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学子”?搁古代,你兴许连称寒门的资格都不够

许多人自称“寒门学子”,搁古代,你兴许连称寒门的资格都不够!

□黄伯益

现在有两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叫“寒门学子”“寒门难出贵子”。通俗点说,“寒门”就是贫穷人家,“寒门学子”就是贫穷人家的读书人。

其实,要是上溯到1300多年前,很多人连“寒门”都称不上。

两汉以降,至隋唐年间,“寒门”曾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层。在曾经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天下民众是分为三六九等的,有些人一出生,就注定会高贵一生,有些只能伏身尘埃。

在早期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有一类人群曾左右朝政、民生数百年,那就是掌控天下的“士族”(或称世族)。“寒门”则指的是与士族相对立的“庶族”。

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家、门阀,等等。所谓门阀,是门第(显贵之家)和阀阅(指有功勋的世家、巨室)的合称。门阀一词的生命力比较顽强,现在还常常能看到它的影子。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特权阶层,他们是享有很高政治、经济特权。通俗点说,士族就是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会打洞。”那是个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时代。

士族溯源,可以追源到先秦时期的“士”阶层。“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能学习文化知识,故而,士又成为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历史上的门阀制度(士族制度)就是因士族而生的,士族因而也是门阀制度的最大受益者。门阀制度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如何任用官吏。出身士族的子弟,能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

那时的任官,并不重才德,而看出身,所以,朝廷与地方的重要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

“四世三公”之家频出,也就不足为奇。衣冠南渡,东晋琅琊王氏家族的“王与马,共天下”,更是将士族的辉煌推向峰巅。

士族不仅在任官上享有绝对优势,在经济上也红利不断,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而当时的庶族(寒门、寒族),并非指贫民阶级,而是专指门第势力较低的世家,多为普通的中小地主,这相当于后来所谓的中产阶级。

那时,只有拥有一定实力的家族,才能称为“寒门”。所以,“寒门”也是门,也不是平民百姓所能轻易跨越的。

相对于门阀世家,寒门的晋升之路非常窄。难怪王充在《论衡·程材》中说:“儒生无阀阅,所能不能任剧,故陋於选举,佚於朝庭。

出身寒门之家,即使你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获重任。寒门子弟要想出人头地,唯有军功一途,可是,建功立业的大事件,不是你说有就会有的啊。

那时的世族与寒门,两者的身份高下不同,“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之为伍”(《文苑英华》卷七百六十引《寒素论》)。因此,这两个阶层之间是不相往来的,更别说通婚了。现在人们常说的“门当户对”,就源于此。

寒门学子的崛起,是到了隋唐之际,原因是隋唐时期士族制度的逐渐消亡。士族制度逐渐消亡的原因,不外有如下几点:

其一,科举制的实施,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子弟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稀释了士族的官场福利;

其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抑制了士族对土地的兼并,削弱了他们的经济基础;

其三, 唐末农民战争的助力,彻底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

从此,“寒门学子”才开始在其后各朝大放异彩,许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登陆历史大舞台。渐渐地,这些出人头地的“寒门学子”们,又形成了一股新的势力,那就是“文官集团”。

在文官制度的加持下,又催生了一批新的仕宦之家,因而,“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之类的“人间佳话”,又不断涌现。

(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寒门   阀阅   学子   士族   门阀   门第   子弟   阶层   世家   古代   资格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