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往事

在中国高等教育办学史上,西南联大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标志,好比一颗流星,短暂而耀眼,给后人留下了赞叹和感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清华北大和南开遭受战乱打击,被侵略者破坏和占领。为了坚持办学培养人才,三所学校开始迁校。最初迁到了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后来战事吃紧,日军持续轰炸长沙,学校只能继续往大后方搬迁,来到了四季如春的云南昆明。

战乱年代,交通不便,搬迁困难重重,其中有一队人马甚至是步行为主从长沙前往昆明的--全程1600多公里,其中步行1300多公里。诗人穆旦在步行途中写下了“三千里步行”系列诗篇,名动一时。后来又有一部分学生跟随其他学术机构前往叙永李庄等地,历尽千辛万苦。

钱钟书在《围城》中写到方鸿渐等人前往三闾大学的旅程艰辛,大概和西南联大这段迁校历史有关,毕竟钱老也曾是西南联大最年轻的教授。

不光有钱钟书,西南联大还有很多星光熠熠的大师,譬如陈寅恪朱自清朱光潜钱穆华华罗庚金岳霖,校友也赫赫有名譬如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在昆明叙永李庄等地,除了西南联大,还有很多的学术机构(比如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和知识分子(梁思永梁思成兄弟)在战乱中坚持办学求学,进行学术研究,也留下了心酸往事。

战乱中办学,经常遭遇敌机轰炸,因此跑警报也成了家常便饭。金岳霖刚到昆明不久,便遇到了敌机轰炸,整座城市警报大作。而此时老金正好灵感大发,还在伏案写作,沉醉在他即将成稿的著作《知识论》。警报结束后才发现周围的房子都被炸弹击毁,于是开始后怕,后来警报再响的时候不敢留在屋里。

却说有一次敌机轰炸,警报再次响起,老金已有丰富的跑警报经验,于是带上《知识论》手稿--和林徽因书信--前往郊外躲避。不料此次轰炸时间很长,老金又饿又困疲惫不堪,于是以书稿当枕头就地休息,一觉睡去。醒来时天色已晚,匆忙回校竟把书稿遗忘在野外,自此手稿丢失,捶胸顿足之余只能从头再来,直到七年之后的1948年才将此书完成。

丢失手稿的,不是老金一个人的不幸,前文提到的钱钟书也曾丢失过手稿。创作《围城》之后,钱钟书对这部作品并不十分满意,于是着手创作另一个长篇小说《百合心》,不料在一次搬家中手忙脚乱把手稿丢失,于是不了了之,该作品胎死腹中,很是可惜。

丢失手稿固然可惜,但丢掉性命可就事大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差点在跑警报中丢掉性命。据何兆武回忆,敌机某一次轰炸的时候,华罗庚和皮明举躲在一起,然而日本人在他们躲避的山沟旁撂下两颗炸弹,掀起的土石把两人埋了起来。皮先生爬出来后晕头转向往外走,走了几步才想起华罗庚还埋在里面,这才找人把华先生救出来。

幸亏这次警报很快解除,不然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令人感动的是,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依然在坚持,未曾放弃,为中国的教育文化科研事业隐忍着,为中国的复兴积蓄力量。

直到1946年,三校复员北返,持续8年的西南联大告一段落。不过还留了个小彩蛋,一部分对云南产生感情的师生留了下来,在联大旧址建立了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后来改为云南师范大学,成为了一所重要的高校。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西南联大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8年的光阴正是抗日的写照,联大师生的坚韧意志也是一种抗日精神的体现,西南联大的往事,值得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联大   华罗庚   叙永   敌机   昆明   手稿   战乱   警报   中国   师生   往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