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的最终结局


俄乌战争的最终结局

俄乌战争自2022年2月24日开始到现在,已经将近8个月了。各方围绕俄乌战争进行了一系列博弈。让我们看到了欧美的价值观沦丧,什么私有财产不能侵犯,什么契约精神都是过眼烟云。甚至于俄罗斯的猫猫狗狗都被制裁了!还有什么规则、价值观、底限可言。期间还贯穿了欧洲天然气危机,北溪管道被破坏、克里米亚大桥被炸等事件。从这些扑所迷离的事情我们不难看出,欧美费尽心机地要欧洲和俄罗斯切割,从根本上整垮俄罗斯的企图。这场战争至于什么时间结束,笔者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地缘政治的人士,预测了一下大约结局:俄罗斯胜利,欧美走下坡路,中国又获得一次难得的机遇期。

至于说俄罗斯会胜利,是有其历史依据的。历史上有过几次和俄罗斯进行战争的国家,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先说拿破仑1812年进攻俄国的战争。拿破仑一世借口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破坏《提尔西特和约》,遂率军60万,分二路渡过涅曼河侵入俄境,企图歼灭当面俄军20余万,一战定胜负。俄军在巴尔克莱指挥下执行后退决战方针,但引起强烈不满,8月20日换上库图佐夫出任俄军总司令,不到一星期就在博罗季诺和法军血战,双方伤亡惨重。尔后俄军主动撤离莫斯科,机动至卡卢加.威胁法军交通线,并组织军民“坚壁清野”,袭扰法军。法军饥寒交迫.只好撤出莫斯科.沿南方撤回。俄军转入反攻,追歼大量法军。法军丧失了全部骑兵和几乎所有炮兵,只剩三万人退出国境。这场战争以拿破仑的失败而告终!我们再来看希特勒侵略苏联的战争。1941年,德国的希特勒政权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整场巴巴罗萨作战在当年11月开始的莫斯科战役中达到最高潮,尽管负责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饱受秋季泥泞所造成的补给短缺之苦,仍被下令继续进攻;德军的进展在1941年12月初达到极限,前锋部队已经推进至莫斯科市郊,甚至见到了克里姆林宫的螺旋状尖塔。然而这时斯大林手上仍保有数十万从西伯利亚前来支援的部队,这些部队拥有良好的冬季装备和补给,还有大量可以武装成民兵的青年人,很快便将逼近莫斯科的德军全数击退,并在接下来的反击战推回了冬季前的战线。反观这时的德军则严重缺乏石油、冬季装备、食物,同时也没有躲避之处,只得在原地驻扎挨过严酷的冬季。德军最后得以挡下苏联的反击行动,但却遭受了非常沉重的损失。血腥的战役持续了整整4年,因为这场战争而死的人数可能永远无法准确计算。苏联军队的总阵亡人数大约为870万,而平民的死亡人数则依然存在争议,经常被举出的数字则高达2,000万人。德军的阵亡人数也很难准确计算,最高的数字(Rüdiger Overmans)为430万名德军和900,000名其他轴心国部队,这个数字包括了在作战中阵亡的人数以及遭苏联俘虏期间死去的人数在内。巴巴罗萨作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了苏联和红军的抵抗能力和意愿。同时德军的战争计划并不一致,计划的后勤准备也不完善。气候的不适,食物的短缺,过长的战线注定着德军走向失败。一直到战争结束为止,德国陆军都处于步兵短缺和补给支援缺乏的窘境。德国大为低估了苏联的动员潜力:红军的主要动员人数(已经受过训练、可以在短期内参战的单位)比德国所预估的高出了两倍。到了8月初时,大量原先被歼灭的单位已经被新服役的单位替代。德国在后勤上的计划也严重高估苏联铁路运输网的可用状况。在波兰的道路和铁路状况尚称良好,但深入苏联领土的部分则情报有限,地图上标示深刻的道路在实际上往往只是粗糙的尘土道路,或甚至根本没有铺设完成。在整场战争中,或许没有其他因素如同天气一般被后人如此误解其影响。气候是战争中的“中立”角色,对于气候准备最佳的一方将能获得最多优势,而忽略准备的一方则会尝到其后果。对于红军力量的低估使得德军面临气候不利的威胁。当严酷的冬季开始后,希特勒担忧德军会重蹈拿破仑当年从莫斯科匆忙撤离的覆辙,最终也不得不吞下失败的恶果。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俄国胜利的几个因素:1、广阔的战略纵深 2、严寒的天气3、在兵员和后勤补给基础上的源源不断地战争潜力4、严寒的天气5、俄罗斯能源可以自给自足6、俄罗斯今年粮食预计大丰收,在1.5亿吨以上7、美国的武器库存也即将耗尽,援助乌克兰后继不足8、俄罗斯的冬天也已经来到这些都是俄罗斯强大的军事能力的体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次的俄乌战争不会短时间结束,尤其像俄乌战争这种长期对耗的战争,历史上与俄罗斯对耗的对手中,无论多强大的对手都是先于俄罗斯倒下。而且这次战争,也让我们看到能源也是现代战争的重要武器,俄欧几度斗气,让欧洲国家苦不堪言。

美国给俄罗斯原油定价格:60美元/桶!俄罗斯的石油主要出口到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俄罗斯是欧洲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其中,德国、荷兰和波兰的炼油厂原油进口占俄罗斯原油出口总量的48%,爱沙尼亚、波兰、斯洛伐克和芬兰等国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性更强。

美国给俄罗斯原油定价格:60美元/桶!匪夷所思!美国却以四倍价格卖给欧洲天然气,又有谁给美国限价?霸权主义暴露无遗。美国拉着各国制裁俄罗斯能源,结果倒打一耙、趁机捞钱,一艘LNG船燃气卖给“兄弟国”,就能轻松“躺赚”1亿美元。

在国际油价90美元/桶左右徘徊之时,美国为了本国降低通胀率,以制裁俄罗斯为由开始给俄罗斯卖给欧美石油确定限制价格了!吵闹一阵子后,美国一锤定音。本周早些时候,耶伦暗示俄罗斯仍可以从每桶60美元的石油销售中获利,她表示,这个价格上限将使俄罗斯“生产和销售石油有利可图”。听话听音,锣鼓听声。G7国家立即符合耶大妈,考虑对俄罗斯石油实行每桶60美元价格上限(还有争议,未最终确定)。

美国及其盟友目标是在12月的最后期限前至少提前一个月制定和发布完整的价格上限计划,以便让市场有时间为新的制裁机制做准备。一旦确定60美元或低于这个价格的限制,那么美欧将是一个多赢的局面。首先,欧佩克+减产效应化为泡影,国际油价应声下跌,美欧国内通胀大大缓解。

俄罗斯肯定会强烈反对。不过,对于经济财政、外汇储备高度依赖能源天然气出口的俄罗斯,俄乌冲突以来,国内经济困难重重,民生情况堪忧,国力下降厉害。从日前俄罗斯表态,仍希望给欧洲供应天然气就可以窥视端倪。

曾记得,2016年初,国际油价跌破30美元/桶,以沙特为首的OPEC拉拢俄罗斯等10国组成OPEC+联盟,首次承诺集体减产。当时,俄罗斯不愿意减产,沙特威胁说,油价下跌到10美元/桶,沙特都有赚头。而俄罗斯由于开采技术落后,边际成本在20美元/桶。法国外长斥责“美国经济强权,损害法国利益”;德国高层罗伯特·哈贝克暗讽美国高价燃气是在发战争财,德国今年经济亏损约600亿欧元。

2021年俄罗斯原油出口5.34亿吨,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俄罗斯的石油主要出口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俄罗斯是欧洲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约60%的石油出口流向欧洲经合组织,另外20%流向中国。欧洲原油进口量中约30%来自俄罗斯。其中,德国、荷兰和波兰的炼油厂原油进口占俄罗斯原油出口总量的48%,爱沙尼亚、波兰、斯洛伐克和芬兰等国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性更强。相比于美国,欧洲国家对于俄罗斯石油的依赖程度更高。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最新发布的数据,近5年来,美国超过50%的进口原油来自加拿大,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占比最高时不足4%,最低时仅有0.6%左右。

而石油天然气出口对俄罗斯经济财政收入贡献率很高。2020年,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总产值占GDP总额的15%;出口占该国总出口额的49.6%;这两种能源贡献了俄罗斯财政收入的40%。根据俄罗斯央行公布的数据,俄罗斯2021年的出口总额为4898亿美元,其中原油占到1102亿美元,石油相关产品687亿美元,管道天然气542亿美元,液化天然气76亿美元。也就是说能源合计占到俄罗斯出口的差不多一半。

在2021年,俄罗斯的国际贸易占GDP的比重达到46.6%,在出口方面,能源是最重要的构成部分。2021年俄罗斯GDP约合1.775万亿美元。彻底清楚了。石油天然气是俄罗斯经济命脉,而出口对俄罗斯经济财政收入贡献极高,是支柱产业。美欧就是掐住俄罗斯经济的脖子或者命脉,才不遗余力地给俄罗斯石油出口限制价格。真是机关算尽啊!

针对欧美与俄罗斯的现阶段的状况,短期内俄美关系和俄欧关系回归合作的概率很小。新的历史条件下,俄罗斯开始把“向东看”调整为“战略东转”。如果说之前的“向东看”是俄罗斯抵御西方压力的亚太战略布局,那么“战略东转”已不再限于亚太战略,而是俄罗斯全球战略层面的调整。

俄罗斯当前的“战略东转”,包含向东、向南寻找合作伙伴,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向有利于俄罗斯全球利益转变的战略构想。这里的向东、向南包含地理、地缘政治和全球战略格局三个维度的含义。

从地理维度看,俄罗斯提出的“战略东转”构想,在亚欧大陆上包括除“西方”欧洲之外的所有方向,既包含东亚、东南亚的“东方”,也包含印度、土耳其以及中亚独联体国家等南亚、中东的“南方”。从地缘政治维度看,该构想改变了过去把欧洲作为主要战略合作方向的设想,转而把欧洲之外的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以及更遥远的非洲、拉美地区国家作为着力拓展的对象。从全球战略维度看,俄罗斯的“战略东转”是把传统上相对于“西方”阵营的“东方”国家以及相对于“北方”的“南方”国家作为合作对象,作为应对制裁封锁的突破口。

俄罗斯的政治领袖和战略精英认为,俄罗斯是具有全球利益且拥有全球影响的大国。在俄罗斯看来,随着全球力量中心转移,大国间地缘政治对抗不断升级,俄罗斯必须主动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态势。从俄罗斯的对外政策文件和外交实践看,俄坚持认为,大国是世界秩序和战略平衡的领导者。基于这种认知,俄罗斯2014年之后的“向东看”实际上定义了俄罗斯与美国的竞争性对抗关系,与欧洲的竞争性合作关系,与中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22年2月之后的“战略东转”则定义了对抗美欧霸权的全球战略新布局。这是因为,在俄乌冲突和美欧对俄全面制裁背景下,俄罗斯与欧洲、美国的关系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对抗性成为这种关系的唯一属性。

面对美欧的全面制裁和对抗打压,俄罗斯的安全环境、发展条件和国际合作条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向东看”这种单纯亚太战略布局意义上的调整已经无法满足俄罗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美欧全面制裁以及欧盟实施与俄能源、经济和技术“硬脱钩”的情况下,俄罗斯一方面需要加强国内经济自主、技术自主和安全自主,另一方面需要与中国、印度、土耳其、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亚太国家,以及与非洲国家和拉美国家发展能源和经贸合作。同时,俄罗斯也相信,与中国、印度、土耳其、伊朗和其他广大南方国家等反对单极霸权秩序的力量合作,能为俄罗斯争取有利的国际生存环境。

同时,“战略东转”也反映了俄罗斯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决心和立场,是俄决心推翻美西方霸权、打破单极世界、构建多极世界立场的体现。

俄罗斯之所以要坚决推动国际秩序变革,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对现行国际秩序的强烈不满。俄罗斯认为,现行国际秩序是冷战后形成的美西方一家独霸的不合理秩序。霸权治下的国际秩序,利益只能单向流入美西方,而不允许俄罗斯及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二是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判断。俄罗斯认为,单极世界已经逐渐走向终结,世界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但美西方极力护持单极霸权,这是违反历史潮流的。三是坚持认为自己必须作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俄罗斯认为,作为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大国,俄应当成为推动国际政治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并且作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参与全球治理。

就当前国际秩序的主导观念看,俄罗斯认为,无论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化的“政经合一”趋势,还是全球气候和卫生防疫等“新兴治理”需要,俄罗斯都是当事方和参与者之一。尽管全球权力格局正向着美国霸占安全权力和中国等新兴国家引流经济发展的双引擎格局演化,俄罗斯在新的全球权力分配中也不能置身事外。特别是从决定国际秩序的制度安排看,过去由西方主导的国际组织如北约、欧盟、七国集团等来规范和设计的秩序,正向着由二十国集团、东盟、金砖国家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等共同参与塑造的秩序转变,在这种多元化制度安排演化中,俄罗斯是关键的当事方。

俄罗斯的“战略东转”,正是在推动欧亚国际秩序演变的基础上,推动国际秩序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俄罗斯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浪潮中的不利地位,为俄罗斯谋取最大的地缘政治利益。就此而言,未来影响俄罗斯“战略东转”的关键要素将不仅仅是在局部发生却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俄乌冲突,那些具有长期性特征的因素,如世界主题和国际秩序主导观念的变化以及影响和规范国际秩序的多元化制度安排等,也将成为关键变量。

欧洲国家享受了美国在北约框架下一系列的战略红利,把投资国防的预算投入到经济建设上。俄乌战争后美国的一波的骚操作后,欧洲不可避免地要衰落下去,一个没有战略自主的欧盟始终不会有大的作为。俄乌战争也让欧洲企业看到欧洲的致命缺陷,能源不能自给,外交不能自主,国家安全不能保证。

二是,承受不了高能源价格的(部分)欧洲制造企业,开始外流到东亚和美国,这其中,尤其以能源密集的钢铁、化工、玻璃、石油精炼等行业为主。

比如,9月初,欧洲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集团决定,将德国工厂的产能减半,同时将美国得州工厂的产能扩大2-3倍。

与此同时,欧洲最大的化肥制造商OCI-NV,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消减欧洲工厂产能,扩大美国工厂产能。

而安赛乐米塔尔和OCI-NV之所以选择扩大美国工厂的产能,就是看中了美国相对廉价的能源。


同样,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近期也顶着德国政客的压力,在广东湛江启动了投入高达100亿欧元的新生产基地,以应对德国本土高涨的化工原材料和产能不足压力。

巴斯夫高管甚至向部分德国政客喊话道:中国有庞大的化工用品市场,有成熟的供应链配套,还向我们提供相对廉价的能源和充足的电力,我们没理由不投资中国。更何况,中国坚持对外开放,让我们拥有广东湛江工厂的100%股权,我们非常看好中国的长期&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苏联   战争   俄罗斯   欧洲   德国   美国   秩序   结局   石油   战略   美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