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灭夏:二里头都邑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距今3600年前,商汤灭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汤武革命”。商人取得夏人成为“天下共主”。二里头遗址,是公认的夏代晚期都邑。夏商改朝换代之际,二里头都邑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巨变?10月28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海涛在河南大学中华文明大讲堂系列第八讲中,从考古学角度分析了二里头都邑由盛转衰的过程。

目前,学术界公认二里头遗址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城市的遗址,是探索中国早期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夏文化、夏商王朝纪年及分界的关键性遗址。二里头都邑的主体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始建于二里头文化二、三期的井字形道路网络与宫城城墙,宫殿大型夯土基址群,作坊区垣墙与绿松石器制造作坊、铸铜作坊,以及使用铜玉礼器的贵族高等级墓葬等。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中国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车辙、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在60多年的考古挖掘中,二里头遗址不断刷新着“中国之最”。

从考古学文化上看,学术界一般把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每期又可分为早、晚两段,四期晚段是二里头遗址存废的关键节点。

长期在二里头遗址从事发掘工作的赵海涛研究员认真梳理了大型遗迹的存、废情况,认为二里头遗址四期晚段可分为4个小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变化。

第1阶段二里头都邑主体要素仍正常使用。第2阶段除了绿松石器制造作坊和铸铜作坊仍在使用外,都城主体要素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叠压或破坏而废弃,尤其是下七垣文化和岳石文化特征的器物成组、大规模出现于二里头都邑中心区,破坏了包括1号基址在内的多处重要遗迹。第3阶段,二里头作为都邑的主体要素被破坏之后,遗址上仍新建了6号和10号基址、作坊区3号垣墙,绿松石器制造作坊和铸铜作坊在继续使用,也发现有随葬青铜器的高规格墓葬,二里头遗址规格仍然较高。第4阶段,第3阶段新建遗存均遭到破坏并废弃。

赵海涛说,伴随着四期晚段第2阶段二里头都城主体要素被破坏,郑州地区的大师姑、望京楼、东赵三处二里头文化城址也相继废弃,表明以它们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政权因突发事件而大致同时、整体衰落。同时,偃师商城兴建,郑州商城规模扩大,进入繁荣。

赵海涛认为,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第1、2阶段二里头都邑的变化,应是下七垣文化、岳石文化代表的对立政权入侵二里头都邑,取代、替换二里头政权的结果,这次政权更替在年代和地域上都与文献上夏、商王朝的更替最为吻合。政权更迭后,并未将二里头居民消灭,未将二里头都邑的设施全部损坏,而是继续使用铸铜作坊。第3、4阶段的变化,可能是商代政权建立之初,尚未掌握青铜器铸造技术、建成自己的青铜器铸造作坊,还需使用二里头遗址的铸铜作坊和工匠有关。郑州南关外和偃师商城建立起自己的铸铜作坊后,不再使用二里头铸铜作坊,二里头遗址也成为一般性聚落,此后,二里头遗址再未发现大型高规格遗迹。

赵海涛说,二里头都邑虽然被废弃,但是二里头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二里头文化开启了夏商周青铜礼乐器、王朝文明的序幕,为高度发达、繁荣的商周文明奠定了基础,并与商周文明一道,构成早期华夏文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二里头都邑及二里头国家的出现极其广泛的文化影响力,充分体现了二里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与引领者,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断的重要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偃师   都城   商汤   基址   王朝   铸铜   巨变   作坊   遗址   政权   阶段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