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骂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变好

叱责确实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我国民间有句俗话:“不骂,孩子就不晓得厉害。”但是怎样责骂却大有学问。因为简单、粗暴的叱责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怀;反而易引起孩子的反抗。这种叛逆心理一旦形成就会造成父母和子女间的隔阂和冲突。我就曾几次听我的女学生向我诉说她对母亲的怨恨与不满。她小时候,做事马虎,常弄坏家里的东西。有几次洗碗,一失手把一叠子的菜碗都打烂了。母亲听见碗打碎了的声音,就厉声地责骂了她一顿。她心里很不服。她觉得打碎了碗,她心里已经很害怕,母亲还一味责骂,于是对母亲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满与愤恨。

世间由于父母一句过失的话 过火的责骂而使孩子感到绝望,甚或自杀,以及举刀杀死父母的事,亦时有所闻。

另一方面,在我们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还会发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大人责骂孩子时,孩子根本就不理会。他既不顶嘴也不反抗,就是不听。你骂你的,他做他的,日积月累的结果孩子越变越坏。

如此种种,是不是说,父母就不要责骂或叱责孩子了呢?当然也不是。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不懂事,需要大人的教导;他们难免闯祸做错事,也需要叱责。否则孩子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教育孩子,古往今来对做父母的人来说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做人本来就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了,而比起做人,做父母就更是一门大学问了。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他们很会做人。在与朋友和同事的交往中,他们热情周到、和蔼、不卑不亢。然而在家中,他们却不能妥善地处理与子女的关系。问题就出在管教子女时叱责的方式上。不是失之过严,就是失之过宽。不是把孩子管教成了小老实或木头人,就是把孩子惯成了飞天蜈蚣。

我在教育工作中深深体会到父母过多的叱责,严厉的管束不但会束缚孩子的主动性,也会扼杀其心灵的创造精神。

我有个朋友,她是一位很好的中学教师。她管教的学生遵纪守法,学科成绩好。在家中对子女的要求也甚严。孩子在家不大叫大吼,吃饭时不许说话,坐在椅子上背必须伸直,家规一套又一套。孩子不留神,稍有过失,她就叱责。由于她长年的这种模式般的训练,孩子虽然是变得听话了,对人也彬彬有礼了,但却也变得拘谨、怕事、被动。

有一天,她的学校里举行观摩教学,中午她未能回家。孩子中午放学回来,就坐在沙发上等母亲。整整一个中午母亲没有回来,没有给他们做饭,他们也就饿了一个中午。下午放学回来,母亲问他们中午吃些什么,他们说没有吃什么。母亲问那个十二岁的姐姐,冰箱里有速食面,为什么不取出来泡了吃。两姐弟却说:“你没有讲呀!”

同样的情形。那位教师在做菜,发现酱油瓶子里没有酱油。而家里又适逢有客,菜不能马虎,于是她只得叫她的女儿上街去买酱油。不巧,那天杂货铺盘点,关了门。只在门前摆了一个小摊。小摊上没有瓶装酱油,只有塑料袋包装的。半斤一袋、一斤一袋的均有。女孩由于母亲没有吩咐可以买袋装酱油,不敢买,结果空了手回去。

在我亲戚任教的小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她们带领低年级学生到儿童乐园去,做完了集体游戏,进行分散活动。学生可以自由玩耍,玩自己喜爱的游戏:坐碰碰车、划船或坐电动火车……然而有的学生却不知所措。

这些学生之所以在多彩的生活面前显得这样无能,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家中常遭父母的叱责、父母管得过严,而形成了怕事的被动习惯。

这些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吩咐,自己从没有主见,也不敢有自己的见解和要求。他们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也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了。

这些都一一说明,父母管教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的发育与成长。过多的或不当的叱责不仅会束缚孩子的主动精神,也会扼杀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并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与依赖性。

然而今日的世界却到处充满挑战,它要求独立思考、坚强的意志、创新与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孩子   怕事   过失   酱油   子女   大人   中午   父母   母亲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