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骂汉奸的教育家,自诩为狗,叫唤了100年,未能将中国唤醒

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所谓的教会;整个壮年时期,都浪费在清末无可挽回的外交事业中;晚年却为中国创办了三所大学,临终前他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100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这位百岁老人就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马相伯。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1840年,江苏镇江一户天主教世家,一声啼哭响起,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婴儿未来将会影响着这个即将走向衰败的国家,唤醒一个又一个有志的青年。


父亲按排辈给他取名“建常”,字“相伯”。出生不久就接受天主教洗礼的马相伯,在家庭的影响下,在中国民众仍处于蒙昧时,“平等”“民主”“科学”等先进的思想观念,就深入他髓,而这也成为他未来行事作风的准则。


而马相伯传奇的一生开始于12岁。


这位少年在读了七年的四书五经后,听说上海徐汇公学是由一名西方神父所创,专门传授现代科学知识后,他坐不住了。


马相伯悄摸摸地积攒了一点钱,在一个夜晚,他偷偷离开了家,一个人跋涉了11天,走到大上海,就这样带着一身尘土,进入了徐汇公学就读。


这个少年究竟有多优秀呢?


马相伯相当于一个全才,他在语言、数学、天文等方面,尤为出色,精通8门外语,因为他的优异,晁德莅神父,是相当喜爱他,极力的培养他。

14岁,马相伯成为被晁德莅神父提拔为助教,既做先生,也做学生,这样他成长得更快了。


17岁的马相伯,就因出色的法语,被法租界的一位总董相中,想要聘请他大法租界工作。


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他回答说:“我学法语,是为了给中国用,而不是为了给法国人用。”从一开始,他就很明确自己的一生志向,为中国之复兴,而这一颗爱国心一直贯穿着他的一生。


1870年,31岁的马相伯通过耶稣会考试,获得神学博士,成为一名司铎神父。第二年,他担任了徐汇公学校长。可是,他对于神学学得越多,就越是怀疑自己所学的对错。


马相伯对于宗教神学的理解一直都是"人人生而平等”,从君主到平民都应该遵从宪法,国家不过一个团体的法人代表。


但现实上,在这个由法国人主导的上海耶稣会,却对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人充满了蔑视,中国神父很多时候受到的是不平等的对待,这种“流于形式”的平等,令他越来越厌倦。


学得越多,他对宗教学说便越怀疑,身边频繁出现的各种歧视,都在推翻着他曾虔诚无比的信仰。


有一次,学校来了一个外国神父,教会当天将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说道:“今天来了位贵客,他需要待在这一段时间,希望你能够尽到地主之谊。”


马相伯答道:“这是自然。”


“是这样,贵客认为自己住的房间,阳光不足,而你的房间是最好的,今天你就搬出来吧。”教会的人说。


“可是……”马相伯想要拒绝,毕竟住了那么多年,东西太多。


“没有什么可是,你们中国人,不配住那么好的房间。”教会傲慢地直接抢白,在马相伯未同意的情况下,就让马相伯腾出他和弟弟马建忠住宿。


这令马相伯觉得教会就是在搞民族歧视,根本就违背了神所谓的“平等”。


1876年,中国爆发了丁戊奇荒,华北大地上因饥饿而疯狂抢食,出现了人食人现象,可谓是饿殍遍野。


心系百姓的马相伯到处筹集银两,并劝说父亲拿出家中钱两,在筹集到2000多白银,打算前往救灾时,却没想到教会,因此将他囚禁起来。


他不明白,用自己的钱救灾何错之有?就因为这些灾民是中国人,他们连呼吸的资格都都没有了吗?


教会这种分种族虚伪的平等与博爱,令马相伯失望之极。


最终,马相伯带着弟弟脱落了教会。此时马相如已经年近40岁,他将自己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曾带给希望的宗教。

20年强国梦,终破碎


风雨中飘摇的中国,从未缺乏忧国忧民的志士。


马相伯兄弟俩就是其中一份子,离开教会,投身于政治事业,希望能够改良救国。


精通8国语言的他,自然就进入大清外交界,成为李鸿章的得力助手。但是他们教民背景景,成为了他仕途的绊脚石。


1882年,李鸿章因启用马建忠,被人弹劾,理由是:马建忠是天主教徒,市井无赖。


李鸿章只好说谎道:“他自幼学习儒学经典,不是教徒,更不是市井无赖。”


也因此,马相伯从政20年,却也只能以李鸿章随员的身份处理事务,一生未能提拔。


而此时,清廷正在进行轰轰烈烈地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办工厂、办新式学堂、创办新式海陆军。


这些令马相伯看到了希望,他认为国家即将迎来新生。兄弟两人每日加班加点地工作,他为李鸿章翻译资料,陪同他一起参加国际谈判,到处奔波筹措资金。


可一个又一个屈辱的合约,令他背负起“卖国贼”的骂名。


1885年,此时,中法战争正处于尾声,法国封锁了大清所有的船只,禁止出航公海。


马相伯协同弟弟处理轮船招商局的事物,为了保证招商局的出航利益,他们只好将船只抵押给美国,事后再赎回的变通办法,可是这一无奈的举措,令兄弟俩人第一次背负“汉奸”“走狗”的骂名。


1886年,为筹钱办海军头痛不一定李鸿章,托付马相伯到美国筹措资金建设海军,本计划借款2500万,却没想到这引来美国银行的兴趣。


竟然一瞬间借到6亿资金,而且条件优厚。可笑的是因为条件太好,清廷反而怀疑李鸿章和马相伯有猫腻,不同意贷款,这事只能作罢。


马相伯一腔热情,付诸东海,只好灰溜溜偷偷回了国。


就这样,本是大清订购的战船,被日本购走,更讽刺的是,日本用这批战船在甲午中日战争打败了大清。


1896年,更是因为马建忠参与到《马关条约》的签订,兄弟俩人一度被怀疑为李鸿章的私生子,“做实”了他们“卖国贼”的骂名。


在这期间历经妻儿回老家省亲遇难离世,母亲因他脱离教会,至死拒绝认他,弟弟马建忠累死于办公桌前……


救国无望,反惹一身骂名,一个个亲人的又陆续离开人世,令马相伯心灰意冷,决定离开政治舞台。


而马相伯,这人生中最年富力壮的壮年生涯,全部浪费在了这注定会失败的清廷大业中。

晚年投身教育,救国图存


1886年,赴美借款的马相伯并不是一无所获。他回国前,偷偷去了一趟欧洲,访问了好几所有名的学府。


在欧美的所见所闻,让他认识到欧洲的强大,国家之羸弱,关键一点还是教育。自此,马相伯有了教育兴国的念头。


特别是弟弟累死工作室,依旧无法改变中国一丝一毫后,马相伯更是坚定了教育才能救亡图存的念头,他开始想办法筹措资金办学。


1898年,58岁的马相伯回到徐家汇公学,向教会提出希望教会出面创办一所中西大学堂,并表示愿意捐赠全部家产。


这一决定令世人为之震惊!


不久,马相伯将自己以及从兄长那继承到的财产,共3000亩田产,全部赠予教会,并立下了“捐学家产,兴学字据”,在文后写上“自献之后,永无后悔”四字


可是,教会哪里有心替中国兴办教育,拿了财产后却迟迟不办学。


彼此,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开始,梁启超邀请马相伯到上海主持创办译学馆,但还没成型,变法失败了。


隐居教会一家孤儿院的马相伯,已经63岁了!就在他已经绝望时,蔡元培找到了他。


蔡元培请求马相伯教授拉丁语。可是马相伯说:“你年纪已大,学来也没多大的用处,你不如让一些年轻人来学。”


蔡元培兴奋地给马相伯带来了第一批学生,共24人,他们都是原南洋公学的学生,不满学校的封建教育,自愿跟随蔡元培跟随马相伯学习。


博学的马相伯,不仅教授拉丁语,他将自己毕生所学全部授予学生,其中包含数学、哲学、逻辑学等科目。也是这一批学令马相伯名声大噪,后来这批学生都成为中国的栋梁。其中就有:蔡元培,张元济,黄炎培,李叔同等人。


来找马相伯求学的学生越来越多,此时教会再没有借口阻止他办学。

“中西大学堂”基金成立,马相伯将学校命名为“震旦学院”,意为“日出东方”。他希望这所学校能够培养出国家所需的人才,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令国家如日出东方,蒸蒸日上。


作为院长的马相伯,有着与时下教育理念不同的观点,他主张文理同修,学术自由,同时他认为中国学子缺乏创造力,所开设课程都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原创力的。


马相伯是出了名的爱护学生,他认为教育就应该“有教无类”,不论出身,只要有意愿学生,有才能,他都收。


1904年,于佑任因为写实得罪慈禧太后,被通缉的他,逃到上海。马相伯毫不犹豫地就收下了他,免收学费,并告知于佑任,救国不是凭一时口舌之快,科学救国才是正理。这令于右任感恩不已,将他视为再生父母。


可就在学校办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教会企图将学校改变为一个座教会学校,要求课程必须教习教理,遵守教会的规定。


这样的办学理念就与马相伯教育理念相冲突。为此,教会竟然以马相伯有病为理由,将他送往医院,架空他院长的权力。


震旦学子大部分来自南洋公学,本身就是一批爱国学子,哪里是让人任摆布的。结果,全校132名学子,全部退学,离开了震旦大学。


于右任等7名学生代表,找到马相伯,哭着对他说:“院长,我们已经离开学校,但是我们还要学习。”偌大一个中国。都安不下一张适合想进步的年轻学子的书桌吗?


马相伯老泪纵横,他下决心与学生一起重新再办一间学校。可是办学需要钱,资产早就全部赠与教会,无法取回。


为了办学,年已66岁,白发苍苍的马相伯带着学生,走上街头,进行募捐。这位曾拥有上万资产的老人,为了家国情怀,他就这样走在街上,接受一个几元又几元的赠与。


马相伯的情怀,感动了其他爱国人士,张謇、严复等众多有名人士,纷纷解囊相助。


1905年,一所名为“复旦公学”的学校诞生,也就是今天的复旦大学。

此时,人们才相信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不是汉奸,他用自己的行动为自己洗刷了“罪名”

这位老人,为这欲倾覆的国家,倾尽了所有,他担任过很多职务,却家境窘迫。当时马相伯的儿子进入复旦任教美术,却因病去世,家里只有18岁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


于右任感恩师的不易,筹集了一万元给先生抚养孙女,结果他一转手用这笔钱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启明中学。


写在结尾


马相伯不仅是一名教育家,他还是一名抗日爱国人士。


九一八事变爆发,马相伯不顾自身的身体不便,再一次走上街头,写对联和寿字卖钱,挣得10万元全部捐给战场上抗战的战士。


他挥笔写下《为日祸告国人书》,号召国民党停止内战,掉转枪口一致对外。


1932年,92岁的马相伯,走进广播室,发表国难广播。


1935年,他以96岁高龄,竟然在天津《益世报》马相伯《一日一谈》栏目,连续67天,刊登他对时时事的短评,而每一篇短评都能够针砭时事,引发人们的思考。

1939年,这位100岁老人在弥留之际,还在挂念着他奋斗了一辈子的国家,看着满目疮痍的国土,他痛哭流涕,感叹自己做了一辈子狗,叫唤了100年,也未能将他叫醒。


11月14日,马相伯先生猝然离世。


生于1840年的马老,历经了中国100年的沧桑,从未想过离弃这个破碎的国家,并不断以自己微博之力,不断奋力试图唤醒民众,方有今日之中国,向马老这样的志士致敬,他的名字值得载入史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震旦   中国   徐汇   骂名   神父   汉奸   教育家   上海   教会   学校   国家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