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谜-唐宜宗当和尚之谜

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维护统治,封建帝王大都对佛教采取宽容的态度。而唐代武宗时期,却发生了大举毁佛灭佛的行动,将佛像、佛堂的钟、磐等改铸为钱币、农具等物,史称“会昌法难”。而武宗之后的宜宗刚一即位立刻诏告天下,复兴佛教。这叔侄二帝对待佛教的态度,据说都与宣宗未继位前的一段“出家”经历有关。

唐宣宗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名叫李怡(后改名李枕),封光王。841年,他的侄子李炎即位,称唐武宗。唐武宗做了皇帝,对他的叔叔光王很不放心,百般迫害,故光王为避祸,长期流落民间,并普遁迹为僧。一日游方,在庐山遇到希运禅师,一同视看瀑布。禅师刚咏一联,“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者宣宗听后,应声而答:“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表达了他身在民间,却念念不忘帝业的雄心壮志,“其后竞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几年后,真的登上了大者的皇帝宝座,实现了他的平生夙愿(《庚溪诗话》,《佛祖统记》)。

禅宗里有“顿悟”与“渐悟”之说。禅师们有时用“棒喝”的方式启发弟子的悟性。在佛教典故中,有这样一则记载:明宣宗做王子时,曾在寺中做小沙弥,因见黄檗禅师在大殿礼佛,就问:“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要礼拜什么?"黄檗打了他巴掌,说:“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作如是礼。”(《削指录》)

而据《豫章书》和奉新旧志记载:者宣宗为僧云游四方时,曾到过奉新县的百丈寺。奉新西南部的“驾山”因唐宣宗经常登临而得名,“驾山”之南的“王见山”因唐宜宗看过而得名。唐宣宗即位后,对为僧云游的日子难以忘怀,对百丈寺僧人对他的照顾心存感激。因此一即位,就赐百丈寺“大智寿圣禅寺”匾额,并在天下推崇佛教。

黄檗山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宗之一的临济宗的开创地。其中有一“皇叔塔”极为珍贵,据说就是为纪念唐宣宗李忱在此习禅而建立。始建于唐代的香岩寺,是唐朝著名国师慧忠的道场,有“千顷香岩”之称,与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并称中州四大名刹,传说唐宣宗曾在这里削发为僧避难。垂山的灵山寺,也曾留下唐宣宗为僧时的足迹。

唐朝历代帝王多尊崇佛教,而唐武宗即位后,却大举灭佛。有人推论,是源于同他叔父宣宗的矛盾。武宗毁灭佛教的原因,在于宣宗从宫中逃出之后,隐身于佛门(传说逃入杭州齐安寺为沙弥)。灭佛是为了查找宣宗,毁灭他的栖身之所。会昌二年、三年,武宗屡次下令对寺院僧尼加以勘问盘查,特别是严查沙弥、俗客、保外增,后来又对寺院实行戒严式的管制,这其实是惜机对在逃的宣宗进行搜捕和追拿(《唐武宗灭佛原因新探》)。

唐宣宗继位后,便“尽革武宗乱政”,下令恢复佛寺,并诛杀赵归真、刘玄靖等撺掇武宗灭佛的十名道士,“以平民怨”。其中就有对佛教报恩的个人因素在内。因为据说为隐藏唐宣宗,许多寺庙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唐宣宗出家为僧一说,末有明证,姑且存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奉新县   豫章   奉新   会昌   白马寺   黄檗   佛教   沙弥   禅师   禅宗   和尚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