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伟人发出一封绝密电报,刘邓看后冷汗直流,发生了什么事?

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给刘邓大军发去一封3A级绝密电报,刘邓二人看过内容后,瞬间被吓得冷汗直流。销毁电报后,两人下定决心,赌上二野12万人的性命,全力支持中央决定。多年后,邓公感叹,毛主席的这封信,从根本上改变了新中国前进历程。

毛泽东

那么,这封密令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为何会令刘邓二人如此慌张?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件事。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二野全体12万将士,采用南北牵制,宽正面,多地段的方式,强渡黄河,打响了鲁西南战役。此战我军一举消灭敌人四个整编师,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部战线的战略部署,稳固了鲁西南根据地。

二野上下士气高涨,所有人都蓄势待发,准备进一步扩大战局。但就在此时,指挥部却收到了一封中央急电。电报上印着刺眼醒目的三个A。这是中央的3A级绝密电报,一般只有在下发关乎全党全军前途命运的重大决定时才会使用。

刘伯承意识到,中央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亟待解决的难题,他立刻拿过电报阅读起来,越看,他的脸色就越凝重。一旁的邓小平意识到情况不对,接过电报迅速扫视一遍,只见电报上写着“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这一命令出自毛主席之手,按照过往经验看,毛主席总是能在历史关键节点,做出正确的决断,他既然发了这样的电报,自然有他的道理。可二野当前所在位置,距离大别山有千里之隔,中间既有黄泛区,汝河,淮河等天险,又有蒋介石十几个旅的围追堵截,想要半个月就过去,谈何容易?

解放战争

更何况,山东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很好,一旦放弃根据地,再想夺回来可就不容易了。二野将士们刚刚经历一场大战,正是人疲马乏,急需补充的时候,如果贸然放弃后方,很有可能会陷入后勤短缺的致命境地。因此,刘邓二人决定,向中央回电,确认一遍命令是否需要执行。

刘邓二人的电报来到中央后,毛主席心急如焚,当场又回了一封3A级急电,催促二野尽快行军。电报中写道:现陕北情况十分困难,如陈谢大军及刘邓大军不能在两个月以内,调动胡宗南军一部,则陕北不能支持。

收到电报后,刘邓二人立刻来到地图前预估形势,随着一条条山川脉络线的显现,两人逐渐明白了毛主席的意图。当完整的计划出现在脑海中时,两人当场吓出了一身冷汗。这可真是一步险棋啊,一旦走好了,蒋介石将再无翻身之机,可要是走不好,不止二野要覆灭,就连陕北根据地,可能都要受到巨大影响。面对这个艰难抉择,刘邓二人下定决心,相信毛主席的判断,放弃鲁西南根据地,立刻出发!

就这样,二野上下十几万人,开始了一场与蒋介石赛跑,与时间赛跑的千里大行军。

刘邓大军

要去大别山,绕不开中原黄泛区。偏偏此时又是雨季,连绵不绝的大雨让黄河随时都有决堤的风险。黄河边上,无数大路都成了货真价实的水泥路,一脚下去能陷半尺深,前脚刚出来,后脚又进去了。这种路走起来既费时又费力,每一步都在考验战士们的意志力。

但这还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当属沼泽地。走水泥路时,至少没有生命危险,可在过沼泽地时,随时都有陷进泥潭,丢掉性命的可能。一路上,战士们手挽手,人拉人,根本不敢松开半分。



解放战争

靠着钢铁一般的顽强意志,二野上下硬生生趟过了有着“死亡区”之称的黄泛区。过了黄泛区,路稍微好走了一些。18日,我军顺利渡过沙河。20日,全军全速前进,准备渡汝河。

早在我军离开鲁西南时,蒋介石就发现了我们的动向。他骄傲的判断,我军是“北渡不成而南窜”,直到我军逼近汝河时,他才反应过来,我们是要往大别山方向进军。

大梦方醒的蒋介石惊出了一身冷汗,他慌忙调来一个整编师,全部驻守在汝河南岸,并亲自到前线督阵。

国民党整编师到达汝河后,将沿途的所有船只都凿毁或收编,并以猛烈的火力阻拦我们过江。同时,驻扎在山东的国民党军队也收到命令,急速向我军追来。

前有猛虎,后有饿狼,二野上下顿时陷入了绝境。关键时刻,刘伯承喊出“狭路相逢勇者胜!”邓小平喊出“不惜一切代价,冲过去!”



刘邓大军

先头部队将所有步枪都加上刺刀,所有手榴弹都拧开盖子,靠着一种义无反顾,玉石俱焚的态势,一路猛打猛冲,硬是在国军重重包围之下,为大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

强冲过汝河后,我军来到了最险的一道关,淮河。

此时正值八月雨季,淮河水量大增,水情变化无常。我军缺少渡河装备,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渡河。后头追兵已至,已经和殿后部队接上了火。形势再度紧张起来。

关键时刻,刘伯承亲自挑着马灯,拿着竹竿到河中测量水位。邓小平一路指挥,带领大家冒险度过淮河。

我军刚刚在岸边站定,国军部队就追到了淮河北岸。万幸的是,老天突然降下大雨,导致淮河水量暴涨,数万国军只能望江兴叹,眼睁睁看着我军离开此地。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艰难行军,我军于8月27日顺利到达大别山。消息传到陕北后,毛主席长舒一口气,欣喜地告诉身边人,我们熬了二十多年,一直处于战略防御状态。如今刘邓大军南下成功,我们的革命战斗,将正式进入战略进攻状态。

毛主席这话完美总结了刘邓大军此次行军的历史意义。然而,贼心不死的蒋介石,还没有看清楚整个形势,11月,他纠集了大批部队,设立华中剿总,妄图对刘邓大军进行全面围剿。

蒋介石(左一)

毛主席在电报中要求刘邓大军放弃鲁西南根据地,千里挺进大别山。收到命令后,二野上下十几万人舍生忘死,在国民党的天罗地网中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并成功到达大别山,建立根据地。

几十年后回头再看,我们就能明白,这步棋到底有多险,。

山东当时的局势,说一声绝境也不为过。虽然刘邓大军打赢了鲁西南战役,但相邻的华野却因为失去战斗力,不得不撤往鲁西南地区。而这,也是变相的在将敌人往鲁西南牵引。鲁西南的地形,是个三角形,其中两面都紧靠黄河,基本无法进行机动,只有一面临近陇海铁路,便与敌人运兵作战。简单来说,这里就是个背水死地,一旦敌人依靠陇海铁路的运力,在外围形成合围之势,那么鲁西南之内的刘邓大军和华野,就只有三条路可走。

第一条,是和敌人血战到底。但那时的我们,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在装备上,都不占优势,选这条路,无异于自寻死路。

第二条,就是打回豫北,在河南境内拉开战略位置。但这个选择与中央的外线战略背道而驰,况且当时沂蒙山根据地和胶东均已落入敌人之手,如果刘邓大军撤到豫北,敌人势必会一鼓作气,彻底占据山东。这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第三条,也是唯一还有生机的一条路,那就是向南前进,直捣蒋介石老巢。当时,南边战线还未形成合围之势,刘邓大军是有冲出包围圈,拉开战略纵深的机会的。况且,一旦大军南下,逼近国民党首都南京,蒋介石一定会急召中原军队来拱卫京师,到那时,中原包围圈不攻自破。

毛主席在查看了几处地形后,意外发现大别山就是一个天然据点。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向东可以直冲南京,向西可以压迫军事重镇武汉,向南可以扼守长江,居中不动,可以俯瞰整个中原地区。可以说,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根据地。

大别山

毛主席的判断果然没错,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迅速建立大别山根据地。蒋介石惊惧之下,不得不调动胡宗南部守卫南京,这一调动,中原形势迅速转变,陈赓谢富治所部得以挺进豫西,陈毅粟裕所部得以挺进豫皖苏,这两处军队,与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形成一个“品”字型大阵,进可攻退可守,一举扭转了战场局势。使我军从二十多年的战略防御形势,一举转变为战略进攻,基本奠定了全面胜利的基础。

可以说,在解放战争中,挺进大别山是最重要的战略转折点,这一战略加速了蒋家王朝的覆灭,也推进了新中国建立的步伐。我们不得不感叹,毛主席的战略眼光,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在这里,让我们向毛主席致敬,也向英勇的刘邓大军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电报   解放战争   大别山   淮河   陕北   中原   什么事   我军   根据地   绝密   伟人   蒋介石   冷汗   战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