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府

我的老家,在贵州省绥阳县金承乡莲池村,一个距离县城仅有8公里的小乡村。虽然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物、遗址众多,但我们贵州地处僻乡,开发较晚,而绥阳县是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才设置,历史并不算长。虽然绥阳也出过一些名人,但在绥阳县400余年的历史上只出过两个翰林,一个是陈中荣,清康熙年间进士、翰林;一个是王作孚,清咸丰年间进士、翰林。他们二人都是我们金承人,其中王翰林还是莲池村大树子人氏,距离我家仅四五百米,我小时候读书、上街都要从翰林府旁边经过。

关于王翰林的很多故事,从小就听爷爷、父亲及族中老人摆谈过。王翰林生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与我高祖父属于同时代人,清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王翰林曾多地为官,最高官至山东布政使,盐运使等,并与英、法两国交涉,参与《天津条约》谈判。翰林府是十三柱、长五间木质结构房,两侧配有厢房;翰林府雕梁画栋、做工精细,窗户、门楣上都雕刻有各类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翰林府分前后两院,前为花园,后为住宅;前院有一座朝门,朝向笔架山,前后院之间由一座石门相通;翰林府修有高高的围墙,刷成白色,并绘有花草、山水等图案;墙砖是用金承产白膏泥烧制而成,长宽比平常所见砖大,但厚度不是很厚,颜色偏白,砖上烧制有人、畜、鱼、虫、花、鸟等图案,很是特别。

由于翰林府房间多,居住人口少,所以解放前曾在此开办私塾,以方便周围乡邻孩子上学。解放后,翰林府作为地主财产被分给几户贫下中农居住。多年以后,由于各家各户东拆西建,如今翰林府已荡然无存。2014年10月曾去过一次,只见石门尚在,房子仅剩半间,围墙还剩一段残垣。记得我小时候去看过,那时翰林府主体建筑尚存完整,后来由于人们缺乏保护意识,在岁月的洗礼中翰林府渐渐成为人们口中的一个地名而名存实亡了!

王翰林于1892年病逝于山东任上,后人将其棺椁运回,葬于绥阳鱼子孔。大跃进时期,因大炼钢铁,翰林墓被毁,王氏族人将其迁葬于我们院子左侧何家坡黄漆湾平台上。儿时在山上放牛,有人指着一个土堆说那就是翰林墓,我们都不敢相信。在当地鼎鼎大名的王翰林,难道就化为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小坟茔?后来才知道,这个坟是迁葬的,肯定无法和原来那个墓相比。再后来,县政府在翰林墓前立了一块碑,才使翰林墓有别于周围的众多坟墓。

据父亲讲,上辈相传王翰林遗体是由其小儿子护送回来的,解放时其小儿媳妇及孙子都还在,当年人们都称呼王翰林这个小儿媳妇叫七老太婆。解放初,七老太婆年事已高,其身材瘦小,最特别的是一双三寸金莲小脚,走起路来颤颤巍巍。七老太婆有一个儿子叫王跃新,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志愿军,复员回到当地,结婚后还未留下子嗣就病逝了,其妻改嫁,因此如今在我们当地已无王翰林直系后人!

翰林府,这是我家乡不多见的历史文物,王翰林,这是距离自己最近的历史名人(至少在绥阳算一个名人吧)。儿时惊叹于翰林府的高大奢华,而今却为翰林府的损坏殆尽而叹惜!时间淡化了一切,想当年王作孚通过勤学苦读,从绥阳这穷乡僻壤走向繁华京城,并多地为官,那是多么的风光无限,可身后仅百余年就已化为一堆默默无籍的黄土,翰林府也损毁无存。王翰林为官有声,也有不少诗文著作传世。王翰林的故事曾在老一辈人口中广为流传,而今年轻一代知道王翰林故事的人已经很少了。作为乡邻后辈,我等有责任把他的故事继续讲下去,有责任把金承乡土文化发扬光大!

我编撰《张氏家谱》时所收录王翰林诗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翰林   石门   绥阳县   绥阳   乡邻   进士   山东   老太婆   距离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