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后封了四位藩王,为何只有“三藩之乱”?谁没参与?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的百余年时间里,清朝的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大幅增加,庞大的王朝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时期。

史称这一太平盛世为“康乾盛世”。

它的出现,可以认为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高潮。

而这一盛世的出现,历经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但总体是以平定以吴三桂为首的反清大规模武装叛乱为契机,才得以使清朝从大乱走向大治,并发展至鼎盛。

这一武装叛乱,又被称为三藩之乱,是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实清军当年入关后总计封了四位藩王,那么,那一位藩王去了哪里?

他为什么没参加叛乱呢?

明朝降将孔有德

孔有德,字瑞图,祖籍山东,是铁岭矿工出身,自幼家贫,不通文墨。

早年努尔哈赤进兵辽东时,孔有德随着难民队伍逃难,并在途中结识了耿仲明,二人一同逃到朝鲜皮岛。

二人在此地得到了毛文龙赏识,并成为其部下,孔有德更因骁勇善战,升至参将。

毛文龙被杀后,孔耿两人辗转投于孙元化旗下。

1631年,皇太极率后金军攻入大凌河城,孔有德受命支援。

其路苦寒,孔有德与手下士兵早生龃龉,乃至于其下有人公然哗变。

而孔有德支援辽东的战事亦是不利,于是他在李九成的劝说下发动了吴桥兵变,并直接回到了登州造反,且最终成功的在耿仲明的内应下破了登州城。

之后孔有德本欲一鼓作气拿下莱州,作为投金的筹码。

怎奈何莱州人民守城之心颇为坚定,他与明军相持数月,最终因不敌明朝援军合围之势而落败告逃。

走投无路之际孔有德只得放下身段,致信皇太极,表示愿意效仿古人弃暗投明,共谋大事。

早在接到信件之前,皇太极就听闻过孔军旗下不乏有才之士,并掌握着后金亟需的战船火炮制造技术,此等势力来降,可谓是求之不得。

作为一代雄主,他自然也明白这样一支生力军对于后金之后的攻城略地意义重大。

于是皇太极选择欣然接受,并亲自迎接,还以隆重的女真人“抱见礼”接见了孔耿二人。

在得到金兵作为后援的孔有德自然再次携兵出战莱州,并最终将其收于囊下。

此后孔有德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孔有德同时被封为恭顺王。

像他一般立下汗马功劳的耿仲明与尚可喜也同样获得了加封,但其中以孔有德资历最老,排位最高。

史称其为大清第一汉人藩王,孔有德一时间风头无两。

清朝入关后,孔有德又随着多尔衮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镇压了江南各地的抗清起义。

顺治六年,孔有德被改封为定南王,借以配合朝廷南下征伐的需要。

仅仅一年时间,孔有德便率兵攻下了桂林,将广西全省悉平,并将靖江王府改为定南王府,以示其所向睥睨。

然而在完成任务,平定两广后,孔有德却没能等到调令回朝,反而被命令留守原地。

北方人出身的孔有德对南方颇感不适,他也感怀于年岁已高,思乡情切,于是在顺治九年上书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

可惜天不如愿,奏折递交不足三月,号称南明第一将的李定国便率领大军一举攻入广西,兵锋直指桂林。

也许是大将迟暮,即使当时孔有德尽力抵抗,却仍然难以招架李定国的猛攻。

不足月余,桂林城破。

孔有德也在大势已去的无可奈何情况下纵火自尽,除却其女孔四贞幸免于难外,全家无一人得以逃脱。

得知孔有德死讯的顺治皇帝赐其谥号为武壮,也算是对其戎马一生的肯定与嘉奖。

而对于封建王朝而言,爵位只能由男性血脉继承,就像之后的靖南王耿精忠便是耿仲明之孙,继承了耿家爵位。

但桂林城破后孔有德世上仅剩的儿子也在战场上被明军抓获,并于顺治十五年被下令处斩。

此后,孔家再无可以继承藩位的血脉存世了,也正因如此,使得定南王这一封号直接被废,四大藩王从此变为三藩。

这也是为何后期藩王叛乱,却只有三藩的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孔有德降于后金(清),对明末两股政权的对峙起到了转折作用。

汉人降金,不仅使得后金(清)的实力得到增强,更在心理上给了后金(清)极大鼓舞,并坚定了他们逐鹿中原,一统天下的决心。

而后,由于满八旗的军力参差不齐,在剿灭其后的南明诸政权时,清朝更加仰赖汉人军领。

而汉人军将们也是在收复天下的过程中一马当先,充当了急先锋的作用。

他们贡献极大,这也是清初为何出现四大异姓王的本质原因。

三藩之乱

功高盖主,权势滔天自然会引得君主忌惮,这在每个朝代都不例外。

清朝入关之初,受新生政权力量势弱、八旗人数不足的影响,清朝统治者决定将南方各省的统治权力下放给战时的有功之臣。

当时吴三桂被封平西王,孔有德为定南王,耿精忠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并受赐金册金印。

随着定南王藩号消失,顺治十六年,皇帝下圣诏命平西王驻镇云南,平南王驻镇广东,靖南王驻镇四川。

上诉的三方势力,也就是后世所称的三藩。

虽然当时清朝也同样设置了云贵总督,巡抚等职务,引入外来官员负责执掌云南行政与军务,但由于地处偏远且吴三桂拥兵自重,因此实际上的大权仍是由吴三桂一人掌握。

吴三桂甚至可以在自己的领地控制税赋,私设军队,并能随意调任官员,以至于云贵地区的人民竟不知何为朝廷。

摆在年轻康熙面前的,便是这样的局面:三藩拥兵自重,并耗费全国大半赋税,与朝廷矛盾重重。

实际上,自顺治末开始,朝廷已经对三藩有所提防。

当时顺治离世,吴三桂北上祭奠,朝廷唯恐其生变,只准吴三桂与部下在城外祭奠,不准逗留。

康熙初政之时,朝廷更是不断收紧对三藩的政策,通过收归“将军印”,重新委派官吏就任,召三藩王的儿子们入京等方法,欲图控制三藩过于膨胀的势力。

康熙六年,吴三桂以眼疾为由请求解除云贵事务,借以试探朝廷动向。

当时的康熙下令要其全权交出云贵权利,并不可涉足滇黔事务,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康熙十二年,尚可喜上书请求告老还乡,留其子继续镇守广东。

此时的清朝已经隐隐动了撤藩的决心。

同年七月,吴三桂也借机上书,明面上乞求赏赐更大的新地安置族亲,实际上是给清朝施加压力,让其罢了撤藩之心。

朝廷两派关于撤藩与否争论不休,最终由康熙拍板决定,“撤亦反,不撤亦反。”遂下旨移藩,由满洲兵力接管云南。

吴三桂接旨后大失所望,杀使者,屠官员,暗中部署兵马,联系旧部,并与耿精忠互通有无决意叛乱。

贵州、四川、湖广等地皆响应起兵。

同年十二月,侥幸逃出的清朝使者终于回到京师上报消息——吴三桂反叛。

而吴三桂振臂一呼,顿时天下大乱。

耿精忠叛于福建,孔四贞的丈夫孙延龄叛于广西,巡抚罗森叛于四川……更有甚者,在京城公然策划谋反,虽然最终因计谋泄露而不曾得逞,但足以见得当时的人心惶惶,时局动荡。

事实上,吴三桂能如此轻易地动摇江山,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清朝内部民族矛盾仍然普遍存在。

因此当吴三桂举起“兴明讨虏”旗号时,自然理所应当地得到大明遗部、汉军和部分少数民族人士的大力支持,使战火在大清各地处处燃起。

面对如此汹涌的反清浪潮,康熙这边立刻下诏,向天下表明立场:

一,吴三桂虽有功于清朝,但清朝待他不薄,连年俸禄与荣华数不胜数。但吴三桂仍背信弃义,此人义薄情寡。

二,清朝已决意削除吴三桂藩位,并将举国之力讨伐。

三,此举只针对吴三桂与其手下的兵团,若是有人误入叛军,只要及时悔悟,朝廷便可既往不咎。若有功于擒斩吴三桂团伙,必论功行赏。

其诏书的本意在于安抚民心并统一矛盾斗争点。

而看似声势浩大的吴三桂阵营实际上存在一个致命弱点,即他的阵营中人实际上各怀私心,难以形成真正的有效合力。这也为他的落败埋下了伏笔。

康熙军事部署得当,又巧妙地利用了叛军内部的嫌隙,使用招抚手段,不断分化吴三桂旗下将领。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称帝,国号大周,但命运却没有再给予他垂怜,同年秋,吴三桂病死,反叛大军一时间人心溃散。

康熙乘胜追击,立刻指挥三路大军展开反攻,并于康熙二十年会师昆明,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自知气数已尽自绝于都城,余部认降。

这场为期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画上了句号。

而此次战乱,更是让康熙意识到汉人将领在平叛中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满汉两族间的隔阂,也进一步促进了清朝对汉文化的认可与继承。

康熙通过平定三藩与后来的一系列善后措施,成功地加强了对全国的辐射力量,更大大促进了汉人对清朝的认同感。

同时也在军事上整合了八旗与绿林的力量,这也为后来海清河晏的盛世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结语

随着时局的变化,昔日的有功之臣已经成为尾大不掉,威胁清初内部统治的隐患所在。

过大的自治权,在天下未定时还可以为朝廷所忍,但随着政权逐步趋于稳定,统治者自然会想办法削弱地方的力量,这是历朝历代都无可厚非的规律所在。

毕竟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只需要一个至高无上的君主,这也是清朝平定三藩的根本原因。

而吴三桂的失败,究其根本,便是因为其逆历史潮流的决断,饱经战火沧桑的人民需要和平安定,而非分裂与战乱。

所以即使孔有德在世,一同参与叛乱,也很难改变注定的结局。

而清朝这样的削藩举动也在客观上巩固了中央集权,并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并顺应了历史前进的潮流,在整体上契合了广大人民安居发展的需求,也因此成为开创盛世的奠基礼。

参考文献:

[1] 李治亭,削除三藩与康乾盛世[J]文史知识,1990(08):14-20.

[2] 赵亮, 论东江军镇将领降 ( 后) 金及其影响[J]理论界,2006(1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莱州   南王   太极   顺治   汉人   叛乱   朝廷   清朝   盛世   康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