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将军老当益壮,七旬挂帅出征,八旬迎娶小24岁新妻

提起杨得志,人们都不禁会称赞他是一位“老当益壮”的将军,这是因为他的一生曾做过这样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年近七旬的他挂帅出征,担任西线人民解放军的总指挥。

另一件事,则是在1990年他八十岁的时候,迎娶了人生的第二位妻子:石莉。

(杨得志)

这两件事,都让杨得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那么,时隔杨得志去世多年,我们如何评价这位“老当益壮”的开国上将?他的一生又曾为中国做出过怎样的贡献?

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老当益壮——杨得志。

1911年,杨得志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的一户贫农家庭。杨得志家中共有十四个兄妹,然而家族的人丁兴旺并没有改变他们家庭贫穷的命运。为了糊口,杨得志早早辍学,先后同父亲打铁,给地主家放牛,跟着哥哥到江西安源煤矿当挑夫来谋求生路。

1928年,工农革命的火种燃烧到了杨得志工作的地方。为了不让自己再忍受欺凌,更为了千百万同样受苦受难的同胞免于压迫,杨得志与25名工友一起加入了工农红军第一师——这支部队正是朱德、陈毅在南昌起义爆发时带起来的一支队伍。

(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

随后,杨得志同工友们同红军第一师大部队登上了井冈山,并在1928年的10月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两年后,杨得志因在部队中表现积极,被先后任命为红四军第11师通信警卫排排长、特务连连长和炮兵连连长,参加了文家市、吉安和数次反围剿作战。到1932年时,杨得志已经成为了红一军团第7师的第20团团长,是红军将领中一颗冉冉升起的军事新星。

面对着工农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壮大,蒋介石惶恐不已,于1934年集结百万大军,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作战。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期间,杨得志指挥红一团,在国民党3个师的围攻下,坚守阵地三天三夜,受到总部的表彰。

(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遗憾的是,由于敌我势力悬殊,加上指挥的失误,红军被迫开始进行战略转移,是为长征。在长征期间,杨得志的红一团一直充当着开路先锋和后路殿后的精兵。1935年5月,红军强渡大渡河期间,正是杨得志麾下的17名壮士,冒雨急行军,强渡大渡河,才为后续红军主力部队平安横跨天险开辟了道路。

在红军转进陕北之后,蒋介石的国军部队紧随其后,杨得志又先后参与了直罗镇战役和山城堡战役,击溃了前来追击的国军。1937年,杨得志被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军政大学)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爆发让杨得志不得不暂时终止他的学业,回到老部队中奔赴前线,继续为国效力。此时的杨得志被任命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的团长,参与了后来有着“中国抗战首次大捷”之称的平型关战役。

平型关战役结束后,朱德任命杨得志担任344旅的旅长,接替当时病重的徐海东。就任旅长期间,杨得志扫平了平汉线以东、漳河以南近百里的敌伪部队,实现了与韩先楚部队689团的汇合,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

(徐海东)

1939年2月,杨得志率领部队与晋冀鲁豫边区的游击队组成八路军晋冀鲁豫支队,进攻敌伪军石友三部队,并且大获全胜,晋冀鲁豫军区因此成立,杨得志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的司令员。1941年,日军开始对黄泛区的抗日革命根据地进行扫荡,在杨得志的指挥下,日军的多次进攻均被我军成功粉碎。

1943年11月,杨得志率领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经过一个夜的急行军,向向八公桥一带挺进。在夜色的掩护下,杨得志命令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向八公桥的伪军第二方面军发起突袭,最终成功歼灭了这支部队,并且攻克碉堡、据点高达17处,缴获迫击炮2门,重机枪4挺,步枪1900余支,子弹4万余发,粉碎了日伪逐步蚕食抗日革命根据地的阴谋。

杨得志在前线战场取得了一系列成功,引来了军委的关注。当时国民党顽固派与日寇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围剿日益紧迫,因此杨得志于1944年被调回延安,令其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旅长,负责来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安全。1945年,杨得志作为晋冀鲁豫军区的代表,参加了中共七大,见证了党历史性的时刻。

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黄克诚向我党提出了“经略东北”的建议,军委一方面令罗荣桓率领山东地区的八路军部队和部分新四军部队北上东三省,另一方面则灵杨得志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向东挺进,准备进入东三省境内。但是,由于战争局势的瞬息万变,杨得志在抵达晋察冀边区的时候部队就被留了下来。

(杨得志与战友合影)

1946年,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留在晋察冀边区的杨得志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参加了保卫承德的战役,因为敌我力量悬殊,为保存有生力量杨得志只能率领第一纵队先行撤离。此战结束后,在聂荣臻的调度下,杨得志继续留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并在1947年担任新组建晋察冀野战军的司令员

1947年10月,杨得志率领晋察冀野战军参加清风店战役和石家庄战役,攻克石家庄创下了解放军歼灭战和攻克大城市作战的典例。1948年1月,杨得志又参加涞水战役,歼灭了傅作义麾下的精锐部队第32师,第35军军长因深陷我军包围兵败被杀。

(清风店战役)

1948年5月,杨得志被任命为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挺进热河以西,河北以东地区,切断了东北地区同华北国军之间的联系,为辽沈战役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后,杨得志率领晋察冀野战军进攻平汉铁路北段,吸引了华北地区国军的注意,为辽沈、平津两场战略决战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48年12月,杨得志率领部队参加平津战役,攻克新保安,并歼灭国军第35军。

平津战役结束后,杨得志率领部队参加太原战役,攻克了号称“百年坚城”的太原。1949年,杨得志挥师转战西北,与彭德怀的第一野战军会师,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战役,解放了兰州、宁夏等西北多个地区。

(西北野战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担任宁夏银川市军管委员会主任,第19兵团四列宁与兼陕西省军区司令员,拱卫新中国的西北大门。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杨得志于1951年奉命被调往朝鲜战场,后来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副司令员。在此期间,杨得志参与并指挥了上甘岭战役,打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威。

1953年7月,抗美援朝胜利结束,杨得志挂帅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负责战后朝鲜的撤军和建设工作。杨得志归国后,被任命为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并于1955年毕业。1955年9月解放军首次授衔期间,杨得志荣获上将军衔。20世纪60——70年代,杨得志先后在山东、武汉、昆明各地参与工作,并在1979年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被委以西线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员的重任。在半个月的对越作战期间,杨得志的西线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击溃了越南人民军的主力部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胜利。1980年1月,杨得志因功勋卓著被任命为军委常委和国防部副部长。同年3月,被任命为解放军总参谋长。

杨得志在挂帅出征越南的时候,已经是69岁的高龄,因此有很多人以“老当益壮”来尊称这位一生为国,征战沙场的老将军。到1982年的时候,杨得志已经72岁,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但是因为杨得志投身革命多年,治国治军的经验十分丰富,人民还离不开杨得志,因此他在这年被任命为政治局委员,1983年又被任命为军委委员。

1987年,77岁高龄的杨得志已不适宜继续参加工作,但仍然被任命为顾问委员会常委,继续为国家建言献策,杨得志可谓为中国付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

然而,晚年的杨得志却经历了一件不幸的事:1989年,陪伴杨得志大半生的结发妻子申戈军因病逝世,享年71岁。这让杨得志不仅失去了一个在身边陪伴、照顾自己的人,也失去了一名多年的革命挚友。

考虑到晚年的杨得志确实需要有人照顾和陪伴,于是在战友和亲属的撮合下,杨得志于1990年与解放军战士石莉结为夫妻。石莉于1935年6月出生于中国的“将军镇”湖北红安,早年期间同样经历过一段军伍生涯。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她担任志愿军文工团的舞蹈演员,并曾担任志愿军的副排长,也是一位“巾帼英雄”。

1990年杨得志新婚之际,他的战友和亲属们都为他送来了祝福。尽管杨得志与他的第二任妻子之间年纪上小了24岁,但是两人在组成婚姻家庭之后,关系一直非常和睦,石莉也尽己所能,照顾了杨得志,陪他走完了英雄的后半生。

晚年的杨得志在家中著书立说,为后世研究中国近代军事和历史发展提供了一笔丰富的史料,在他的《横戈马上》与《为了和平》两部书中,凝结了他前半生的心血,也是他与革命战友一起为祖国奋斗半生的缩影。

杨得志与另外两名革命前辈:杨成武、杨勇并称为新中国的“三杨”,他们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三人之间的友谊时至今日也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杨合影)

1994年10月25日,在抗美援朝胜利纪念日的这一天,杨得志因病逝世,享年83岁。他是一位戎马一生、功勋卓著的战将,更是一位信仰坚定,品格优秀的共产党员,人民不会忘记他终其一生,为国奉献的种种功绩,也不会忘记这名老当益壮开国上将的人生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老当益壮   平津   晋冀鲁豫   晋察冀   野战军   司令员   作战   军区   战役   将军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