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游踪-九宫山闯王陵

去闯王陵,是爷爷的建议,五一长假的一天,八十多岁的爷爷,不顾山路的崎岖,执意要求带我和新新去看看看九宫山,看看闯王陵。同时我内心也好奇,想看看悲剧英雄李自成的最后归宿。从九宫山的西面下山,比上山的路难走,山路也多弯,盘旋了两个小时,期间一直对晕车没有感觉的我,也觉得有点不舒服了。

汽车在接近山脚的地方向右一拐,一个偌大的园子出现。也算是一朝大顺皇帝,但是看看最后的陵墓,说实在的,真有点所望,没有耀眼的“宝顶”和神秘的“地宫”,没有气势磅礴的大殿,没有守卫他的“文臣武将”石像,失意的帝王只有翠柏古松为他守灵,青山绿水与他作伴。

来到闯王陵入口的石牌坊前,抬头看,姚雪垠题写的三个遒劲大字―“闯王陵”赫然其上。

石牌坊左边,是郭沫若为闯王陵修建提写的墓志铭石碑。一直以来,亡国帝王的下落,总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人们不愿相信英勇善战的闯王,这样的殒命于一个小山谷,因此有人说他当年没有死,而是出家当了奉天玉大和尚,也有说他是在离此处不远的通城县阵亡的,也许在人们心中,总希望英雄的谢幕是完美的亦或是壮烈的。在墓志铭上,郭沫若按照自己的考证,确认了此地是闯王最后的归宿,历史,让九宫山无知无觉在一夜之间成为了明末那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悲剧落幕的舞台。

穿过石牌坊,陵墓前伫立着李自成四转八尺的大塑像,一袭绒帽蓝布箭衣,身壮胆雄,威武威望,像后就是英雄的墓堆。绕过青冢,再上去是39级台阶,寓意着李自成遇害时的39岁。走到台阶的尽头,是一排三间的陈列馆,图文并茂,朴朴素素的叙述着李自成悲剧的一生。这个仅在世界上活了39个年头的人,却在这个世界上曾经轰轰烈烈一番过,“手提三尺定山河,四海一家共饮和”,尽管只有短暂的几十天。

“纵横半中国锐意北伐渡河入晋过太原破燕京何其盛也终因人谋不臧山海关大军喋血前功尽毁黄尘万里无归处惟有英勇殉社稷

苦战十七载铩羽南来离陕奔楚弃襄阳败武昌亦云惨矣毕竟图谶难凭牛迹岭巨星落地宏愿皆空青史千秋悲壮志何曾怕死遁空门”

这幅挂在闯王陵陈列馆前由姚雪垠撰写的巨幅楹联的确颇有些嚼头。不愧是研究李自成的大家,区区108个字囊括了李自成起义兴衰成败的一生和作者的感触,读之令人唏嘘不已。

身处闯王陵,闭上眼睛,时光荏苒,耳边好像依然回旋着喊杀震天。挥师北伐,剑指燕京山海关外一片石,刀光剑影中大顺朝蜕化的农民军根本无力抵挡装备精良的前明军队和辫子军的合计,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直接导致了清军入关,袁崇焕当年为了抵抗异族入侵苦心经营的关宁铁骑,最终反而成了异族统治中原的帮凶。而李自成也由当初北上时的势如破竹变成了兵败如山倒,弃北京,失潼关,过黄河,入湖北,最后魂归九宫山,这位遗恨告中天的农民领袖的悲惨结局,着实令人为之悲叹。

但是叹息之余,冷静的思索,又感觉有一点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全不在意,于是乎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转眼拱手让给了异族,短短几十天,你方唱罢我登场,这就是历史。倘若李自成有丝毫的清醒,认清北有虎视眈眈时刻垂涎中原的满清,南有死而不僵的大明朝余孽,也许就不会在京城昏昏暗暗,以为天下已然是太平盛世般。倘若李自成稍有容人之心,也许就不会错杀李岩,导致弃陕入楚,亡命深谷。倘若李自成能穿过九宫山到达江西,和其他的起义军配合,未尝不会有第二个商洛山蛰伏。嗨!可惜历来终究是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看着前人,我们后人也许只能从中学习,以史为鉴了。

巍巍青冢埋铁骨,赫赫刚心写春秋;壮志未酬身先灭,翠柏孤松伴英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闯王   大顺   郭沫若   燕京   青冢   翠柏   中原   陈列馆   关外   异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