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是历史的必然?浅谈周瑜成为三国名将的必然性

北宋大诗人苏轼曾游览赤壁遗迹,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从诗中我们可以遥想周瑜当年在赤壁之战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姿。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周瑜能率众打赢这场以少胜多、奠定三国格局的关键一战,可见实力非凡。那么,赤壁之战取胜有何玄机?周瑜又何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名将?

一、周瑜其人

(一)文武兼备

汉灵帝熹平四年,周瑜出生在庐江舒县一个名门望族中。周瑜的祖父辈与叔父辈中都有人官至太尉,位列三公,显赫一时。周瑜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饱读诗书,谋略过人,可以说是文武兼备。

此外,周瑜还精通音律。每次宴会上饮酒过后,即使周瑜带有醉意,只要听见弹奏者弹错一个音符,他都会立刻回头报以一笑,用以提醒弹奏者。又因为他容貌俊美,风流潇洒,所以美貌的琴姬时常故意弹错,以求他的回顾一笑,足可见周瑜的受欢迎程度。

(二)臣亦择君

在汉末三国乱世,像周瑜这样家世显赫、文采风流的少年郎自然是各种势力争抢的香饽饽。

譬如袁术就十分赏识周瑜的才华,希望将他收入麾下。但周瑜看不起袁术,觉得他志大才疏,是个窝囊的草包。

只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周瑜假意答应袁术的招揽,请求做袁术手下一个小小的居巢县长,实际是想利用职务之便潜回江东,去投奔他心中的君主——孙策。

周瑜与孙策十四岁时便结为好友,他们同岁,又志趣相投,很快便成为莫逆之交。二十一岁时,他帮助孙策在曲阿之战中打败扬州刺史刘繇,两人第一次军事合作,就取得了如此傲人的战果,可见他们的确是知己好友,配合无间。

当时的孙策为了招揽旧部、替父报仇,无奈投奔袁术,周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留驻袁术领地。直到建安三年,周瑜才回到江东,江东双璧就此汇合。

可惜建安五年孙策就不幸遇刺身亡,临死前他拉着周瑜的手让其好好辅佐孙权。周瑜也没有让孙策失望,始终对孙权保持忠诚。他曾经对鲁肃说:“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而孙策、孙权两兄弟就是他为自己选择的君主,他相信他们君臣合作,必将建立起万世不朽的基业。

(三)战功赫赫

周瑜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一生有许多战役值得称道。

在孙策还是袁术手下一个小小的将领时,周瑜便帮助他平定了江东六郡,招募了数万大军。这一战让孙策得到了地盘,站稳了脚跟,为东吴以后成为一方霸主奠定了基础。

孙策、孙权之父孙坚,人称“江东之虎”,本位雄踞一方的霸主,却在与黄祖对战时不幸中箭而亡。是以,东吴与黄祖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在东吴建立初期,力量弱小,群敌环伺,无力报仇。直到建安十一年,孙权派遣周瑜讨伐江夏的黄祖,这次战役,周瑜斩杀了黄祖的爱将邓龙,俘获了部将甘宁,战果斐然。

两年之后,周瑜再次率军征讨黄祖,这次,直接斩下了黄祖的人头,为东吴报了国仇。

值得一提的还有南郡之战。南郡之战发生在赤壁之战后,曹操率领残部北归,留下大将曹仁驻守南郡。周瑜首先派遣甘宁突袭夷陵,拿下夷陵后曹仁反攻,甘宁军队遭到围困,周瑜派遣吕蒙前去救助。

当双方军队打得不可开交时,周瑜则派人在曹军撤退的道路上放置木柴。曹军本就不敌吴军,军队折损过半,正要撤退逃走,却发现道路被木柴阻隔,更加慌乱,疯狂逃窜,被周瑜率军追击,曹军死伤无数。

夷陵之战大获全胜,吴军士气倍增,渡河与曹仁展开决战,很快,孙刘联军就将南郡收入囊中。

二、赤壁周郎

周瑜一生经历过许多战役,赤壁之战无疑是他的军事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谋略、从容、勇敢、忠诚都在这场战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赤壁之战何以能以少胜多?周瑜何以能成为三国名将?无外乎下面几个理由。

(一)力主抗曹

官渡之战后,曹操鲸吞了袁绍的大部分领土,基本统一了北方。他志得意满,集结了百万大军挥师南下,准备一统中原。大军刚到宛城,荆州牧刘琮就率大军来降,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占领荆州,于是更加得意。他借用天子的名义向东吴下诏书,命令孙权尽快投降,归顺朝廷。

诏书到达东吴,朝堂上立刻炸开了锅。绝大部分大臣都认为曹操势大,东吴难以抵挡,不如趁早归降。只有鲁肃等寥寥几人不愿归降,但人微言轻,无法与占大多数的投降派抗衡。眼见孙权犹豫不决,鲁肃提议将周瑜召回商议对策。

很快,孙权将周瑜召回。果然如鲁肃所料,周瑜力主抗曹,坚决不愿投降。他认为,曹操是挟持献帝的乱臣贼子,孙权的职责是扫除奸佞,而不是向奸臣摇尾乞怜。此时孙权还是拿不定主意,周瑜便提出了此战必胜的四点理由:

首先,曹操并未完全统一北方,函谷关以西还有马超、韩遂等虎视眈眈,曹操必然不敢倾巢出动。

其次,曹操率领的北方士兵擅长陆战,而东吴占据长江天险,熟悉水战,曹军处于劣势。

再次,时值严冬,曹军长途而来,粮草必然来不及供应,而东吴属于防守方,粮草供应源源不断。

最后,曹军仓促南下,许多士兵水土不服,容易染上疾病,一支病军,即使人数众多,又何惧之有?

周瑜的分析终于让孙权下定了决心,他在朝堂上宣布将会联刘抗曹,并拔出佩剑奋力砍下面前的几案一角,言明再有劝他投降的,有如此案。百官战战兢兢,抗曹之事就这样决定了下来。

(二)火烧连环船

曹操听说孙权不听诏令,反而要与刘备联合抗曹,勃然大怒,率领八十万大军气势汹汹直奔东吴而来。可惜刚到长江水面上,便遇到了麻烦。

曹军士兵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性,晕船呕吐者不计其数。为了解决这个麻烦,命令手下军士将船只首尾相连,这样,战船行驶在水面上,风波不侵,如履平地,战士们晕船的现象很快好转。

正当曹操为连环船的计策沾沾自喜时,对水上作战十分熟悉的周瑜一眼便看出了连环船的致命缺陷——一旦使用火攻,火势蔓延,连环船必然全军覆没。

但是如何使用火攻而不被曹军提前察觉,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东吴的高级将领几经商议,终于决定由黄盖诈降,送一场大火给蒙在鼓里的曹军。

计划开始,黄盖首先遣人送去了一封降书给曹操,说自己将晚间来降,曹操闻之大悦,命令手下不许向黄盖的船只放箭。曹操为何如此轻易地相信了黄盖的谎言,这就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了。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互相攻伐。一旦战败,将领为了明哲保身,投降敌军,换个主君是常有的事。曹操本人不知招降过多少将领,面对敌军将领乞降早已见怪不怪,何况黄盖投降的理由十分充分。

首先,曹操大军有八十万之众,东吴可用的士兵不过三万,优劣势明显,黄盖想投降保命,再正常不过。

其次,黄盖是孙坚时期就效忠孙家的老臣,此次大战却屈居于周瑜这个“黄口小儿”之下,黄盖内心愤恨不平导致投降敌军,也是理所应当。

就这样,曹操在战船上兴奋地等着老将黄盖来降,谁知黄盖没打算带着满肚子秘密前来倾吐,而是在船上满载油膏和干草,当船只接近曹军战船时,黄盖立刻命令士兵点燃船只,火船接着风势疾冲而去,曹军避无可避,陷入一片火海。

这次火攻昭示着曹军赤壁之战的失败与曹操统一中原宏愿的破灭,也让世人看到了周瑜出奇制胜的天纵之才,领略了这位“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的独特风采。

结语

赤壁之战看似是火攻之策的偶然奏效,实则是历史的必然。赤壁之战中的曹操,自负、狂妄、制定错误的战术、轻信黄盖的诈降……这么多因素的叠加,注定了他的失败。

反观他的对手周瑜,谦虚地联合刘备军队、客观地分析双方优势与劣势、谨慎地制定作战计划、别出心裁地使用诈降与火攻……如此周密的部署,岂有不胜之理?

曹操最终为自己的轻狂付出了代价,他用八十万大军成全了周瑜的威名,使其威震天下,使其名垂千古,也用这场本不该失败的战役,奠定了周瑜三国名将的历史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东吴   建安   赤壁   连环   赤壁之战   火攻   国名   必然性   船只   将领   大军   战役   历史   周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