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人类文化”看人类的技术进步

日本科学家今西锦司和川村俊藏把日本猕猴社会说成“亚人类文化”或“人类前文化”。

从1952年开始,日本科学家把红薯放置在幸岛周边的沙滩上,试图补充猕猴的食物。岛上的猕猴冒着被捕猎的危险出来接受这份“礼物”,并由此使其猴群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不断放置红薯的第二年,川村观察到了猕猴的新行为模式:有猴子用一只手把红薯上的泥土擦掉,然后用另一只手把红薯浸泡在水中搓揉。

这种“洗红薯”的新技术是由2岁大的名叫伊茉的雌性猕猴发明的。

截止到1958年,伊茉发明洗红薯技术5年后,2—7岁的猕猴已有80%会洗红薯了,而年岁较大的猕猴是保守的,仅有18%(全部是雌性)学会了这一技术。

又过了5年,除了不到1岁的小猴和大于12岁的老猴外,全猴群90%的成员在10年内都学会了这一技能,其中最容易学会这一技能的猴子年龄在1—2.5岁(伊茉发明这一技能的时候恰好也是这一年龄段。)

随后科学家门泽尔在日本猕猴常用的通道上放置异物(一种黄色塑料绳)对它们进行测验。

年轻的猕猴看到绳子时要比年长猕猴更感到好奇,到3岁年龄以后,猴子的好奇反应降至18%,它们刻意不对其表示出好奇,只是行进途中稍微看上一眼便绕着走开了,可见年龄偏大的猴子对新事物更加保守。

随后,1955年,聪明的洗红薯技术发明者伊茉又发明了另一种选取食物的技术。

生物学家在幸岛上把小麦撒在沙地上,猴群需要把麦子从沙子里捡起来吃,聪明的伊茉却想了一个办法,把用手握住一把沙子和小麦的混合物,带到海边投入水中,当沙子下沉后,就可以轻松捞起漂浮在水面上的小麦来吃。

这一技术传播到全猴群的模式与洗红薯的技术相似:年轻的猴子非常主动地学习,并且把学会后的技术教给它们的母亲和同辈,然后母亲再教它们的婴儿。有意思的是,成年雄性大体上拒绝学习这一技术。

跟洗红薯的技术不同,学习小麦漂浮法最有效的年龄不是1—2.5岁,而是2—4岁(伊茉年龄属于这一阶段)。

科学家对此的解释是,可能洗红薯只是稍微改变一下常规的觅食过程,即一只手拿红薯,一只手擦泥土。但是小麦漂浮技术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新因素:需要暂时抛弃小麦,等待一段时间再回收它。

一般来说,正是这些年轻的猕猴发明了新的行为模式,也只有年轻的猕猴才能处理这些复杂的任务。

幸岛猴群的创新行为,把学习行为化作进化速度的标记,带领种群进入一个新阶段,并为它们提供了连日本生物学家也从未想到的进一步改变这些猕猴的机会。

科学家们认为,通过少量的扩展食物源的机会,幸岛猴群已经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或者更正确地说,在其祖先的生存模式上嫁接了一个新的附加的生活方式,把这样一个群体说成是处在进化突破边缘并不为过。

值得一提的是,与现代人类相同,做出突破性贡献的猕猴往往处在一个很年轻的年龄阶段上,按现在我们所讲的创新意识来说,怎样为年轻人营造一个好的创新体制,是国家与社会技术进步最重要的环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手把   猕猴   日本   红薯   小麦   技术进步   猴子   年龄   人类   模式   年轻   文化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