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妙龄少妇敲开吉鸿昌房门,后军统特务破门而入,连开三枪

1934年11月的天津街头,一位身着唐装、戴着圆框眼睛的微胖男人走进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国民饭店内,他向着四周微微顾盼,随后走入了一间包厢内,房内早已有三人静候多时,他们围成一圈坐下,麻将的哗哗声开始在屋里响起。

在这过程中,忽然一个皮球从窗户掉了进来,接着一位身穿旗袍的妙龄少妇便敲响了包厢的门。

她一边替孩子道歉,一边眼神却不断扫向那位唐装男子,等到走出门后,她到了一个隐蔽处,便向等在那里的一个男人低声说了几句。

片刻之后,包厢的门被人轰然踹开,一名黑衣人端着一把盒子枪闯了进来,二话不说便对着某一人连开数枪,那人当即被打死,血流满地。

可特务定睛一看,似乎打错了,那位唐装男子不知什么时候竟然换了座位,此时一个箭步冲上来给了特务一拳,特务仓皇逃窜,饭店老板急急冲上来,喊道:“吉将军,外面都是特务和警察,您赶快走。”

唐装男子却摇了摇头,直接在沙发上坐下,不久之后被涌入的一群人拷上带走。

此人正是我国大名鼎鼎的抗日爱国将领吉鸿昌,方才的一幕正是吉鸿昌为军统刺杀的情景,当时的他正以打麻将为名向中共传递情报、交付经费,牌桌上的其他三人都是地下党成员,那位不幸牺牲的则是当时的天津代表刘少南。

国民党反动派为何非杀吉鸿昌不可?他是如何被害的?妻儿子女又是怎样的下场?

1895年10月18日,吉鸿昌出生于河南扶沟县城十公里外的一个名为吕潭的小镇上,他的父母都是贫苦的农民,但仍然努力送儿子读了一些书。

在当时举国动荡的背景下,在那些一本本的书籍当中,幼年的吉鸿昌认识到了许多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而对岳飞、文天祥等人尤其深深折服。

于是在长到十八岁的时候,他依然选择从戎投军,希望和自己的偶像们一样,在军中作出事业,以此改变当下的状况,报效国家,挽救百姓。

吉鸿昌选择加入的是冯玉祥的部队,入伍之初他就是个普通士兵,但在最高长官亲自检阅的大会上,冯玉祥问士兵们,你们是谁的的部队,吉鸿昌竟然大喝一声,说道:“我们是洋人的部队!”

在冯玉祥的问话中,吉鸿昌不卑不亢、对答如流,给长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战友中间,他也从此被称为“吉大胆”。

在这之后,吉鸿昌便参与了护国战争,他在枪林弹雨中向来争先冲锋,作战十分勇猛,且领袖、指挥才能突出,又有领导的关注,所以升职很快。

后来父亲病重,已经是营长的吉鸿昌千里迢迢回家,只听到父亲的一句遗嘱:“当官要清白廉政,多为天下穷人着想。”

吉鸿昌在悲痛中亲笔写下“作官即不许发财”这七个大字,然后派人送到陶器厂烧制在瓷碗上,将这种瓷碗发放给了自己下属的全体官兵,以明确志向。

此后吉鸿昌及所部又参与了北伐战争,军阀的部队素质良莠不齐,但他管教下的官兵们却纪律严明、作战极为勇猛,是冯玉祥手底下唯一一支从未打过败仗的部队。

由此,吉鸿昌也彻底进入了高层指挥官行列,被调任为第19师师长,不久后更是升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兼第10军军长。

但紧接着著名的中原大战爆发,最后的胜利者是蒋介石,吉鸿昌的部队仍旧所向披靡,但冯玉祥的西北军却输了,局势几经变动之下,吉鸿昌接受了蒋介石的改编。

毕竟不是嫡系部队,蒋介石心里自有小算盘,不久之后,他便调遣吉鸿昌所部进攻红军的鄂豫皖根据地,反正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而收编来的部队,打掉了也不心疼。

只是常胜将军吉鸿昌万万没有想到,他竟然真的在红军手里吃了败仗,事后他几经反思觉得不解,他的部队战斗力明明没有下降,以前打各路军阀从未输过,为何现在会败在一群装备落后、人数劣势的军队手里。

吉鸿昌是个行动派,他作为第22路军的总指挥官,竟然直接乔装打扮成一个商贩潜入了鄂豫皖苏区内部观察,结果看到的景象让他震惊无比,他第一次意识到“人民的军队”这一概念,思想发生了巨大改观。

从此之后,吉鸿昌彻底对攻击红军持反对态度,蒋介石催促进攻的消息他一概不理,甚至暗中掩护红军部队,并开始与无产阶级人士密切接触。

但对于吉鸿昌这种收编将领,其部队中都有蒋介石按插进来的眼线密切盯防,所以蒋介石很快就得知了吉鸿昌逐渐向中共靠拢,并策划发动“潢川起义”,大为震惊之下,迅速开始分化他的部队,在起义前夕派兵围住吉鸿昌的指挥部,让特务将他挟持到上海,最后以“考察实业”的由头逼迫他下野出国。

就在他不得不离开之际,适逢“九一八事变”震惊全球,吉鸿昌愤然上书要求带兵抗日,但遭遇拒绝之后只能远渡重洋前往美国。

而在美国,吉鸿昌更为激愤,因为这里的人瞧不起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十分尊敬,甚至有一次,邮局的工作人员问吉鸿昌,中国在哪儿?

有朋友劝他干脆谎称是日本人,吉将军直接用英文在木牌上写下“我是中国人”几个大字,此后无论去哪里都随身佩戴。

直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在上海爆发,吉鸿昌也得以找到机会强行回到祖国,他对国民党早就嗤之以鼻,此次直接前往北平,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到了第二年年初,吉鸿昌和冯玉祥、方振武等人一起前往内蒙古,组建起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他本人就任这支军队的前敌总指挥兼第2军军长,火速率部北上抗日。

在救国的战场上,吉鸿昌身为最高指挥官却在攻城时亲自带领敢死队冲击城楼,在他的精神鼓舞下,这支军队陆续攻克宝昌、多伦等重镇,给予了日本侵略者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第一次重挫。

但蒋介石不高兴了,因为他满心要和日本人“议和”,其目的还是拖延,然后把自己的主力部队拿去围剿红军,所以在国难当头之时,他竟然调动部队来围攻同盟军。

由于敌众我寡且装备差距较大,同盟军很快陷入劣势并被包围,吉鸿昌为了挽救军队而自愿前往敌军军营谈判,结果直接被扣押并送到北平。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在解押的半路上,一位负责的军官在听说犯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抗日爱国将军吉鸿昌之后,二话不说找了个机会直接把他放走,一路上吉鸿昌更是多番受到沿途百姓的掩护和送衣送粮,最终顺利抵达天津。

为了躲避反动势力的抓捕,吉鸿昌长期居住在天津租界内,虽然武装斗争在压力下失败了,但吉鸿昌一刻也没有停歇,他开始在全国召集旧部,并积极联络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抗日。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内也不是铁板一块,虽然蒋家的压力摆在那里,但是国家和人民的压力更大,许多高层官员、将领其实都是支持抗日的,大敌当前谁愿意天天迫害自己的同胞?

吉鸿昌在当时的名气本就已经如日中天,再加上他曾经在国民党派系内有不少熟人,多番联络之下,拉拢了李宗仁、张自忠、杨虎城等一众主战派的支持。

这在蒋介石的眼里看来,当然是不可忍受的,所以对吉鸿昌的态度从以前的厌恶很快变成了必杀不可。

当时的吉鸿昌已经就职“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的主任委员,又和其他同志开办了抗日刊物《民族战旗》,影响力越来越大,蒋介石无可再等,直接勒令军统立即执行刺杀计划。

这一计划由当时的军统北平站站长陈恭澍亲自负责策划实施,陈恭澍马不停蹄地制定了一番计划,共由五人执行,分别是他自己,以及当时的北平站行动组王文、天津站情报组组长吕一民,天津站情报员吕问友、杨玉珊。

军统并不知道吉鸿昌的具体所在,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当下的境况,有所防备,经过很长一段的时间的暗查,陈恭澍终于策反了一名“大同盟”成员,从他的口中得知了吉鸿昌在几天后会有一次接头行动。

于是,在1934年11月9日下午,吉鸿昌在天津国民饭店开秘密会议的过程中便发生了开头的一幕,因为换座的原因,他没有当场中枪,但很快就被法租界的巡警带走关押起来。

吉鸿昌入狱后,妻子胡红霞也遭到了特务的拷打,但她在扛过之后,迅速外出向各方求救,一时之间舆论震动。

宋美龄、孔祥熙、冯玉祥、汪精卫等人陆续给蒋介石写信,要求他立即释放吉鸿昌,也因各方的努力,吉鸿昌被营救出租界,先是引渡到天津公安局,后来又转到了国民党北平陆军监狱。

但吉鸿昌的结局已经无法扭转了,众所周知蒋介石是个极其专权的人,而吉鸿昌作为一个党外分子、一个积极反对自己的人,在入狱后竟然瞬间引动了这么大的风波,这让他在愤恨的同时已经产生了畏惧。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北平军分会很快组织了一场“军法会审”,他们给吉鸿昌罗列了叛国、叛党等一系列罪名,吉鸿昌义愤地和他们当堂对质,句句铿锵有力,但最终法庭宣判死刑,立即枪决。

1934年11月24日,中国抗日名将、革命烈士吉鸿昌将军于北平陆军监狱中惨遭杀害,时年三十九岁。

他牺牲后,遗体棺椁被运回家乡湖南扶沟,当地两千余名群众自发扶柩送别。

而吉鸿昌的妻子胡红霞仍旧被军统密切关注,她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被迫将其中两人分别寄养出去,而后自己以装疯卖傻的方式麻痹特务,最终顺利逃出天津,和三个子女团聚,一家人后来在天津安然生活到解放后。

吉鸿昌将军的牺牲对中国抗日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更至于他的好友杨虎城将军在后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

而当初组织执行刺杀他的那几个军统特务则无一善终,一人死于抗战时期,另外两人在解放后隐姓埋名,但还是被纠察出来,经过审判后执行了枪决。

正如将军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一般,他实现了对自己人生准则的完善,如自己的几位偶像一样,被后人同样列为了敬仰的爱国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军统   特务   北平   破门而入   唐装   天津   妙龄   红军   蒋介石   国民党   房门   将军   部队   少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