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才能如何?萧克上将晚年评价:有军事指挥才能,并非十全将才

在开国的十大元帅中,林彪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人物。在解放战争中,作为除粟裕之外,唯一一名歼灭数十万国军的将领,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在这名具有传奇色彩的开国元帅逝世后,当他的老部下——萧克在评价林彪的一生时,竟说道:林彪打仗的水平一流,但并非十全十美。

(林彪)

那么,身为和林彪并肩作战半生的萧克,为何会给林彪这样的评价呢?在他看来,林彪“美中不足”的地方究竟是什么?

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萧克眼中的林彪。

(萧克)

历史上的萧克和林彪是同年生人。1924年,林彪考入黄埔军校,同龄的萧克则进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宪兵教练所。毕业后,两人一起参与北伐战争。1928年,萧克在林彪之后,登上井冈山,成为了林彪指挥下红四军第28团的一名营长。两人在革命事业上的共事,从那时开始。

抗日战争时期,萧克被编入到120师。而在1946——1948年的解放战争时期,萧克所在的晋察冀野战军长期隶属于华北军区。直至1949年3月,萧克被调往第四野战军华中军区,他才重新与林彪共事,并追随第四野战军主力部队,先后参与了渡江、衡宝、广东和广西等数场重大战役。

(萧克与彭德怀、朱德、邓小平等人合影)

纵观萧克的革命生涯,尽管他并未全程追随林彪,但在红军时期和解放战争后期的相当一段时间,都曾与林彪并肩作战,也熟悉林彪的作战风格,作为一名久经沙场、屡立功勋的战将,他完全有资格对林彪做出可供后世参考的评价。

那么,在萧克看来,林彪在作战水平上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又为何会说林彪并非“十全十美”呢?

(红军时期的林彪)

首先,林彪令萧克钦佩的一点就是“练兵有方”。

萧克和林彪都是军事科班出身,一个毕业于国民党的央军事政治学校,另一个则毕业于黄埔军校,都是正规军事教育体系下培育出的天之骄子。尽管二人在军衔就读的时间都不过2年,但正规而严格的军事教育,均对两人的作战和带兵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此,萧克和林彪之间有着强烈的共鸣。

据萧克回忆,在他到林彪的红四军第28团当营长期间,林彪平日里与其他红军将领不同的一点就是酷爱读兵书。无论是记载中国军事思想的《孙子兵法》,还是阐述外国作战理念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史》,都上过林彪的书桌。

(青年林彪与毛主席)

然而,林彪并没有将这些书仅仅归为一个人的“学习资料”,他还将其中的一些军事理念和资料节选,放到军中推广。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林彪的如此治军下,红四军第28团的战士们每逢大战,到作战指挥图前人人都可以说一两句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治军模式既保障了每一位士兵的素质,同时也增强了基层指挥员们大胆创新、随机应变的能力。

1929年龙岩战役结束后,林彪的手下士兵缴获了一本国军1928年颁布的《军事操典》,林彪在翻阅后不由得啧啧称奇,深感这个练兵的法子好,于是也在军中推广开来。后来,林彪的此举还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正是因为注重学习,注重对基层战士、指挥员素质的培养,才让日后的红四军第28团能够成为中央红军当之无愧的主力。

但是,早在红军时期,林彪就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自己的缺陷。正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1929年初,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阀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第三次“会剿”,红军与之进行了惨烈的交战。此时的林彪,对革命的未来前景产生了悲观情绪,在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提出了“红军还能打多久”的问题,毛主席在1930年初对这封信予以了回复,这就是后来毛主席的名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从这两件事综合起来可以看出,当时的林彪虽然可以称得上是年轻有为的将领,但在经历过挫折和失败之后,就会陷入到犹豫和悲观的情绪中,进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性格上的缺陷和对革命的信心,在林彪后来指挥的四平之战、锦州战役中同样有所表现。

(抗日时期的林彪)

或许同样是性格原因所致,林彪的指挥心理和作战风格通常被后人以“谨慎”二字概括,但在萧克看来,林彪虽然一向谨慎行事,但在确定了战场上获胜的可能性后,他就会不计代价地区执行,直至胜利。这让林彪打赢了数场可以决定革命军队命运走向的恶战。

譬如在1935年林彪指挥的飞夺泸定桥一役,就堪称是以一场恶仗扭转革命军队命运的典范。这一年5月,毛主席领导的中央红军在抵达大渡河后,川军妄图以大渡河为天险阻挡我军北上路线,而身后薛岳的国军则紧追不舍。倘若我军不能及时渡河,使敌军前后夹击我军,那么革命事业将面临倾覆的危险。

正值危难之际,林彪指挥红四团进行强行军,不分昼夜地奔袭至泸定桥一侧,并迅速部署下攻桥方案。经过两小时的激烈恶战,红四团夺下了这座横架天险的铁索桥,为身后的红军大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事后,毛主席高度评价这一场战役,称其为“决定红军命运,影响长征胜利与否的转折点”。

在解放战争期间的塔山阻击战中,林彪的指挥作战期间的果决同样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为集中优势兵力,尽早攻克锦州,林彪仅给塔山防线留下了4纵、11纵和两个热河独立师,以此来抵挡国民党11个师的优势兵力和舰炮的进攻。尽管林彪在程子华的电报中得知塔山前线的惨烈状况,但为了达成夺取锦州的战略目标,他依然保留了作为总预备的一纵,让前线的吴克华及塔山防线的战士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情况下,完成了这场当初看似不可能的防守任务。

(练枪的林彪)

尽管林彪在夺取泸定桥和塔山阻击战等重大战役的决策上堪称果决,然而林彪在战场上的“果决”都是建立在他认为此战有必胜把握的基础之上,而在事关战略全局的决策上,林彪的判断力远不如在战术上那样果决而坚定,致使在数次事关全国战局的决策中,实际上都是毛主席在帮林彪“出主意”。

譬如在1935年1月至3月的四渡赤水战役中,林彪就与主席的作战决策产生了分歧——这场战役的总体布局是由毛主席亲自部署,目的是指挥中央红军摆脱黔、川、滇军阀的围堵和身后蒋介石嫡系部队薛岳的追击。当时的林彪并不理解,毛主席如果想要早日北上,为何不走赤水河的“弓背”,偏偏要“大费周章”地四次渡河。

(四渡赤水)

然而,让林彪和国军方面将领都没有料到的是,毛主席恰恰是利用了黔、川、滇三路军阀的矛盾,在他们各自的地盘边界迂回穿插,使各路军阀“出工不出力”,而薛岳的嫡系军阀则一路疲于奔命。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红军不仅摆脱了身后百万大军的围堵,指明了北上的方向,更使国民党付出了3万伤亡的代价。在红军兵临贵阳时,坐镇督战的蒋介石甚至险些被我军活捉。1960年5月,晚年的毛主席会见二战名将蒙哥马利元帅时,都称“四渡赤水是我的得意之笔。”

而林彪在战略眼光上的缺陷,同样表现在锦州战役与主席的决策分歧上。1948年年中,静观东北战局的主席就敏锐地发现“谁夺取了锦州,谁就把握了辽沈战役的门户,就可以对关外的国民党军形成关门打狗”之势。然而,担心遭到两面夹击的林彪,一度坚持先夺取长春这座大城市,时刻担忧着长春城内的这股敌军,直至敌军增兵葫芦岛后,他才下定决心,接受主席的建议直捣锦州——这是后世军事学家在评价林彪的作战风格时,一直诟病较多的地方。

(锦州战役)

尽管从战略决策的角度来看,林彪把握时局的判断力略有不足,但在排兵布阵,进行人事部署的细节方面,晚年的萧克称赞他有“过人的天赋”,并用“小计算机”来称呼林彪进行军事部署时的头脑。

1949年9月的衡宝战役,是萧克和林彪阔别多年后的一次军事合作。在此战中,林彪直面有“国军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作为一名老谋深算的将领和独霸一方的军阀,白崇禧在和我军交手后,一直令其主力桂系第七军在南岭之间不断运动,迟迟不暴露主力位置,并一路袭扰我军,令我军感到这确实是一个难缠的对手。

(白崇禧)

面对着狡诈多疑的白崇禧,林彪令第49军孤军深入至南岭群山之众,想以第49军为诱饵,吸引白崇禧上钩。然而一向多疑的白崇禧面对着一个军的诱惑,竟然按兵不动。在李宗仁的多次发电督促下,白崇禧断定第49军孤军深入,疲惫不堪才率主力追击。

在白崇禧暴露了桂系军阀主力位置后,林彪果断作出部署,令第3、第4、第15三个兵团,兵分东、西两路,切断桂系军阀逃往贵州、云南的归路,一面派遣5个集团军,合围桂系军阀主力。在前后一个多月的部署和决战中,林彪指挥下的第四野战军歼灭了桂系军阀4.7万余人的部队,盘踞两广长达二十余年的桂军经此一役后灰飞烟灭。

(林彪等人开会)

而作为衡宝战役的参与者,萧克亲眼目睹了林彪从进行作战部署,到与桂军进行决战的过程,这更让他对林彪的指挥才能感到由衷的钦佩。

然而,在衡宝战役结束,我军上报伤亡的时候。林彪拿到了伤亡一多一少的两个战报,最终林彪选择向中央上报了战报少的那一份。尽管后来查明,第四野战军此次战役中上报的战损有误,但林彪依然没有对战报进行任何的修改,并拒绝认错,这也是他不可否认的缺陷之一。

纵观林彪的一生,他确实是共和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天才战将,然而他在军事指挥上的疏漏,也需要得到我们的认识和承认。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和评判历史人物,我们才能不失客观和真实的视野。正因每一个人既有他在历史上的优点,也有他不可置否的缺陷,在时隔百年时候那些伫立在时光里的人才会显得如此鲜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泸定桥   解放战争   锦州   野战军   军事   作战   军阀   我军   上将   红军   晚年   战役   评价   林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