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晕船哲学”和“香料比喻”

杨绛先生一生处世遵循自己提炼的“晕船哲学”,晚年,她的“香料比喻”又恰似“夫子自道”,其人生确如反复捶捣、磨研的香料般馥郁芬芳。

“晕船哲学”来自杨绛先生的经历。1938年,杨绛、钱锺书和女儿阖家乘船从欧洲回国。风急浪高,邮轮在洋面上犹如一叶扁舟,颠簸得十分厉害,晕船的钱锺书非常难受。经过几番颠簸,聪慧的杨绛便掌握了不晕船的窍门,她对钱锺书说:“坐船不晕船,就要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顺着船在波涛汹涌间摆动起伏,让自己与船稳定成90度直角,永远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动。”钱锺书照此践行,果真灵验。

后来,杨绛先生将此提炼为人生的“晕船哲学”——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岿然不动,身直心正,心无旁骛,风浪其奈我何?杨绛一生确实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浪”,有过颠沛流离,有过打击,也有过忍辱含垢。然而,面对各种各样的遭遇,直到晚年,在回首人生之路时,她始终抱持温和、平直的心态,不斤斤计较,不怨天尤人,即便是面对曾经对其落井下石的人,也从不口出恶言,表现出了她一贯的宽容和温婉、大度和谦让。杨绛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既显示了其立场,又凸显了她的气度和操守。

尤其是到了晚年,杨绛先生家庭迭遭变故。女儿正当盛年,罹患癌症去世;丈夫又先她而去。对一位耄耋老人来说,遭遇如此连番打击和深重厄运,是无比巨大的痛苦。这巨大的痛苦,在其作品《我们仨》中是处处可以感受到的。那种痛,对杨绛来说,可谓深入骨髓。对一般人来说,面对这样的巨大痛苦,往往无法忍受而颓然倒下,然而,在杨绛先生的回忆中,仍然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更多地回忆着“我们仨”曾经的快乐和愉悦。更令人钦佩的是,咽下泪水后,她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了罕有的坚毅,悲恸之中想着的是要为世人留点什么、为亲人再做点什么。于是,年逾百岁,她以惊人的毅力、执着的坚毅,避开尘嚣,笔耕不辍,为后世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文化和学术瑰宝,她也在日夜笔耕和整理中享受着心境的宁谧和辛劳中的快乐。

这就是“心无旁骛”,用杨绛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自然,能够“心无旁骛”,还源于她践行的“晕船哲学”中“不以自我为中心”的境界。

晚年,杨绛先生原本可以更多地创作自己的作品,但她却孜孜矻矻地把大量时间花在整理、出版丈夫的遗稿上,甘愿做这些既吃力又烦琐的事,甘于隐身人后。学界认为,杨绛如果“以自我为中心”,才华将得到更大的展示,成果也将更为丰硕。然而,杨绛先生就是怀着如此博大的胸襟,“不以自我为中心”,拼尽心力,延续丈夫的事业,让丈夫那些无与伦比的学术成果得以奉献社会、滋养学界。事实上,缘于她的坚韧意志和才华横溢,她晚年的创作也达到了高峰,与丈夫可谓双峰并峙。

对杨绛先生来说,越是“风急浪高”,经受艰辛和难熬的磨练,她越是坚韧、越加平和、越发恬静、越显豁达,并越能“把忍受变为享受”。“晕船哲学”本质上就是这种坚毅、顽强和积极的人生哲学。在百岁之时,杨绛先生平静而又平实地又一次对其人生哲学进行了提炼,她说:“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香料   风急浪高   哲学   心无旁骛   人生哲学   坚毅   晚年   比喻   丈夫   人生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