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葡萄牙公然挑衅我国,毛主席仅用一个策略,让其彻底服软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1952年的一天,毛主席正在审批有关朝鲜战争的文件。突然周总理走了进来,递给毛主席一份报告:“澳门那边出事了,驻澳门的葡萄牙士兵在边境挑衅滋事,公然闯入我方地界。该怎么处理,还要看你的意见。”那么,为什么葡萄牙会在此时挑衅中国呢?毛主席又会怎么解决此事呢?


澳门原本是中国领土,1553年被葡萄牙侵占。1887年《中葡和好通商条约》签订后,澳门彻底沦为葡萄牙殖民地,后来的民国政府软弱无能,承认了葡萄牙在澳门的种种特权。但新中国成立后,坚决反对各种不平等条约,并对西方列强持强硬态度。

澳门的葡萄牙当局感到了压力,开始担心新中国会“武力入侵”澳门,于是开始积极加强防备。但葡萄牙本身人口就少,此时又早已衰落,根本无力防御澳门。澳门又只是个弹丸之地,无论怎么加强防守,都不可能抵挡得住解放军的攻势。葡萄牙人也知道这一点,他们见单靠自己无法守住澳门,便打起了其他殖民者的主意,希望列强能来支援他。

他们首先将目光放在了香港的英国人身上,此时香港也正被英国人占据,英国人的实力要强一些,并在此时依然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于是葡萄牙人向英国人求援,希望能够跟英国人签订一个“协防条约”。毕竟香港和澳门都是西方人占据的殖民地,曾经都是中国领土,相互之间又离得很近,因此葡萄牙人想要跟英国人“互相帮助”,稳定在澳门的统治。


然而,英国人也不傻,他们自然知道这个“协防”是怎么回事。澳门比香港小得多,驻军也远远少于驻港英军。解放军要真打过来了,究竟是澳门支援香港,还是香港支援澳门?

英国人很清楚,葡萄牙那点驻军根本守不住澳门,更别提来香港“协防”了。因此说是协防,其实就是葡萄牙人想要占英国人便宜,让英国人无偿支援他,英国人自然不答应。再加上此时英国当局还正在向新中国示好,与新中国建立了代办级关系,因此更不可能同意这种可能会刺激到新中国的条款。最终,英国拒绝了葡萄牙的请求。

面对英国人的拒绝,葡萄牙也无可奈何。此时的葡萄牙早已衰落,失去了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资格,但葡萄牙也不愿意失去澳门这个重要殖民地,于是又开始与其他列强联络。正好此时美国正在积极遏制新中国,希望能够把新中国彻底孤立。

面对葡萄牙的求援,美国人显得十分热情,当即表示只要葡萄牙配合封锁新中国,美国就会全力支援葡萄牙。于是美国和葡萄牙签署了一系列协定,承诺会为葡萄牙提供“保护”。

有了美国的支持,葡萄牙人顿时“腰杆硬了”,开始配合美国封锁新中国,并在边境不断挑衅滋事,以干扰新中国的注意力。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葡萄牙人更是变本加厉,在美国的鼓动下挑衅愈加频繁,想要以此来牵制新中国的一部分兵力。而最终导致中葡关系彻底恶化的,还是1952年的“关匣事件”。关匣是大陆与澳门之间的重要关口,中葡双方在这里各自有驻军站岗。

关于“关匣事件”的起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黑人事件”,在这里驻守的解放军战士基本没有见过黑人。而此时的葡萄牙依然拥有安哥拉、莫桑比克等非洲殖民地,因此军中有部分黑人,澳门驻军中就有不少黑人。解放军战士看到黑人后感到非常好奇,经常找机会观察那些黑人士兵。

一天,一个黑人士兵在草丛边小便,两名解放军战士在对面悄悄观看。他们在内地打仗多年,豪放惯了,本来是在正常站岗的两人在发现这黑人后便忍不住偷偷观察起来。看到这黑人脱裤子小便之后,两人忍俊不禁,笑出了声。这本来是好奇地表示,但那个黑人士兵却觉得两人是在嘲笑他,顿时愤怒了,走上前来叽里呱啦地说了几句。

由于语言不通,两名战士没听懂这黑人在说什么,但眼看这黑人不断大吼,看起来是不太满意的样子。不过反正两名战士也听不懂,因此也不太在意,就任由他在那说。


谁知这黑人不知道是心情不好还是对解放军有成见,竟然越说越激动,直接举起枪对准了解放军战士。两名战士这下看懂了,当即也举起枪与这名黑人对峙。黑人看到解放军举枪,更加激动,当即扣下了扳机,两名战士也开枪还击。枪声惊动了附近的哨兵,中葡双方的其他士兵也都加入进来,这场原本简单的冲突就这么扩大化了。

另一种说法则是“木马事件”,这个“木马”并不是指计算机病毒,而是指当时用来划分大陆与澳门边界线的一种木头标志,木马的一头是大陆,另一头就是澳门。1952年7月25日下午6时,在葡萄牙澳门当局的指示下,一名黑人士兵将木马向大陆方向推移,实际上就是将澳门的“边界”向大陆推进了。

这是很明显的挑衅行为,解放军哨兵自然不能同意,于是立即打手势,要求那名士兵将木马推回去。但黑人士兵无视了这个警告,继续推着木马,于是解放军哨兵们只得上前,又将木马朝反方向推移,推回了原处。

谁知那名士兵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又喊来了八名葡萄牙士兵继续把木马朝着大陆方向推。几名解放军不甘示弱,也纷纷上前推木马,双方就这么展开了拔河式的较量。最终还是解放军一方占了上风,硬生生顶着这九名葡萄牙士兵再次将木马推回了原处。

葡萄牙士兵眼看推不过解放军,干脆上了刺刀,朝解放军刺去,解放军躲闪不及,有几名战士被刺刀刺伤。解放军战士不可能任由对方来刺,便开始与对方争夺武器,另一边对木马的拉扯也还在继续。葡萄牙士兵发了狠,干脆从营房里拖出来一架机枪,开始朝解放军扫射。解放军战士立即找掩体隐蔽,并向对方扔了一枚手榴弹,冲突就这么开始了。


这就是“关匣事件”的两种起因了,因为事件发生的地点都在关匣这个重要关口,因此都可以称为“关匣事件”。当然,这两种说法也可能都是正确的,比如葡萄牙黑人士兵先是在被看到小便后和解放军起了冲突,之后葡萄牙士兵又向大陆推移木马等等。

但不管是哪种说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葡萄牙的挑衅造成了事件的不断升级,最终演变为了大规模冲突。中葡双方在关匣一带展开激烈交火,连野战炮与重机枪都用上了,双方互有伤亡,葡萄牙军甚至还用火炮轰击大陆地区的民居,造成我方数名平民伤亡。我方也发起反击,澳门地区人心惶惶,澳门当局不得不请求停火。

但是停火协议达成后,澳门当局却并没有对我方作出什么友善的表示,而是将冲突的责任归咎于我方,也拒绝赔偿其造成的损失。于是我方在澳门附近宣布戒严,并对澳门进行封锁,此事很快传到了中南海,也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冲突事件发生后,部分同志十分激动,表示澳门本来就是我国领土,葡萄牙当局既然如此挑衅,不如干脆趁机打过去,直接解放澳门。澳门也没有多少葡萄牙守军,完全可以一举拿下。


但毛主席和周总理却有着不同的考虑,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处理问题不能只用一种思路去考虑。要知道新中国成立后,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美国的带领和威逼利诱下孤立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禁运”,这让新中国对于许多物资,尤其是部分高技术产品的获取变得十分困难。但香港和澳门都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又以“自由贸易港”著称,美国是不可能对这两个地方进行封锁的。

这样机会就来了,新中国可以利用香港和澳门做文章,以此来获得部分紧缺的物资。香港和澳门离大陆都非常近,要进行贸易并不困难。而英国和葡萄牙自知他们根本顶不住解放军的攻势,能占一天算一天,更何况有钱为什么不赚呢?

因此也都对这种贸易持默许态度,香港和澳门实际上成为了新中国面向西方的窗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物资转运作用。真要是武力解放香港和澳门,要攻下香港澳门并不困难,但美国在此后自然也会对香港和澳门进行封锁,新中国也就无法利用这两个“窗口”了。

因此早在西柏坡时期,毛主席就曾对苏联人表示香港和澳门有着巨大的价值,并提出了“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在这起事件发生以后,毛主席也敏锐地发现了澳门当局的意图,知道这背后必然是美国指使的,目的就是挑起中葡之间的冲突,来让新中国无法利用澳门。

于是毛主席决定将计就计,反过来利用澳门事件来瓦解美国对葡萄牙的影响力。在关匣事件发生后,毛主席并没有下令武力进攻澳门,而是对澳门展开了封锁。澳门本身只是个弹丸之地,大量生活物资都需要从大陆运来。现在大陆实施了封锁,澳门的生活物资失去了来源,顿时陷入了困境。

葡萄牙人想到了此前美国对葡萄牙的承诺,立即向美国求援。但美国人也十分狡猾,他们正在与中国进行朝鲜停战的谈判,也不打算在澳门投入太多的精力。他们对葡萄牙人表示,我们承诺的是中国进攻澳门的时候支援你们,可现在中国并没有出兵进攻呀,所以我们爱莫能助。最终美国只是对葡萄牙进行了口头声援,却没有任何实际的援助。


葡萄牙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被封锁了二十天后实在顶不住了,再这样下去,不用解放军来打,澳门人自己就要推翻葡萄牙的统治了。

葡萄牙人最后只得服软,主动与新中国谈判,并郑重道歉,表示此后不会发生此类事件。同时葡萄牙政府还对中方的损失进行了赔偿,赔款金额为44393.3元人民币,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于是在葡萄牙的赔偿到位后,我方取消了对澳门的封锁,双方恢复了关系,澳门当局也继续对澳门与大陆的贸易持默许态度。

1974年,葡萄牙发生了“康乃馨革命”,葡萄牙军政府被推翻,新政府反对殖民主义,并对中国持友好态度,主动提出归还澳门。到了1987年,中葡双方正式发表了《联合声明》,规定了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诸多事项。1999年12月20日,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五星红旗在澳门的上空迎风飘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葡萄牙   葡萄牙人   澳门   香港   美国   英国人   新中国   黑人   解放军   士兵   策略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