月时间,在区区数万人的金军面前,就那样不堪一击,损兵折将,不但被金人掳掠了钱财,还俘虏了整个朝廷。

这个希望就是李纲。

在当时的朝廷,李纲确实是一个小人物,而且只是一个手中没有多少实权的文弱书生,与那些手握重权的官僚,诸如李邦彦、张邦昌、唐恪、耿南仲、吴敏相比,他的存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还是那句老话,“重病须用猛药,大鼓须用重锤,乱世需用重典”,这本是传统智慧总结出经验之谈,但这其中的道理宋钦宗并未悟到,他还是让朝廷那些既得利益的老朽们,左右着混日子。因为这些朝中老臣,他们个个家财万贯,丰衣足食,他们从内心不愿意冒险,更不愿意拼命,所以他们旗帜鲜明地要朝廷“议和”,再不行,就拖家带口、携带家产南逃,悲观、逃跑、保命的情绪,成为当时朝廷的主流意识。

耿直,有胆有识的李纲没有被眼前的险境所吓倒,也不被朝廷内外的投降情绪所感染。他不断上书皇帝,要武力抗金,要举全国之力抗击金兵南下。他明确主张朝廷和皇帝不得南逃,大宋的龙脉在京城,列祖列宗的庙宇在京城,南下就是投降,就是置祖宗江山于不顾,是大宋的叛贼。

朝堂之上,宋钦宗还是采纳众人的意见,决意南下。这时,李纲不顾个人安危,高声呼喊:“上意已定,敢复有言去者斩!”“若要臣治军,臣愿以死相报”!

李纲一声断喝,众人顿时安静下来。接着,李纲把南逃的危害陈述了一遍,并对抗击金兵提出了比较全面的部署意见,国家危难之际,自己虽是一介书生,如果无人带兵,他愿意亲临前线,一死报效朝廷。

李纲的慷慨陈词,勉强取得了宋钦宗赵桓的信赖,他被任命为兵部侍郎,组织京城为数不多的驻军开展京师保卫战。

在李纲的建议下,朝廷紧锣密鼓召集各地的勤王部队,集结汴梁抗击金兵。

金兵毕竟只有区区的六万部队,面对李纲的严密部署,他们竟不敢轻举妄动,多次小规模冲突后,宋军还取得不少胜绩。对峙一段时间后,金兵主动北撤,第一次京师保卫战,宋朝得胜,为各地勤王部队赶赴京城赢得了时间。

然而,金兵在回撤的途中发生了一次意外摩擦,宋军吃了一次败仗,金兵的嚣张气焰又一次击垮了朝廷的信心。投降派竟把责任推到了李纲头上,尽管这次败仗跟李纲无关,宋钦宗还是免除了李纲的职务,把他贬为地方官,朝廷又一次被议和的氛围所笼罩。

李纲纪念墓碑

李纲人微言轻,被免除职务后,朝廷主战的声音再也听不到了,在那些议和的大臣操纵下,北宋不断向金兵求和,割去河西三镇,掏空国库,榨干民间钱财向金人纳贡,甚至向金国称臣,苟且偷生,求得暂时平安。

李纲力排众议,奋力抗金,遏制住金兵南下的步伐,最终只是昙花一现。他被丢弃,朝廷再也没有抗金的力量,北宋最后一次崛起的机会丧失了,其后仅三个月,金兵就占领京师汴梁,北宋彻底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汴梁   北宋   大明   力排众议   京城   江山   败仗   京师   朝廷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