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88岁的张幼仪安详辞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对徐志摩的嘲讽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我轻轻的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几句耳熟能详的诗句总能让我们立刻想起中国著名的文学才子徐志摩。

虽说他的才华让人肃然起敬,但他的婚姻生活却总是为人诟病。

原配妻子张幼仪每每看到这几句诗,总不自觉想起自己悲剧的婚姻生活而感到辛酸不已。

但是她从未自暴自弃,而是作为一名女强人活出自我,走出了这片阴影,迎向阳光,开启了更灿烂的生活。

88岁高龄的张幼仪在纽约安然地合上了双眼,应她的嘱托,儿女们在墓碑上赫然刻上了四个大字:“苏张幼仪”。

这四个字不光表达了她的心之所属,也彻底地讥讽了徐志摩给她前半生带来的背叛与无奈。

到底徐张二人的婚姻经历了怎么样的悲痛?张幼仪又为何坚持带着苏姓走入坟墓呢?

包办安排的婚姻

1900年,张幼仪在江苏宝山的一户富商家庭诞生。

从小机灵可爱的她极受父亲与兄长们的疼爱,成了张家一家人的心头宝。

当时的年代社会混乱,张家父母还是坚定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认为张幼仪虽未女儿家也应该多读书,接受良好的教育,给未来铺好路。

于是刚到金钗之年的她便被送去了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一直在班中名列前茅。

但还没等到张幼仪从学校毕业,便被父亲接回了家中,被告知已经说好了一门婚事,是担任浙江都督秘书的四哥张嘉璈在巡视学校的时候发现了一名才华出众,气质突出的学生徐志摩,觉得与自己的妹妹十分般配,便与其父亲定了亲。

徐家当时在江苏也是著名的富商,徐张两家联姻也可说是门当户对,强强联合,在那个年代可以说再正常不过。

张幼仪对这段婚姻的接受度挺高,通过照片看到徐志摩后印象也不错,相信四哥的眼光不会差。

然而徐志摩对于这段包办婚姻却极其抗拒。

作为留过洋的学生,徐志摩本身便带有一种优越感,相信婚恋自由这样当时看来超前的思想,同时对照片上张幼仪的印象也不好,更加厌恶这次的婚姻。

虽然他极其排斥父母的安排,但却无力挣脱和反抗,为了家族的地位和财富,只能不得已接受,让自己的婚姻成为家族的牺牲品。

婚礼办得高调盛大,两方家人也因为两个孩子的联姻而亲上加亲。

张幼仪作为家中宠女,饱读诗书之余性格坚韧,气质高傲。

但这些闪光点在徐志摩看来都是封建束缚下的土气。

他心中总是怀着自己的幸福被牺牲的气焰,于是生活中不经意间就对张幼仪发脾气,来抒发心中的郁结。

张幼仪在这样冷暴力的婚姻中也万分痛苦,只盼着自己的贤惠大方和委曲求全能感化丈夫,或许有了孩子,丈夫便会回归家庭,重新振作让生活好起来。

终于,在1918年,夫妇俩的长子徐积锴降临人世,徐张两家的老人忙前忙后地关心照料张幼仪,感到无比高兴。

可惜她所期盼的改变依然没有出现,徐志摩还是那样一张冷面,家中降到冰点的氛围让她痛心不已,也觉得让儿子跟着一起受苦感到无比惭愧,于是便将自己满满的爱都给了儿子,至少人还在,家不会散。

支离破碎的婚姻

徐志摩虽说人还在家中,但其实心却早已飞去了他处。

1920年,徐志摩选择去留洋进修,想避开家中的妻儿。

徐志摩便结识了自己宿命中的女人林徽因。

两人打得火热,恋情闹得沸沸扬扬。

但林徽因知晓他已婚的现状,面对他的热情追求坚持一再拒绝。

这样反而让徐志摩更加的执着和烦恼。

张幼仪一味委曲求全,宠爱她的哥哥又怎么能袖手旁观,兄长张君励便费心安排,将张幼仪母子送去了徐志摩身边陪伴。

可此时的徐志摩脑子里都是林徽因,对张幼仪只剩下无尽的嫌弃。

到英国生活不久,张幼仪便怀上了第二胎。

徐志摩听说了此事震惊不已,本来就想甩掉妻儿的他又怎能再多添一个累赘阻拦他追求幸福的目标呢?

于是他向张幼仪提出了堕胎并随后离婚。

张幼仪心里明白,丈夫的心早就随着林徽因飞走了,但是放弃自己的亲生骨肉,她作为母亲根本做不到,她在答应离婚的前提下坚持要求留下孩子。

徐志摩也拧不过张幼仪,不过一想到可以一身轻松地去追求自己的所爱,便也同意。

英国无法再待下去,张幼仪便辗转投奔了在巴黎读书的哥哥,随后在1922年又辗转去了德国柏林,并产下次子。

小儿子还未满月,徐志摩便急忙和张幼仪签署了离婚协议,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的夫妻。

张幼仪失去了丈夫,但是也更懂得了肩上的责任,要让儿子们继续过得幸福,自己也要坚强。

不料,小儿子却突然得了腹膜炎,年仅三岁便过世了。

张幼仪先失婚后失子,心痛到难以抑制,便于次年被弟弟张禹九接回了祖国。

前半生的辛酸并未打垮一位女子,她的幸福与人生高峰还在未来静候着她。

事业蓬勃的自己

回到上海的张幼仪渐渐从伤痛中走了出来,毕竟还有大儿子需要依靠她生活。

她利用自己幼时精通的德语,担任了东吴大学的德语老师,想将知识传递下去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照顾儿子。

当时四哥张嘉璈已经担任中国银行的副总裁,在上海可以主持各国银行的事务,事业风生水起,见到妹妹虽然当着大学老师表面风光,但依旧和外甥两人过得辛苦节俭,妹妹的天赋与能力他又是最清楚不过,于是推荐张幼仪去出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既可以提升收入,也可以为她的事业开辟版图。

张幼仪也确实没让兄长失望,拥有过人能力的她将银行打理得井井有条。

当她和儿子手头宽裕些,有了资本积累后,便和张禹九创办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真正成为了一个事业型的女强人,完成了自己的蜕变。

在一切顺风顺水之时,抗战爆发了。

张幼仪并未慌张,而是利用自己敏锐的商机嗅觉,提前囤积了一批军用燃料,发了一笔横财,再也不用为儿子的生活而操心。

天有不测风云,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却随风传来,徐志摩在乘飞机途中意外逝世。

张幼仪作为备受伤害的前妻,大家都怕这样的消息会给她带来不小的打击。

但是她却并未一蹶不振,反而展现出大家闺秀的风范,亲自料理了徐志摩的身后事,甚至整理了他的诗词集。

虽然她心中明白,这诗句中的女主角从来不是自己,但是出于一日夫妻百日恩,也要体面风光地送他最后一程,以德报怨。

命定相遇的真爱

处理了徐志摩的身后事之后,张幼仪想换个环境生活,独自奔赴了香港。

本想着过些平淡新生活,命运安排的真命天子苏纪之出现了。

苏纪之的温情和徐志摩的冷漠截然不同,让张幼仪干涸的心再次感受到了爱的滋养。

两人惺惺相惜,相濡以沫,很快便结为了夫妻。

在苏纪之的百般呵护和宠爱之下,之前徐志摩带给她的伤痛阴霾被一扫而空,真正体会到了幸福婚姻的甜蜜。

当张幼仪67岁时,两人再度前往英国旅行,张幼仪不自觉地回到了和徐志摩当年生活的地方,但是这次回忆过去的她不是潸然泪下,也不是愤懑不已,而是早已释怀。

也许是在徐志摩的葬礼上,也许是在苏纪之的温情中,以往的悲伤与委屈早就随风逝去。

1972年,苏纪之因病离世,张幼仪再度回到孤身一人。

远在美国的大儿子徐积锴听说消息后怕母亲受打击过大,便立刻将她接到美国一起生活。

张幼仪在儿子的关心照顾度过了十六年,每天都禁不住对苏纪之追忆相思。

1988年,张幼仪因病过世,享年88岁。

徐积锴妥善地办好了丧事,并且按照她的遗嘱,在墓碑上刻上了“苏张幼仪”四个字。

看似平平无奇的四个字其实暗藏了张幼仪不少的心思。

一来,苏姓放在名前,是张幼仪作为民国封建女子的保守情节,以夫为天,且永不忘他的姓名是作为妻子对丈夫爱得深沉和执着。

二来,留下了自己的全名张幼仪,也表示了自己后来成为独立女性,不受徐志摩的任何影响。

正如他诗中所写,他真的已经“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份讥讽也引申了后人对他们婚姻的无限思考。

张幼仪虽是名门出身,但受困于时代而被迫接受了一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遭受了不幸的感情生活,被磋磨得遍体鳞伤。

她却没有像旧时代女子般认命和极尽卑微,而是抬首昂胸,用自己过人的实力,谱写了一曲敢爱敢恨的独立女子的赞歌。

这份自重自爱活出自我的精神,放置今日也是女子们应当保有的品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德语   委曲求全   英国   兄长   墓碑   安详   家中   丈夫   儿子   婚姻   女子   幸福   徐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