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县各乡镇名称的来历

呦呦鹿鸣

鹿邑的来历

鹿邑位于河南东部的涡河之畔。春秋时期,今县城名“苦”,县境西部另有“鸣鹿城”,“鸣鹿城”传说即是因糜鹿众多,以常有鹿鸣而得名的。

南北朝时,省“鸣”字,名“鹿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3年),在“故鹿城地”置县,名“鹿邑”。


苦县、谷阳、真源、仙源、卫真的来历

苦县

“苦”,原名“相”,因为“相县虚荒”,人们生活痛苦,后名“苦”。秦代置苦县。苦县城在涡水之阳,又因谷水“东经苦县故城中”,因名县为“谷阳”。唐代,改县名为“真源”,后又改名为“仙源”。真源、仙源都是为推崇道教的鼻祖老子命名的。老子,楚涡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到了唐代,李耳的学说已经发展成道教。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都相继执行推崇道教的政策。并在老子诞生的厉乡曲仁里置真源县。“真”,是道教教义的核心,真源,意即道教的发祥地。武则天载初元年( 689年),又改真源为仙源。

北宋王朝也很重视利用道教加强统治。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改县名为“卫真”,表示捍卫道教的宗旨。元代,并卫真入鹿邑。

鹿邑自隋代命名,县治一直设在今县境的西部。元代省卫真入鹿邑后,县治才迁至今县城。


真源街道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幸濑乡(今太清宫)祭祀老子,改谷阳县为真源县,天下道德思想和真理的源头之意,故将今县城中心区名为“真源街道”。


谷阳街道

历史上此地曾名谷阳县。


卫真街道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赵恒来真源祭祀老子,改真源县为卫真县,另境内主干道有卫真路。


鸣鹿街道

春秋时期,在今鹿邑的辛集镇一带置鸣鹿县,境内有主干道鸣鹿路,由此得名。


涡北镇

因位于靠鹿邑县城的涡河北岸而得名。


玄武镇

该地古时位于湖泊之北,道教所奉的北方神为玄武,故名“炫舞”。

又传,曹操屯兵武平,操练军队,筑台观武,始称观武;唐代,避贞观年号改名为玄武集。


宋河镇

因宋河酒厂位于该镇而得名。


太清宫镇

老子祠,名太清宫。太清宫为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所建,位置即所谓老子诞生的厉乡曲仁里。唐高祖武德三年( 620年),在这里“特起宫阙、如帝者居。”唐高宗李治建紫极宫,武则天建洞霄宫,豪华一时。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下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太清宫镇因此而得名。


王皮溜镇

唐末有村民王溜以贩卖皮货而知名,人称该村王皮溜;

又说白沟河水势较大,河溜(溜为水急之意)冲刷河床,故名王皮溜。


试量镇

相传春秋以前,该集东南有一酒坊,一日过来两个神仙,比试酒量,故名“试量”。


辛集镇

春秋时期,为鸣鹿城。汉朝时,置鹿邑亭。隋朝时,为虎乡。唐时,避高祖讳,名护厢集,又称新集,1982年更名辛集


马铺镇

古代以马传信,设为驿站,名马丘铺、急公铺,后简称马铺。


贾滩镇

因河水淤积成滩地,贾姓迁此开设客店,故名。


杨湖口镇

因为地处古玄武湖湖口,后有杨姓在此开设客店,故名。


张店镇

明末,张姓在境内开店,故名“张店”。


观堂镇

原名“翟家店”;清嘉庆年间筑寨,在寨南门楼上立观音塑像,遂改名“观音堂”,简称“观堂”。


生铁冢镇

古称“生铁灌”;传说,道家始祖老子驱妖入井,以生铁汁浇灌水井,后封土成冢,称“生铁冢”。


郑家集乡

明朝末年,郑氏在此建村,后兴集,故名“郑家集”。


赵村乡

古为鹿邑赴陈州官道上一驿站,赵姓人在境内经商,故名“赵村”。


任集乡

据传,此地旧有集市,生意兴隆,买卖公平、仁义,取“仁兴集”,后演称“任集”;

又说因任姓在此兴集。


唐集乡

清初有人迁此开设店铺,形成集市。村民擅长制作糖类食品,得名糖冈店集,后演变为唐集。


高集乡

明末,高姓建村定居于此,后兴集,故名“高集”。


邱集乡

初名“凤凰岭”;明成化元年(1465年),河决,流经武平城,漂没庐舍,有村民数百家避患迁此,遂成集市,改名“丘集”。


穆店乡

明末,穆姓族人在此建村开店而得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真宗   鹿邑县   鹿邑   湖口   辛集   道教   玄武   乡曲   生铁   来历   县城   老子   名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