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是英国女王,妹妹是俄国皇后,为何伊丽莎白遗愿却是入葬中国

政治对于女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是荣耀,是杀戮,是凄惨,还是毫不相干?

关于这个话题,见仁见智。毕竟在滚滚历史中涌现过诸如武则天、慈禧那样的女主,她们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者;也有诸如戚夫人、太平公主那样的政治牺牲品,她们的命运让后人扼腕叹息。

事实上在近代及以前的中外政坛上,女人的命运大多数都不会太好,尤其是在王朝覆灭、改朝换代之际,出身王室的女人就瑜伽凄凉。

就像她,明明是英国女王的外孙女,纯洁高贵、天性善良、美艳动人,原本可以度过幸福的一生,但上天似乎有意与她作对,给了她应有的荣耀,也让她饱尝苦难。

远嫁他国、与夫不和、热心慈善、身死魂消、归葬中国……这一连串的悲惨事迹便是她后半生的真实写照。

她就是伊丽莎白·费奥多罗芙娜。

荣耀出身,远嫁他国

提及伊丽莎白可能鲜有人知,包括她的母亲爱丽丝公主,知道的人也寥寥无几,但说到她的外祖母,相信大多数人一定如雷贯耳,她就是大名鼎鼎的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时代正是大英帝国的鼎盛时期,而维多利亚女王本人则子女众多,且大多数担任了英联邦以及欧洲各君主国家的国王或主要贵族的夫人,因此她也有“欧洲祖母”的称号。

伊丽莎白是黑森和莱茵大公路德维希四世和爱丽丝公主的二女儿,原名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路易丝·阿莉塞 ,伊丽莎白·费奥多罗芙娜是她出嫁后改的名字。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伊丽莎白公主,其童年时代无疑是最幸福和纯真的。作为王室的成员,她很早就接受了完整的王室教育,从一言一行到待人接物都带着专属于王室的高雅和得体。

至于父母也给予了孩子们不偏不倚的爱,而伊丽莎白则受母亲爱丽丝公主的影响最多。

当普奥战争发生后,战火很快燃烧到了达姆施塔特,也就是黑森和莱茵大公驻地,爱丽丝公主眼见家园被战火荼毒,便毅然挺身而出,主持伤员救治工作,为此付出了太多的眼泪和汗水。

在那个年代,除了英国之外的欧洲正值一段动荡不安的岁月,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大量的激进思想,旧的社会体制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场又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正在全欧洲爆发。

即便是王室成员,也很难说第二天会不会直接被送上断头台。可即便如此,王室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其中涌现出很多诸如爱丽丝公主这样的伟大人物。

虽然时局动荡,但伊丽莎白和其他兄弟姐妹的生活还是得到了保护,战火始终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

因为从小教育得当,长大后的伊丽莎白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高贵且优雅的气质,更难得的是其谈吐得体,学识渊博。

作为王室的成员,伊丽莎白自然经常参加一些酒会,其靓丽的面容和优雅的举止受到欧洲王室贵族的青睐,早在她十几岁时便有一些王子向她表露爱意。

但从小接受王室教育的伊丽莎白对这些狂热的追求者并不热心,只是很有礼貌地与他们交流而并未接受他们的爱意,始终保持着一位公主该有的端庄和矜持。

其实,在她的心中,早已经有了未来夫婿的既定人选,他就是俄罗斯帝国的谢尔盖大公。

他们两个人自小就见过面,甚至还在一起玩过一段时间。俄罗斯帝国自彼得大帝之后便有将王室人员送到欧洲各国游学的传统,虽然俄国对人民的压迫格外严酷,但对于王室却不能容许他们不了解外面的世界。

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俄国的尼古拉一世改革才能得以顺利推行,让俄国逐渐融入了欧洲的资本主义民主阵营。

伊丽莎白和谢尔盖虽然自幼相识,但再次遇到已经是两人成年之后的事。那是一次德国王室的舞会,受邀的基本都是王族成员,而宴会的主办人就是当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早就对这位美貌高贵的公主有所耳闻,因此在宴会上他与伊丽莎白相谈甚欢,更加坚定了他对伊丽莎白的爱慕之情。但他没想到的是,同样参加宴会的还有谢尔盖。

当伊丽莎白与谢尔盖相遇时,两个人就再也没有分开过,甚至远离嘈杂的宴会到外面单独约会。

虽然谢尔盖在地位上远不及威廉二世,但他毕竟也是出身王族,而且英俊潇洒,同时还跟伊丽莎白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所以在威廉二世与谢尔盖的求偶竞争中,伊丽莎白最终还是选择了谢尔盖。

一个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一个是青春懵懂的少女,两个人宛如金童玉女,终于结合在了一起。

伊丽莎白要去的地方虽然冬日漫长寒冷,但她相信只要有爱,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过得美满幸福。

但是,她并不知道这一场婚姻给她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苦难。

夫妇不和,愤而决裂

在伊丽莎白与谢尔盖确定关系之时,爱丽丝公主已经去世,为了得到亲人的认可和祝福,伊丽莎白不远千里带谢尔盖到英国去见自己的外祖母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对这位准外孙女婿非常喜爱,当即就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那是一个冬天,伊丽莎白冒着冷冽的寒风向俄国出发,谢尔盖在路上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怕她面对俄国的苦寒天气心生退缩。

但他低估了伊丽莎白的决心,这个人是自己认定的,只要他在,嫁得再远也无妨。

到了俄国,伊丽莎白受到国王尼古拉二世和妹妹阿利克斯公主的热情招待。阿利克斯早在她之前就嫁到了俄国,成为了俄国皇帝尼古拉二世的王后。

但这样一来事情就有些尴尬,因为按辈分来说谢尔盖是尼古拉二世的叔叔,这样一来原本是姐姐的伊丽莎白就成了阿利克斯的婶婶,好在谢尔盖并不住和尼古拉二世住在一起,要不然姐妹经常见面将十分尴尬。

伊丽莎白和谢尔盖的婚礼很快举行,俄国王室几乎全数到场,欧洲各国王室也相继派出代表来参加,就连谢尔盖的情敌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都派出代表来送上祝福。

伊丽莎白公主沉浸在众人的祝福之中,她开始幻想婚后与谢尔盖的幸福生活,但她理想中如童话般的生活并没有到来。

俄国王室与除德国外欧洲其他国家的王室略有不同,王室仍旧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因此并不能像英国王室那样只领取一部分王室优待金而对政治毫不关心。

谢尔盖是俄国王室的重要成员,他所担任的职务便是尼古拉二世的首席智囊。任何关于政治与权力的游戏中,男人往往会忽视家庭和女人的存在,谢尔盖也并不例外。

他们结婚后在圣彼得堡度过了一段很短暂的幸福时光,当时俄国国内的情况还算稳定,也并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国家大事需要谢尔盖出力,因此谢尔盖每天都有大把的时间陪伊丽莎白。

不过眼前的平静始终只是暂时。

伊丽莎白与谢尔盖结婚是在1884年,那时的沙皇俄国已经接近崩溃,尼古拉一世的改革仅仅过去了几十年,好不容易缓和下来的阶级矛盾就已经到了即将爆发的边缘。

城市里的工人被压迫得叫苦连天,土地上的农民也被高昂的赋税折磨得叫苦不迭。而在帝国外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得先机的德国正在筹划新的战争,时局外忧内患,沙俄风雨飘摇。

就在这时,尼古拉二世派谢尔盖前往莫斯科担任总督来稳住局面,当时的莫斯科已经是阶级矛盾最尖锐的地方,而这一去,彻底改写了谢尔盖与伊丽莎白的命运。

在莫斯科,谢尔盖不再有时间陪伊丽莎白,他成了专注于政治的狂人,就连伊丽莎白也经常好几天甚至一整个月不见谢尔盖的身影。

没有了丈夫的陪伴,伊丽莎白经常独自走上莫斯科的街头,她看遍了莫斯科的风景,饮下了莫斯科街头的寒风,也亲眼见到了谢尔盖在莫斯科的作为。

因为阶级矛盾的激化,莫斯科的大资本家逐渐开始倾向于革命,在谢尔盖担任总督的期间,俄罗斯的革命党已经颇具实力。

面度社会各阶级的合理诉求,谢尔盖选择了血腥而残酷的镇压,他在莫斯科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彻底清查革命党的势力,将他们找出来并残酷镇压。

在那个时代的莫斯科,只要跟革命党沾边,轻则流放到西伯利亚,重则就地处决,甚至还会罪及家人。

看着谢尔盖的所作所为,伊丽莎白顿感迷茫,她不明白谢尔盖为什么会变成如今这副刽子手的模样。

心性善良的伊丽莎白越来越为谢尔盖的将来担忧,但她没有丝毫的力量去阻止谢尔盖的暴行,只能在心中为谢尔盖默默祈祷。

革命党人虽然痛恨反动的谢尔盖,但对伊丽莎白却非常有好感。

他们深知这位来自外国的公主跟俄国统治阶级有着本质的不同,而且伊丽莎白善良、单纯、富有同情心的性格也让他们深深折服。

1905年的一天,谢尔盖要乘车巡查,而革命党人已经在谢尔盖的车上预先放下了炸弹,并好心提醒伊丽莎白无论如何不要与谢尔盖坐同一辆车。

汽车渐行渐远,当走到一处僻静的角落时,一声巨响在伊丽莎白的耳边炸裂,谢尔盖被当场炸死。

这声爆炸让二人的婚姻彻底结束,也让伊丽莎白的命运再次改变。

热心慈善,香消玉殒

谢尔盖被炸死后,年仅39岁的伊丽莎白成了寡妇,她陷入了彻底的迷茫之中。作为一个外国人,不远千里嫁到俄国,本以为会度过幸福的一生,但如今一切都已经化为泡影。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听说了伊丽莎白的遭遇,因为对伊丽莎白依然心存爱慕,便派信使到莫斯科找到伊丽莎白,表示愿意把她接回德国过安稳的日子。

面对威廉二世的邀请,伊丽莎白深表感激,但还是婉拒了,因为她在俄国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在那段日子里,伊丽莎白回想起母亲的事迹,又想到如今这世道下受苦的俄国民众,她决定用余生来做慈善,这也算是为谢尔盖来赎罪吧。

伊丽莎白和谢尔盖结婚也有二十年,但二人始终未能留下任何子嗣,她便将谢尔盖的遗产全数变卖,得到的钱财用于救济穷人。

她宣布赦免了谋杀谢尔盖的革命党人,同时在莫斯科成立了一家修道院,自己则成为了那里的一位修女。

在远比天气还要令人感到寒冷的沙俄时代,伊丽莎白的修道院就像是一盏烛火,为受苦的穷人照亮了一处温暖的角落。

任何穷人来到修道院都可以获得接济,任何饱受迫害的人来到这里都能受到庇护。

就这样,修道院静静地伫立在莫斯科的一角已经过了十余年,伊丽莎白的面容已经老去,但她将爱和温暖传播给了成千上万的人。

1917年,在席卷天地的革命浪潮之中,沙皇俄国最后一个政权罗曼诺夫王朝宣告灭亡。

资产阶级上台执政后,并没有带领俄国从一战中退出,也没有执行强有力的措施来挽救日渐困顿的国民经济,相反却利用职权大肆清除异己,在社会中制造恐怖情绪。

终于十月革命发生,资产阶级被彻底赶下台。布尔什维克党当政后,对资产阶级顽固分子和沙皇家族进行了血腥的清洗。

虽然伊丽莎白多年来以慈善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好感,但她曾是王室成员的身份还是为她带来了厄运。

1918年,伊丽莎白被逮捕,并被带到莫斯科郊外的一处废弃矿场活埋。她似乎早已得知了自己的命运,对即将面对的境遇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

那天,一代名媛香消玉殒,永远离开了她深爱的修道院和自己的慈善事业。

她生前唯一的遗愿便是葬在中国,虽然她对当时动荡的中国并没有过多的了解,但在她看来那是一个不会盲目排斥外国人的地方,在那里才会永久的安眠。

应她的遗愿,1920年伊丽莎白的遗体运抵北京,并在这里静静地睡了几十年。

战争中的牺牲在所难免,但其背后却还有像伊丽莎白这样的无辜者。

她的一生,始终独立于政治之外,但最终还是被政治所连累;她热心救助穷人,却还是被当成压迫者而杀害,结局令人叹息。

愿她在天堂安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伊丽莎白   俄国   爱丽丝   维多利亚   莫斯科   修道院   遗愿   欧洲   德国   王室   中国   皇后   外婆   公主   妹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