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宋平:当了周总理9年秘书,官至正国级,现105岁高龄

有这样一位老人。

他上过北大和清华,当过周总理9年秘书,官至正国级,深受周恩来、邓小平和陈云的信赖。退休后,他致力于扶贫助学,圆了许多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大学梦。

这位老人,今年已经是105岁高龄了,他就是——宋平。


1917年,宋平出生于山东莒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

彼时在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农民的负担相比晚清来说不轻反重,因此宋平小时候的生活十分艰难,老是填不饱肚子。

或许是身体上的饥饿激发了精神上的饥饿,宋平十分渴望读书。

宋父宋母看着儿子苦苦哀求的眼神,想着,儿子打小就聪明,搞不好还真能读出个名堂来,读书虽然花钱,但他们咬咬牙勒紧裤腰带还是能挤出点钱供儿子上学的。

就这样,宋平如愿上了学堂。

宋平深知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也知道像他这样贫苦家庭出身的孩子只有读书这一条路可以走,所以他在学习上十分下功夫,甚至还跳过级。

功夫不负有心人,宋平17岁就考上了国家知名学府——北京大学。宋父宋母高兴得落泪,他们家出了个大学生,十几年的艰辛都不算什么了。

1949年清华老校友在沈阳合影。右起:陈舜瑶、宋平、何礼夫妇、薛公绰夫妇及子女

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正值少年的宋平难免有些年轻气盛,在校期间,与学校老师发生了很严重的冲突。学校领导要求宋平在全校师生面前作深刻检讨,还要记过一次,留校察看。

可是宋平有自己的原则,他认为错不在他,因此十分强硬地表示拒不接受学校的处理。对此,学校也只好做出开除宋平的决定。

这样的打击对于一个才十七八岁的少年来说,不可谓不沉重,甚至有可能是浇灭火种的那一泼无情的冷水。可宋平是浇不灭的火种,只要有一丝丝希望,他就会重新燃起火焰,发出耀眼的光芒。

于是,宋平破釜沉舟,专心复读,于次年以更好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这一次,宋平敛去锋芒,专心攻读学业,毕竟家里供他读书不易。

值得一提的是,他哥哥宋寿田幸运至极地中了一次大奖,足足有300大洋。这300大洋可以极大地改善他们家的生活条件,但宋寿田把这300大洋一分不剩地都给了宋平供他读书。因此,宋平不能辜负家里人对他的期望。

但他只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吗?

不,每一个有志青年心中都怀有极为强烈的爱国之心。

当枪声在卢沟桥响起,当日军野心勃勃地想要占领我国华北平原,当北平即将沦陷之时,无数和宋平一样的爱国青年学生走上街头高呼抗日口号。只是轰轰烈烈地“一·二九”学生运动没能抵挡住日军侵略的步伐,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

清华、北大和南开为了保存力量,一致决定南迁。就这样,宋平跟随学校南迁到西南联大继续读书。可是民族危亡,他脚下的这片土地已经被狼子野心的帝国列强所践踏,他不能只是像之前那样上街游行高呼爱国口号了,他要做一些更为实际更为有用的事。

于是,宋平将目光投向了延安。


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宋平就辗转去往延安,投身革命事业。

战争年代,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读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所以共产党十分缺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因此,宋平一到延安就被党组织安排到中央党校和马列学院进一步学习。在党校,宋平常常处理文件到深夜,从不喊苦喊累。

1938年底,宋平被组织调到重庆南方局进行宣传工作,以帮助周恩来开展工作。很快,宋平又被调到《新华日报》社,任编辑部资料室主任,主要负责新闻编辑的工作。

大家在看影视剧的时候都能看到小报童在大街小巷高喊“卖报卖报,……”的镜头吧,可见报纸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传播工具,所以宋平肩头的担子一点也不轻。

虽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关系有所缓和,一致对外,可实际上国民党仍旧不愿以平等之心对待共产党,所以国共两党之间仍旧会有一些矛盾与摩擦。

当时周恩来在重庆设立的八路军办事处就在曾家岩50号,这里被国民党军警特宪层层包围,给周恩来和宋平他们开展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不过一切艰难险阻在坚定的共产党人面前都不堪一击,才二十岁出头的宋平迎难而上,将报社经营得有声有色。

周恩来十分欣赏这个做事认真负责、干什么都报以极大热情的年轻小伙子。正所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年,工作能力出众的宋平成了周恩来的政治秘书。

此后算下来,他担任周恩来的政治秘书足足有9年之久。

新中国成立后,宋平听从组织安排,职务一变再变。但不论到哪个岗位上,他都是兢兢业业,不忘初心,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八年?一个人能在八年的时间里都做些什么呢?宋平用他人生中的一个八年半,深植甘肃,为甘肃人民任劳任怨。

将时间回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初。

1972年,宋平刚到甘肃上任省委第一书记时,甘肃正遭受着旱灾,已经快两年没有下过雨了。宋平抓紧时间视察旱情,并积极做了相应的紧急措施。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甘肃有惊无险地克服了旱灾。

这还不够,宋平要做的不仅是帮助甘肃人民度过这一次灾情,他还要帮助甘肃人民过上有粮心不慌的好日子。于是宋平亲自下基层,一家一户地进行调研,了解农民真实的生产情况。

通过长时间的调研,他清晰地意识到集体经济体制不适合当时农村的生产力发展,于是他结合实际情况,明确提出要在农村实行经营管理责任制。

但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这些政策没有得到落实,农民的生活依旧在原地踏步。

后来直至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产量一下子有了质的飞跃。甘肃人民从报纸上得知安徽的有些农村不光吃饱了肚子,还有余粮,一下子跃跃欲试,也想搞承包。

对此,宋平是大力支持。

他在会议上明确提出,农业生产责任制符合甘肃农村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他还表示不要害怕出风头,不要犹豫,因为一犹豫就会耽误一年的收成,老百姓就要多受一年罪。

现在来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政策是正确的,但在刚开始推行的时候却困难重重。对此,宋平硬是顶着压力,毫不犹豫地在甘肃农村推行责任田。

面对后续出现的农村专业户这一新事物,宋平又是亲自下基层调查实际情况。根据所调查到的情况,宋平以“女社员高学兰养鸡”为例,生动地说明“农民可以走专业户这一条路实现发家致富”。

这无疑是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也推动甘肃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


宋平在当周恩来政治秘书的那9年间,除了工作能力越来越出色以外,周恩来艰苦朴素的行事作风也被他一点不落地学了个十成十。

在甘肃任职期间,宋平常常深入农村做调研。

1973年,宋平到通渭县视察灾情。

当地公社一看领导要下来视察,伙食上不免要好一些,想着不能怠慢了领导,于是公社专门从县里买来肉和鸡蛋招待他。对此,宋平一看就拒绝吃饭,因为他在路上看到很多社员饿得只能挖野菜吃,他做不到在这里大鱼大肉。

还有一次,那是1978年8月,漳县突然遭遇冰雹天气,鸡蛋大的冰雹把庄稼砸得东倒西歪,地里一片狼藉,社员们辛苦大半年的成果所剩无几。

宋平看着在地头痛苦的社员,还有锅里飘着几根菜叶子的菜汤,心里很不是滋味。只是他没想到在受灾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公社竟然还杀了一头羊来招待他。

他当即就严肃批评了漳县领导,之后更是忍着饥饿接着去其他公社视察灾情。而对那些安排粗茶淡饭招待他的当地领导,宋平倒是和颜悦色,吃得也很高兴。

宋平在职期间,大家都知道他从来不收别人送的礼,不管是谁送礼,他都会连人带物地一起请出去;下乡视察也不允许当地额外招待。可是,凡事都有例外。宋平曾接受过一次老乡送的礼,曾在一次视察中吃过当地特产。

事情是这样的。会宁县有一个林业员郭富山,用20多年的时间把光秃秃的红嘴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山林,宋平深受震撼,亲自到红嘴山看望郭富山。甚至后来已经80多岁高龄的他还爬上会宁县的桃花山上祭拜郭富山。

1979年,已经是人大代表的郭富山在去兰州参加会议的时候,给宋平带去了几个苹果。这一次,宋平没有拒绝。他知道,这几个苹果代表的是郭富山大半辈子的心血;他的接受,是对郭富山极大的肯定与鼓励。作为回报,宋平送给郭富山两把崭新的铁锹。

另一次,便是宋平到民乐县视察水库时,吃了招待所送来的苹果梨。

当然宋平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只是因为苹果梨是当地引进的品种,当地计划要发展苹果梨种植业,想让他尝一下,看看有没有可能得到省里的支持。

对此,宋平自然是大力支持。

后来民乐县的苹果梨种植业得到了极快的发展,当地农民也靠此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同学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很重要……希望你们在活动中,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学会怎样做人,学会怎样学习和生活,立志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2007年4月27日,沂蒙老区孙祖镇中心小学的校园广播放着这样一封信。这是已经退休的宋平亲笔写给该校小记者的信,这给当时孙祖镇中心小学开展革命教育带去了极大的鼓舞。

退休后的宋平,十分重视贫困地区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因为他曾经也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知道他们上学有多艰难。

在宋平的倡议下,“圆梦班”成立,还得到了江苏中远助学帮老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第一个“圆梦班”就在甘肃会宁县。2016年,该班60名学生全部达到了甘肃省的一本分数线,其中有1名同学考上了北大,4名同学考上了清华。

宋平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

他还表示,他们这些退休的老干部,如果身体允许,不管是65岁还是75岁,甚至是80岁,都还可以给国家和人民做贡献,帮助那些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们上大学。


其实,宋老的扶贫助学很早之前就开始了。

早期是通过给希望工程捐钱帮助那些失学的孩子们重返校园,后来,就干脆通过像“圆梦班”这样的“整班扶贫”和基金会大力帮扶的方式,开展扶贫助学工作。

江苏中远助学帮老基金会的发起人徐中远,就是在宋老的建议下才成立了基金会。徐中远将他写书卖书所得的全部收入都投入基金会,同时还有许多爱心人士向基金会捐钱。

2017年,已经一百岁的宋老还十分关心扶贫助学的情况。徐中远在海南见到了宋老,并向宋老汇报了基金会助学帮老的工作情况,认真听取了宋老对于基金会工作提出的问题和建议。

该基金会从成立之初到现在,捐助的资金将近4000万,成立了25个“圆梦班”,有1500多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基金会的帮助下得以继续读书。


时至今日,宋老已经105岁高龄了。

在他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生命里,宋平几乎大半辈子都在为党和人民做贡献。

他勤奋好学,考得上北大,也能考清华;他任劳任怨,听从党的指挥在后方做好宣传工作;他一心为民,亲自下基层实地考察,做出最适合农民发展的决策;他廉洁奉公,从来不收礼,不搞特殊对待;他心系教育,人老心不老,通过“圆梦班”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圆了大学梦。

让我们祝宋老幸福安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会宁县   周恩来   延安   社员   清华   甘肃   高龄   基金会   秘书   老人   苹果   农民   农村   宋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