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朝服欢欢喜喜上朝,结局是“斩东市”

今天的故事从一代大儒苏东坡的千古文章《晁错论》开启。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晁错自幼熟读法家著作,养成了坚毅、刚正的性格,晁错做官之后,曾多次上书景帝,请求削藩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景帝听从其意见,下削藩诏令,不料却引发“七国之乱”。七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行叛乱,景帝在内外动荡的现实面前,不得不丢车保帅,斩晁错。

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汉景帝杀晁错前端酒敬他说:“您说过,若毒蛇啮指,壮士断腕,为天下者,不顾身家。”晁错知道这是断魂酒,但此时依然很有风度且激昂慷慨。这杯毒酒诠释了汉景帝与晁错之间的师生情谊,看得人都快哭了。

然而,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呢?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晁错是穿着朝服被腰斩的,有人说汉景帝珍惜与晁错的师生、君臣之情,所以让他体面地离开。细思极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晁错之所以穿着朝衣被处斩,那是因为整个斩杀事件太仓促了,晁错自己始料不及,想要置其于死地的人也是快刀斩乱麻,似乎容不得一丝拖泥带水。

为什么晁错会如此仓促被斩呢?这要从晁错极力主张“削藩”说起,只要一有机会,晁错就会向汉景帝劝谏削藩,汉景帝最终也赞成晁错的建议。但是,削藩就意味着严重影响,甚至是剥夺了那些藩王们的切身利益,地盘、钱粮和部队都被拿走,藩王们当然不乐意!

但是,他们太天真了,当晁错被杀以后,七国联军并没有撤军,反而得寸进尺。吴楚两国本来实力就非常强大,他们准备造反并不是一朝一夕,“清君侧”其实只是一个借口,削藩只是加速了他们造反的进程,如今发现不可一世的大汉王朝竟然如此衰弱。于是吴王等藩王并没有把朝廷放在眼里。

如此看来,晁错的确是冤死的,他主张削藩是为了巩固皇帝政权,担心藩王们坐大以后威胁帝位,这对大汉王朝是非常有利的。但是,汉景帝和晁错都操之过急了,这才导致大忠臣被妄杀的悲剧。

总之,晁错之所以会穿着朝服被腰斩,不外乎两点,一是斩杀晁错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二是因为想要晁错死的人已经顾不得太多,程序和形式已经不重要了,只想晁错立死!

晁错的死,用现代的观念看是“冤”死的,放在当时的环境看,他的死到底算不算“冤”呢?

一段见于《袁盎晁错列传》:“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施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一段则见于《太史公自序》:“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画。

作袁盎朝错列传第四十一。”二句评价一正一反,看似矛盾,其实综合起来大抵可以还原晁错的真实形象。

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作为一名智囊,晁错无疑是合格的,他的削藩主张无疑是把住了历史的脉络,是在“为国家树长画”。他对国家治理毫无疑问是有深刻而洞明的创见的,鲁迅先生在比较晁错和贾谊二人文章时就说,“可见贾生之言,乃颇疏阔,不能与晁错之深识为伦比矣。”

但作为一名政治家,他缺乏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手腕,在晁错执掌权柄之前,他长期担负的都是参谋和文案工作,缺乏参与中枢决策的经验,在七国之乱爆发后,他居然会提出让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建议,而在大敌当前,他不懂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而念念不忘打击自己的政敌——袁盎,致使与朝中的权贵们矛盾进一步计划,最终反噬己身,这暴露出他缺少政治斗争的历练。

其实,晁错本就是靠着新皇老师这一特殊的地位,而坐着直升机一跃而掌权柄的大臣,政治地位的急剧上升本就容易引人嫉妒,同时性格又“峭直刻深”,得罪了一大批老臣权贵,尽快依靠着皇帝的信任,搞倒了前任丞相申屠嘉,但无疑彻底得罪了许多朝廷权贵。

除此之外,在执行自己的政策时,急于求成,“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每一项新法令的出台,都会为他造成一批新的反对者,由于政令改革频出,在前一批反对的声音还没有完全被消化,新的一轮反对的声音又出现了,这无疑使得其在朝中的口碑极差,正因如此,才会发生晁错死后“诸陵长者长安中贤大夫争附两人(袁盎和窦婴),车随者日数百乘”这种局面,满朝公卿对晁错的死几乎都是拍手称快,这样的薄弱的政治基础,晁错不倒台才奇怪。

最后,心胸狭隘和格局太低则加速了晁错在政治上的败亡,七王之乱爆发,景帝本就需要依靠权贵的力量去平定叛乱,这个时候晁错不仅没有主动和权贵们示好,拉拢中立派,反而想趁机搞死袁盎,这无疑进一步激化了权贵们对晁错的仇视,这对于想要迅速平定叛乱的景帝而言,牺牲掉晁错几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综上所述,晁错在历史上的评价,完全可以用苏轼在《贾谊论》里对贾谊的评价,“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所以说,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仅要有高瞻远瞩的创见,更重要的还要有韬光养晦、虚与委蛇的手段,站在晁错的立场上,要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呢,苏轼同样在《贾谊论》里给出了答案,“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改革者,先要拉拢派系,整合力量,排除异己,不然改革只是一场空谈。

后续:

《汉武大帝》里汉武帝在雨天里也送了一次老师,同样精彩动人。

汉武帝在雨亭前送卫绾,心扉坦露:“朝中熙熙,多为利来。宫中攘攘,多为利往。宦海浮沉,世事难测,唯讲堂犹在,青松翠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朝服   王朝   创见   汉武帝   列传   权贵   叛乱   诸侯   大臣   穿着   结局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