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主席为何支持沿用“中华民国”国号?谁让他改了主意?

1949年,毛主席为何支持沿用“中华民国”国号?谁让他改了主意?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新中国成立,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了新政权的国名,而之前统治中国长达38年的“中华民国”悄然过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然而,对于新中国名字的敲定过程可谓是十分曲折。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就有许多人参与讨论,甚至也曾发生过极其激烈的争辩,经过多方人民多次讨论,最终才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这个整个过程中,不得不提及一个人的名字,当初他在激烈的讨论中提议去掉2个字,毛主席当即放弃了自己的意见,随即表示“我赞同”。

这个人叫张奚若。

讨论新政权的国名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4月24日凌晨时分,解放军解放南京总统府

渡江战役

5月23日毛泽东命令他们向全国进军……

此刻,解放军的全面胜利以及全国解放早已板上钉钉,新局势悄然而至,而建立新的政府似乎也成为了当务之急

对于建国这个问题,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当即决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让社会各界的党派人士参与共同讨论。并于1949年6月15日 在北京开展了一期新政协筹备会

毛泽东在开幕式中说:“过去的中华民国由于蒋介石的统治,使得民不聊生,所以“名不副实”,现而今,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那将是一个真正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

第一次新政协

说完后他随即高呼:“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

六月十六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筹备会参会者全体通过。这场会议明确地提出了此次任务之一,就是决定“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的计划方案

第二天晚上,筹备会一致决定在常务委员会之下设置6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任务。其中第四组成员专门负责拟定新政府的方案,由董必武和黄炎培等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加上其余人士的配合共同拟出一份新方案,计划即日开始执行。

黄炎培

直到这时候,新政府的名称还没有完全定下来,就连筹备会各小组所起草的相关文件初稿使用的称呼,还是毛泽东在之前在会议提到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一时间各项目组积极准备着会议工作。

数日之后,第四小组针对此次议题,展开进一步地讨论。

沿用“中华民国”

到真正讨论新政权国家名称的时候,所有参与人士各抒己见,一时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声音。

他们都说毛泽东提出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名字太长了,主张在适当的时候采取“简称”

董洁琼说:“毛泽东曾说过,我们不致力于推翻孙中山先生所建立的民国政权,而是要推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暴政。”

所以,尊重毛主席的声音,必要的时候用“中华民国”这个简称来替代全称,所以他建议将“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简称为中华民国

这个提议一经发出就得到了不少人的重视,曾被作为预选名称之一被列入组织法草案的初稿中。

黄炎培主张去掉“共和”二字,将新的国家名定为中华人民民主国”。他认为,毛泽东提出的名称可删减改为“中华人民民主国”,简称“中华民主国”或者“中华民国”。

第三种声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清华教授张奚若主张这一说法,他主张去掉“民主”二字,将国名简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他的理由是:“有了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了。因为有了人民就有了民主,两词并列显得矛盾”

所以,张奚若认为“人民”和“民主”的含义极为相近,因此没必要一起使用,如果国家本身如果为人民当家做主的话,那本身就可称之为“民主”,如果有了“人民”的存在,那么民主本身就包含在人民身上。因此,他也提倡人民和民主不必要一起出现,否则只会显得多重含义,语意重复。

对于张奚若所提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小组负责人董必武给予了支持,毛泽东听完后更是表示“赞同”。

名称敲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定国名方面听到三种声音后,第四小组在六月十八日专门召开了全体会议,针对这三种声音从而广泛交换意见并展开积极讨论。

六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十七日两个月期间,筹备提纲委员会针对这次讨论一共召开了3次会议,最终全体通过了《政府组织法初步草案》,与此同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备为国名之列

后来,董必武在会议上对定国名的事进行了解释“共和国”就是我们全国人民,包含了社会各个阶层以及各个党派人士和人民”。所以“共和国”的组合,不但代表了中国所有阶层,更是衬托出了新中国的民主性,这是之前所有称呼都不具备的。所以,自己非常主张留下“共和国”这一称呼。而管于“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中的“民主”性早已蕴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所以理应去掉,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然而让人觉得巧合的是,早在八月中旬和九月初,毛泽东就开始使用了这一称呼,这则说明他本身对于这个称呼的也是同意的。

早在八月初,毛泽东主席邀请新疆的代表,来北京参加新政协会议的时候就在曾在给买提江的信中,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称呼;九月二日,在给新华社发表社论时,毛泽东再次提到这一名称。

九月七日,周恩来也直接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给即将要参加新政协会议的代表作报告时,周恩来在《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中提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就这样,经过数月的准备,多派的共同商议以及综合意见,最终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新的国号。

到底要不要“中华民国”这个尾巴

然而人们却发现,九月十七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交的文件中,《共同纲领》和政府组织法中的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都带着括号,里面写着简称‘中华民国’”

一时间,人们对这个括号里的内容展开了讨论,并针对这个尾巴是否应该存在展开会议讨论,有的人更是认为不该存在此简称。

九月二十一日,筹备已久的新政协第一次会议正式在北平拉开序幕。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也曾支持沿用“中华民国”简称。他说:“新政府取代旧政府,中国共产党是在救中国而不是灭亡中国,反对蒋介石却不反对孙中山,因此,不是新国家取代旧国家,而是新政权取代旧政权。”

何香凝站出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里也有“中华民国”所要表达的含义,是继承而不是消灭。听到这些毛泽东默认了何香凝的说法。

既然毛泽东也曾支持沿用“中华民国”,那一些想要沿用这个称呼的人呼声也就越来越足,特别是支持孙中山的老一辈革命家的民主人士,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华民国”这个叫法已经深深植入他们的内心,早已经有了有很深的情感。

因此,政协会议一开始,仅沿用“中华民国”称号一事,就出现了支持与反对两种不同的声音。

周恩来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九月二十六日周恩来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举行盛宴,邀请20多名70岁以上的老政协代表过去一起讨论。

徒美堂、张澜、黄炎培、沈钧儒、张元济、何香凝、马寅初、林伯渠等很有名望的人都在其列。

宴会一开始,周恩来就直奔主题,说要和他们一起商讨到底用不用简称“中华民国”的事。

作为简称的倡议者之一,黄炎培率先发言:“中国老百姓习惯了“中华民国”这一称呼,一旦直接去掉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反感,先留个简称,可以等到三年之后,下一次会议到来再去掉也并无大碍。”

周善培刚听完黄炎培的阐述当即站出来反对:“辛亥革命后的38年里,我一直不愿入仕民国。这次参加政协会议,就是因为我相信中国共产党的决议。现在的人们对“中华民国”毫无好感,这一称号更是被蒋介石弄得乌烟瘴气,人们更是民不聊生,现在不用也罢。”

司徒美堂

81岁的司徒美堂见状也站出来说:我也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我也尊重孙中山先生。但对于“中华民国”这4个字,我一点儿也不喜欢。“那是蒋介石的“国”,和人民没有一点儿关系”

发言到最后他更是激动地说:“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辛亥革命是不同的,如果大家都这么认为应该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话,就应该彻底抛掉“中华民国”这个尾巴。而不是在这扭扭捏捏,要谈什么三年后再改,难道是要昭告天下“名不正言不顺”?

听完老人的发言,入会众人热烈欢呼,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而何香凝则是持中立的态度直言:“我的意见若有人反对,那我就绝不再提了”

法学专家沈钧儒针对这个问题的发言最有威力,一语就切中了问题的要害:“群众要用“中华民国”的口头称呼也无妨,习惯已成自然,不必大张旗鼓明令禁止。但是国家公关文件应当明确规定:不允许括号后简称的“中华民国”。

马寅初

基于这些因素,沈钧儒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反对使用全程后的简称“中华民国”马寅初、张澜、沈钧儒等16人也都站起来深表同意

宴会结束后,周恩来将各方的建议都一一做了汇总,随后报给政协大会主席团由他们来作最后的决定。

九月二十七日下午,新政协会议一致决定:不再使用简称“中华民国”这一简称。

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隆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自此,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则做为我国国号,一直沿用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成为了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政权带领着人民走向富强。时至今日,世界各地提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无不拍手称赞,这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疑是正确的,伟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董必武   中华民国   周恩来   筹备会   中国共产党   国号   国名   共和国   中华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意   民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