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军事启蒙老师是谁?领袖与军事启蒙老师的故事

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战略家、军事家……

但万丈高楼从地起。你是否知道,作为伟大军事家的毛泽东,他的军事启蒙老师又是谁?

今天给大家讲讲领袖与军事启蒙老师的故事。

1951年,中南海。毛主席非常高兴,″友胜兄、我的老棚长,军营一别三十年,我们现在又见面了"。

彭友胜是谁?毛主席为何称″友胜兄?他们是何关系?

彭友胜就是毛主席的老棚长(班长)、结义兄长兼军事启蒙老师。

一、有缘相识在军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全国许多青年学生为了革命理想,纷纷弃学从军。作为从小就有远大志向的毛泽东,当然也是其中的一员。

当毛泽东满腔热血要参加革命军时,因无人担保而遭到了拒绝。当时年轻气盛的毛泽东,就愤愤不平与招兵人员理论起来。

这时,恰好副棚长彭友胜和朱其升从此经过,毛泽东眼前一亮,这不是那位起义军总指挥吗?

原来,为了响应武昌起义,10月22日,湖南新军也发动了起义。起义军分东、北两路向长沙发起进攻。当时北路军总指挥正是第49标第二营代表彭友胜。

彭友胜指挥有方、所部锐不可挡。而守城清兵望风而逃,新军很快就攻进了清军抚台衙门,起义取得了胜利。

彭友胜等在城内激战时,在一不远处的山坡上,毛泽东一个人正在静静地观战,并且对彭友胜的勇敢、果断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于是,毛泽东马上上前打招呼:总指挥,我要参加革命军。

彭友胜看着眼前的陌生青年,虽然带有浓郁的书生气,但却有一颗火热报国之心,一见面就喜欢上了毛泽东,于是两人就交淡起来。

两人竟是真老乡,虽然不同一个县,但相隔不过十余里,加上毛泽东相貌堂堂,谈吐不凡,彭友胜非常高兴。于是,他通过与招兵处协商后,就将毛泽东留在了彭友胜的棚里。

彭友胜是湖南衡东人,由于家中贫寒,只读过一年半私塾,13岁时就外出谋生,15岁时当了一名矿工。由于看不惯监工随意毒打工人,将监工狠狠揍了一顿后,连夜投奔了湖南新军。

由于彭友胜为人忠厚、作战勇敢、机智,有勇有谋,很快就升为了副棚长。

本来彭友胜是有机会和能力走上更高位置的,但他不善于吹吹捧捧、不会请客送礼,并且看不惯当官的欺压士兵,喝兵血。他虽有一身本领,并且曾担任过起义军总指挥,但确一直只是一个副棚长。

朱其升就更苦了。他是湖北大冶人,3岁卖身葬母,12岁当打铁匠,后又被师傅无情赶走。17岁做搬运工时,实在饥饿难忍,就在一次搬运大米时,乘人不注意,偷偷地拿了一些大米,准备吃一顿饱饭。

一顿饱饭没吃到,自己的行为被老板发现后,还挨了一顿饱打,并被老板赶了出来。在走途无路的情况下,听说当兵能吃饱肚子,朱其升就参加了湖南新军,并且分到彭友胜棚里。

二、经历生死三结义

毛泽东刚入伍时,由于战局动乱,部队装备、物资匮乏,大冬天的,还未领到棉衣棉被,彭友胜、朱其升就将自己的棉衣棉被送给毛泽东过冬。

毛泽东一生求知欲望极高,特别喜欢看书,即使行军打仗也是如此。那时,他将军响大部分花在了买书上,每到月底时就没有吃饭的钱了,全靠彭、朱两人接济。

毛泽东

三个人的感情,在经历了一次生与死的考验后,迅速得到升发。

在一次长途行军时,由于毛泽东体力跟不上,走着走着就掉队了。

后来彭友胜发现后,就和朱其升沿原路寻找,发现毛泽东后,俩人搀扶着他继续追赶部队。

突然,一支清军出现了。由于离自己部队已经很远了,没办法,只好在一深水沟中暂避。

本以为清兵只是路过,马上就会离开。谁知他们在此住了三天后,还没有要开拔的迹象。

三天来,三人没吃没喝,并且天气非常寒冷,再这样下去,不被饿死也会被冻死。于是,三人商量了一个逃生计谋。

机智勇敢的彭友胜,在离二人十多米的地方,反穿军服,突然冲出水沟,向前方快速奔跑,将清军注意力吸引了过去。这样毛泽东、朱其升乘此机会,快速离开了险境。

当毛泽东、朱其升追上大部队、正在为彭友胜担心时,彭友胜也顺利归来。

经此生死之交后,三人感情迅速升华,并结拜为异姓兄弟。

三、彭友胜教毛泽东学军事

毛泽东非常仰慕投笔从戎的湘军名将胡林翼,为此特将自己改名为″润芝",希望能在部队建功立业。

彭友胜虽然只是一个副棚长,读书也不多,知道毛泽东的远大志向后,就将自已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长年累月积累的技战术理论,毫无保留教给毛泽东。

新兵训练时,彭友胜耐心教毛泽东立正、稍息、左右转、正步走;

射击场,彭友胜向毛泽东细致讲解出枪、三点一线、瞄准、射击;

平日里,彭友胜开小灶,给毛泽东讲解兵法、行军打仗的技战术要点、指挥布阵的诀窍。

毛泽东在彭友胜精心指导下,严格要求自己,勤学苦练,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全部掌握了军事基础知识和战斗基本技能,动作熟练、准确,经常给士兵们做示范。

为了锻炼毛泽东,彭友胜不但让他

当棚里的教练,还推荐他到排里、连里当教练,并代表棚、排参加营里的野外演习。

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到当年当兵时,毛主席还兴奋地说:打原子战争,我就不懂,不象小米加步枪,小米吃过,步枪看过,也背过几天,辛亥革命时背过几天。什么立正、稍息、托四把枪,还相当可以。不是吹牛,什么单个教练、排教练、连教练都干过。

四、30年后再聚首,领袖、农民,兄弟情更浓。

1912年3月,毛泽东结束了短短半年的军旅生活。"革命已经过去,决定回去念书"。他还曾产生过报考肥皂制造学校,走实业报国之道路。

毛泽东离开那天,彭友胜、朱其升与全棚战友为他饯行,并依依不舍将他送出军营。

彭友胜叫战士们回去后,象亲兄长一样,拉着毛泽东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终须一别的时侯到了,彭友胜拿出仅有的两块大洋送给毛泽东作盘缠,毛泽东无法推脱,只好紧紧握着彭的双手,深情说道:"副棚长,多保重,后会有期"!

彭友胜伫立原地,目送毛泽东渐渐远去;毛泽东不停地回头、挥手…

对于这次军旅生涯,毛主席在延安接受斯诺的采访时,还深情说:自己在部队认识了两位好友,一个是战士朱其升,一个是副棚长彭友胜。

弹子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1949年,在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当年毛泽东离开部队后,朱其升也离开了部队,回家乡重操旧业。

彭友胜参加了北伐,因立下赫赫战功而提升为连长。

1922年,彭友胜在广东与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毛泽东有过一次见面。

后来,彭友胜看到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他非常困惑,也非常气愤,决然离开军队,逃回老家衡东,当了一名农民。

从此三兄弟各奔东西,再也没有音讯。

毛主席宏亮的声音通过电波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也传入彭友胜的家乡。当彭友胜知道毛泽东的消息后,他的第一想法就是我要给毛主席写信、我要上北京去见我的泽东弟。

可他又担心毛主席忘记了他这个老棚长,毕仅相别30多年,毕仅两人身份发生具大变化,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到了1951年,土改工作结束,彭友胜家不仅分了土地,还分了耕牛、农俱等,心里非常高兴。他知道,这些都是自己兄弟毛主席领导的好,都是毛主席的恩情,他就再也抑制不住给毛泽东写信的激情,特地请来村里的先生代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除感谢毛主席的好政策外,同时向毛主席问候并表达深深地思念之情,最后表示,想到北京见毛主席一面、并重新出来工作的想法。

毛主席给彭友胜的回信

信发出去后,彭友胜就整天坐卧不安。毛主席能收到信吗?三十年过去了,他还记得我这个老棚长吗?他是国家主席,还能认我这个农民兄弟吗?

真是度日如年。好在二十天后,彭友胜收到了毛主席的亲笔回信。

毛主席收到彭友胜的来信后,心里也是非常激动,三十年前的好兄弟终于又有音讯了,怎不叫人即惊又喜?真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花落时刻又逢君"。毛主席欣然提笔,给彭友胜回复了长达三页纸的长信,高兴、喜阅、思念、关怀之情跃然纸上。最后告诉彭友胜,朱其升也联系上了,邀请老棚长在方便时与朱兄一起,到北京一叙。

毛主席给朱其升的信

这就出现了本文开篇三人相聚情景。

从北京回家后,彭友胜就和妻子商量,毛主席对咱这样好,他是全国人民的主席,但始终没有忘记我这个农民兄弟。毛主席十分喜欢喝茶,我们也没什么好东西送给他,我们就把自家种的茶叶,挑最好的寄给毛主席。

彭友胜这茶叶,一寄就是十八年,直到1969年,85岁高龄的彭友胜离开人世。

毛主席每每收到彭友胜寄来的茶叶,都分享给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并深情、自豪说:"这是我的老棚长、老兄长送来的"!

挑担茶叶上北京

1960年,著名作家叶蔚林在湖南衡东采风时,听说了毛主席与农民兄弟彭友胜的深情厚意后,深受感动,并以此为原型,写下了《挑担茶叶上北京》的著名歌曲。

歌曲迅速唱遍大江南北,毛主席与农民兄弟的深情厚义也传得家喻户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起义军   总指挥   新军   湖南   北京   茶叶   领袖   部队   教练   农民   兄弟   老师   故事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