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旗评选,五星红旗15票,另一作品185票,为何选择前者

“大五角星中间加一条黄河,我是比较反对这一幅,你看有点分裂国家之嫌。主席,我觉得国旗之事,事关重大。必须慎重为好”。

1949年八月底,一场关于国旗的争论正在中南海的办公室上演着。

毛主席坐在会议桌上,听着旁边的同志们热火朝天的争论。

当时五星红旗样品图案仅仅只拿到了15票,而另一幅作品以185票的高票数成为首选,那么这幅首选图案到底有何优点呢?

既然悬殊如此巨大,为何最后五星红旗会脱颖而出,而获得185票的作品又为何会被淘汰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五星红旗背后的故事。

1949年6月份,距开国大典还有四个月,一切准备事宜都在稳步进行当中,国旗该用什么样的图案?国歌该用哪一首?国徽应该怎么设计?

这些问题牵动着万千中国人的心,以马叙伦为组长的国旗筹备小组正式成立,国家领导人打算及全国人民的智慧共同商议出国旗的图案。

文书起草方面的工作,筹备小组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马叙伦相当重视这件事,每一份文书都亲自检查,每一天都会对工作人员叮嘱,姿势体大,不容疏忽。

在紧张的工作氛围之下,工作人员幸不辱命,在7月9日将起草文书递给了周总理。

这份文书详细策划了国旗的配色、元素、图案、尺寸等各个方面,几乎无可指摘。

于是,周总理将这份文书印发给各位领导人,毛主席做出指示,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所以人民有权力决定国家的大小事务,包括这一次的国旗图案准备,也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建议,从群众智慧中得到力量。

所以在7月13日面向全社会正式征集国旗图案。

当大家从不同的媒体渠道得知这个消息时,人民群众热情高涨,各行各业的人都开始投稿。

不管是已经成为军区司令的朱德,还是拿着棒冰在校园中飞跑的小学生,大家都同样在为了这一件事情而思考和行动。

在八月中旬,国旗筹备小组选出了将近3000份作品,每一份都凝聚着设计者的心血,琳琅满目的图案几乎让工作人员都挑花了眼。

在众多作品当中,有一幅图案受到了小组的高度认可,在评选当中拿到了185票,但是这幅图案并不是我们心中的五星红旗。

至于为什么得到高票还会落选,其中还存在着一番波折。

当工作人员收到将近3000份投稿之后,再一次进行了分类和筛选,最后选择了其中38幅可圈可点的作品。

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红色占据了国旗图案的大部分颜色,红色则加以辅助,镰刀、锤子代表工农阶级。

有一幅图案被命名为三号作品,在其中脱颖而出,得到了高度认可。这幅作品的长宽尺寸比例为3 : 2,图案渲染着大面积的红色。

上面有一颗醒目的黄色五角星,还有一条黄色的杠,这颗星星代表的是领导着工农阶级走向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国家独一无二的执政党。

而这一条杠则代表中国人民公认的母亲河黄河,我们的中华文明从黄河发起源源不断,流传了上千年,从未断代,薪火相传。

可以说这幅图案既囊括了政治元素,又兼顾了历史的厚重,同时表达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承,所以确实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当看到设计者的意图之后,筹备小组的工作人员和各位领导都纷纷投出了赞成票,到最后统票时,三号作品总共得到了185票,以最高的票数在众多作品中一骑绝尘。

不出意外,这个图案将是未来新中国的国旗。

但是这个时候有人发现了三号作品的致命缺点,三号作品当时已经被基本确定为国旗图案,不过为了征求大家的意见,毛主席主持召开了一次座谈会,针对三号作品再提意见。

事情果然不如毛主席所料,三号作品并不完美,所以必然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总体的配色没有什么不妥,但是这条杠确实太奇怪了。

整幅图案是一个整体,但是这条杠却偏偏将它一分为二,现在香港、澳门和台湾都还没回来,咱们国家还没实现完全的统一,所以这条杠实在太膈应人了。

这条杠就是整幅作品当中的败笔,且不说它的含义,从整体的美观程度上来看,它也确实破坏了这个图案的和谐程度。

这种突如其来的感觉总像是横插一脚一样,恐怕不太妥当。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表达着对这幅作品的质疑,并且有理有据的提出了反驳意见。

于是这场座谈会最后也没得出一个好的结果,只能暂时搁置这一幅高票图案,重新再进行一次筛选。

这一次,五星红旗进入了大家的视线,为什么大家看到它的时间这么晚呢?

这事还得从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曾联松身上说起,他并非科班出身,但是由于曾经亲身参加过上海解放的运动,所以一直对祖国的大小事物保持着高度的重视。

在七月份看到征集国旗公告时,他就冥思苦想自己怎么样才能画出一幅具有独特意义的图案。

或许是脑子里思考的东西实在太多,因此迟迟没能动力,每一天下班后,他都会点着一盏灯坐在书房,对着空空的稿纸扯头发,那种想要表达却又无从下手的感觉实在太让人别扭了。

他就这么一直枯坐着,甚至连晚饭都会忘记吃,简直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灵感的出现总是突如其来的。

某一天晚上,他看着满天星光,突然想到了毛主席星星之火的说法,于是用了一颗五角星来代表中国共产党。

他还嫌不够具体,所以在这颗五角星中间夹了锤子和镰刀,代表着工农阶级。

至于其他四颗小星星,则分别代表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这是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重点阐述过的国家社会构成,代表着最广大社会的四大阶级紧紧围绕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一同建设着属于我们的美好新中国。

当他好不容易完成这幅作品之后,离截止日期也就只剩了三天,他交上稿件,但是这幅图案最终只获得了15票。

反对五星红旗图案的人认为这幅图案中过分强调了资产阶级的存在,这与我们无产阶级的政体是相悖的,所以应当被淘汰。

不过眼光长远的毛主席却反驳道,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告诉过大家,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确实是一对矛盾,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中资产阶级结构存在的合理性。

主席从宏观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终于把反对者给说服了,于是大家没有意见,重新开始仔细审视这一幅仅仅只得了15票的作品。

美学专家和设计者都表示,不得不说五颗星星所摆放的位置相当和谐,整个画面看起来干净美观。

其实这还得益于曾联松的反复调整,因为一开始他是把五颗星星放在画面中间的,但是从远处看确实不太协调,所以才一点点挪到画面的左上角。

而图案中的锤子、镰刀有部分专家认为有些繁琐,所以在最终选择这幅作品的时候,他们把这两种元素给删减了,剩下的画面简洁而干净,并且能够直白的传达设计者所表达的思想。

9月25日,毛主席再一次就五星红旗的图案展开了座谈会。

这一次,面对新的图案,大家终于也挑不出什么错处,连十分挑剔的张治中将军都对五星红旗赞不绝口。

要知道,之前否定三号作品的声音中,张治中将军可占了很大一部分。

于是,在9月27号的政协会议上,毛主席正式宣布,五星红旗被选用为新中国的国旗图案,将在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正式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对此决定,各位一致拥护,国旗样式被最终确定。

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召开,看台上站着国家领导人和其他各国元首,看台下挤着从全国各地赶到北京的人民群众。

万众瞩目之下,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的上方冉冉升起,向全世界宣告着新中国的正式成立,一片新的天地从此在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上正式建立起来。

而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曾连松先生在报纸上看到新闻才知道自己的图案被选中,他心中那颗焦急等待的大石头终于放下,这么久以来的愿望一朝实现,他甚至有些难以置信。

1994年,年事已高的曾连松主动向国家博物馆捐赠了五星红旗的原稿。

这份原稿对于祖国来说是无比贵重的文化资源。

每一天早晨飘扬在天安门上空的五星红旗都是一面全新的旗帜,而晚上回到地面的国旗则会被编上编号,盖在每一位为国牺牲的烈士棺椁之上。

他以国家的名义永远陪伴在烈士身边。

五星红旗见证了新中国每一天初升的太阳,见证了日渐繁荣的祖国,也必将陪伴着祖国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国旗   作品   黄河   设计者   新中国   阶级   文书   图案   代表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