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两大王朝,先后四代皇帝才搞定高句丽,高句丽为何这么难打?

前言

要说高句丽,说小吧,也不是很小,说大吧,也不是很大,可再大,难道比突厥还大?要知道隋唐两大王朝可是公认的强大王朝,打服过那么多的周边小国,就连突厥都不在话下。可是南陈当年没做到的事情,高句丽做到了,让隋文帝吃了瘪。突厥没做到的事情,高句丽做到了,让隋炀帝因三征高句丽而江河破碎。西域诸国没做到的事情,高句丽做到了,让唐太宗吃了瘪。

一个不大不小的高句丽为何能接连让隋文帝、隋炀帝和唐太宗吃瘪?一直到唐高宗时期才被灭亡。相当于隋唐两大王朝,通过先后四代皇帝的努力,才搞定了高句丽。高句丽为何如此难打?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一、高句丽虽小却不弱

1、经济

农业:相较于中原自东汉末到南北朝持续了近四百年的乱世,高句丽无疑要和谐得多。自慕容鲜卑衰败后,高句丽安定了近两百年,其各类经济均得以快速发展,其中以辽河流域的农业经济为最,不仅农业技术和中原地区没什么差距,其上层统治者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始终在线,比如“(高丽王)下令减不急之事,发使郡邑劝农业”。

据史料所载,唐军在攻破辽东城时,在城中发现了50万石的粮食,直到唐军班师回朝,辽东的粮食还有10万石,将士们想拿都拿不完,可见高句丽在农业方面的底子有多么深厚。再举个例子,唐朝在唐高宗执政初期的人口是380万户,高句丽在亡国时的人口是近70万户,占到了唐朝的18%。高句丽能养活这么多人,也足以说明其农业发展相当不错。

高句丽所在位置

工商业:东北地区的铁矿资源丰富,高句丽积极引进中原地区先进的采矿和冶炼技术,其各类金属制品的种类和质量不逊于中原地区,比如其生产的铁斧铁镰等物和中原地区出土的同时期铁质工具近乎相同。另外,从目前的考古来看,高句丽在制陶和金银器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高句丽在制陶方面拥有的低温釉陶技术高温烧制技术

华夏古代的丝织业一向让我们引以为傲,高句丽在这方面却同样没有比中原地区逊色多少,《新唐书》中记有,“(高句丽)王服五采,以白罗制冠,革带皆金扣。大臣青罗冠,次绛罗“。由此可以说明高句丽在隋唐时期可以生产出“罗”“绸”这种比较复杂的丝织品。此外,高句丽注重与周围小国的商业交往,比如契丹、新罗等国。

高句丽的丝织品

2、军事

军队建制:高句丽的兵源比较复杂,大部分士兵是来源于自耕农和小市民,还有一些来源于地方上的封建主和东北地区的雇佣兵。据相关史料显示,高句丽的常备军队在唐朝初期达到了60万左右,而唐朝初期的各地府兵加起来也才80万左右。高句丽受地区特性的影响,注重多军种的发展,除步兵外,还有实力不可小觑的骑兵和水军。

骑兵是高句丽军队的主力,早在南北朝之前,高句丽人便有给骑兵和战马披甲的习惯,这种骑兵俗称具装骑兵,拥有强悍的突击能力。据相关史料显示,高句丽在隋唐时期的具装骑兵规模和中原不相上下。高句丽人有游猎的传统,其士兵的射术和骑术很多都是从小练出来的。另外,高句丽聘请的那些雇佣军,主要是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靺鞨人(女真人的祖先),虽然他们装备简单,可胜在勇猛,让中原军队吃了不少苦头。

高句丽士兵

武器装备:高句丽军队所配备的武器装备从外形到种类、质量,都和中原王朝比较相近。高句丽军队所配备的武器装备主要有长、短兵器、远程兵器和防护装备之分。铁矛是高句丽军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长杆兵器,陌刀则是高句丽最牛的长杆兵器,其质量不亚于唐初陌刀。铁刀、环首刀是高句丽军队配备比较多的短柄兵器,其铁刀很有特色,刃长80厘米左右,柄长约为刃长的1/6。

远程兵器是高句丽人吃饭的家伙,因东北地区盛产优质木材,高句丽的各种长短弓相当精良,其所用箭镞不光有常见的锥形剪,还有威力较大的铲形箭。高句丽人喜欢用弓箭,不代表他们没有弩,据相关史料显示,高句丽往往会在城墙上配备各型大弩。各类札甲是高句丽人比较常见的防护装备,其为重骑兵配备的札甲是科技含量最高的,有高高的铁护领用以保护面部和脖子。

铲形箭

二、高句丽的地理优势

1、补给方面

高句丽虽说能够称得上是一个东北小霸王,可其疆域毕竟不能和隋唐相比,高句丽从平壤到辽东城是400多公里,而从长安到辽东城有1700多公里,即使是从以涿郡(今河北涿州)为中转到辽东城,也有700多公里。两相比较之下,隋唐的后勤补给压力远远大于高句丽,更何况高句丽是“有心人”,提前在各大城池储备了大量的粮食物资。

距离远还不说了,高句丽那个地位的气候也是特殊得很,夏季多雨、冬季异常寒冷且持续时间长。如果不能速战速决,隋唐军队的后勤补给线将无法维系。那个时候既没有飞机,也没有火车,粮食运输主要依靠人力,雨水多的时候,道路泥泞,粮食难以运输,天寒地冻的时候,大雪封山,更是只能望洋兴叹。

对于长安来说,高句丽确实比较远

公元598年,隋文帝杨坚命汉王杨谅统率30万水陆大军进攻高句丽,可惜等大军到了辽河流域时,碰到了东北的雨季,后勤完全跟不上,还没怎么打,自身先垮了,不得不退兵。公元611年,隋炀帝杨广以涿郡为基地,亲统113万大军进攻高句丽,其中宇文述等人率领主力从陆路进攻。宇文述等人为了速战速决,让士兵们只带了3个多月的补给。

隋军主力刚一和高句丽主力接触,就被人家发现“面有饥色”,可把高句丽人高兴坏了,他们采取了诱敌深入的办法,拉长隋军的补给线,等宇文述等人发现不妙时已经迟了,被人家包了饺子,数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仅余不到3000人逃回。唐朝后来在和高句丽的作战中便吸取了教训,以长期骚扰的方式来慢慢消耗高句丽的实力,这才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唐高宗平定高句丽的路线

2、地形方面

高句丽的地形颇为复杂,中原王朝要想进攻高句丽,走陆路则必须经过狭窄的辽西走廊,走水路又难以组织足够的船舶来运送大军主力,且容易被高句丽水军袭击,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小的方面,高句丽依托于境内多山的条件,广建山城,仅今东北地区发现的高句丽山城遗址便有170多处,这些山城往往是一个大山城带着四周的众多小山城。

如果仅从分布来看,高句丽的山城略显杂乱,可从单片区来看,高句丽的山城拥有完善的体系。高句丽根据各个山城不同的条件,赋予了不同的功能,比如有的侧重交通,有的侧重屯兵等等。城与城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建设很不错,一旦某个山城受到攻击,其他山城能够快速收到消息。各个山城之间互相呼应,彼此支援。

高句丽地形

如果隋军先打大的山城,一时半会儿又攻不下来,其他小山城不断派兵骚扰补给线,当隋军分兵去打小山城时,兵少了不管用,兵多了,大山城又搞反攻,想围城吧,高句丽的山城里有粮食,有饮用水,围到冬天,隋军自己就先受不了了。公元613年,隋炀帝二征高句丽,数十万隋军围攻辽东城20余天未能拿下,且损伤惨重,等隋军撤退时,各处守军纷纷出城追击。

高句丽在唐朝初期觉得这些山城的防御性能还不够好,为此修建了从夫余城到渤海的“千里长城”。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攻打高句丽,期间李世民和李绩还发生了一点小争执,李世民认为应该先打比较好打的建安城,李绩则认为一旦如此,安市城的守军必将大批出动,断掉唐军的补给。最后李世民妥协了,先打难打的安市城,可惜唐军打了2个多月也没能打下来,因补给问题不得不退军。

平原直接不要了,就靠山城来守

结语

如果隋唐两大王朝不打高句丽,高句丽必将更加强横,进而威胁中原。不然像唐太宗这样处处以隋炀帝为反面教材的人,是不会步隋炀帝后尘去继续攻打高句丽的。高句丽不同于土谷浑等国,其处处向中原王朝学习,在各方面都拥有比较健全的体系,如同明朝末年的后金,再加上高句丽有地形优势,确实是很难缠的对手。

好在唐朝及时地调整了策略,每到高句丽要播种或秋收的时候就派军队去骚扰下,骚扰完就撤,搞了十几年,硬是把高句丽给拖垮了。

参考文献:

《新唐书》

《资治通鉴》

《三国史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王朝   隋唐   中原地区   辽东   东北地区   中原   山城   骑兵   唐朝   军队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