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一农村老妇来部队找儿子,说出儿子的名字被急送见司令员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12月,正值中午,在晋冀鲁豫第三纵队的根据地外,有一位衣衫褴褛的农村老妇人在快速靠近。

只见这位老妇人面色激动地冲到第三纵队的门口,门口的两位战士急忙拦下了这位老人,然而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询问,便听到了这位老妇人激动的说到:

“我来找我儿子的,我儿子在里面……”

听到这位老妇人的话,两位站岗的战士便明白这位可能是战士的家属,于是他们便向老妇人询问她的儿子叫什么名字。

老妇人急切地回答道:

“陈锡联。”

两位战士顿时愣住了,震惊不已,直愣愣地盯着面前这位衣着破烂的老妇人。

陈锡联此时正是晋冀鲁豫第三纵队的司令员,他的母亲怎么可能会这般寒酸!

两位战士将信将疑地搀扶着老妇人,带领着她向指挥部走去,这时一群人便急忙迎了上来,老妇望着面前一群陌生的面孔,竟然认不出哪个是自己的儿子了,顿时有些手足无措。


陈锡联

此时屋子里的陈锡联听到了声音,快速地冲过人群,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位老妇,激动地上前道:

“娘,娘,儿子在这呢!”

陈母看着面前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激动地伸手抚摸着陈锡联的面庞:

“十八年了,娘终于找到你了……”

此时陈锡联司令再也忍不住了,跪地痛哭道:

“儿子不孝啊!”

原来这位老妇真的是陈锡联司的母亲,

那么陈锡联为何与母亲多年未见?这次相见后母子又是否能够长久相伴呢?


母子相依为命

陈锡联同志本是湖北黄安县,一户贫苦农家的孩子,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最下层的农民无疑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陈锡联同志的家庭便是其中之一。

陈锡联


在陈锡联的家中,他的父母每天拼命的劳作,只为能够抚养陈锡联和他的姐姐,让他们过上幸福安稳的日子,然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们这最基本的念想成为了奢望。

因此在他们一家人拼命劳作的同时,他们一家人仍然常常食不果腹,不过勉强能够艰难度日。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正在悄无声息地降临到他们家,让他们生活雪上加霜。

1918年,这时陈锡联才3岁,可是身为一家之主的陈锡联父亲却突然病倒在了病床上,生命岌岌可危,这无疑让他们一家陷入到了一个万劫不复的境地。

不久后,陈锡联的父亲不幸去世,家中的重担就这样全都落到了陈锡联母亲的身上,而此时陈锡联的母亲还怀有身孕,这时好好的活下去对他们而言好像都成为了一种奢望。

这种情况对于这位农村妇人而言,无疑是毁灭性打击,于是在这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锡联的母亲下了一个痛苦一生的决定,那就是卖女儿。

在一番挣扎后,陈锡联的母亲把自己的大女儿卖给了别人,希望她能够得到幸福的生活,而她也把对儿女所有的情感寄托在了陈锡联身上。


之后,陈锡联便与母亲相依为命,以乞讨为生,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时常被人驱赶,甚至被恶犬追咬,而陈锡联的母亲则常常用她那瘦弱的身子为陈锡联遮风挡雨,以至于自己伤痕累累,再加上经常风餐露宿,食不果腹,所以他们多次在死亡的边缘来回挣扎。

直到陈锡联7岁的时候,他们的生活才稍微得到改善,此时的陈锡联小小年纪,便常年帮地主家放牛,打长工,挑起了家里的重担,但是却时常遭到地主的毒打,受人压迫。

而陈锡联的母亲却不忍心自己的儿子挨打,还想要用生命呵护他,所以常常向地主下跪求饶,然而地主却毫无慈悲之心,只会变本加厉。

此时陈锡联看到母亲受到侮辱,更是心痛如割,不知如何是好。

母子分离

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在湖北省黄安和麻城三万多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党的领导下发动起义,攻下黄安县城。


因此黄安县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无数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农民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而陈锡联也在农民义勇军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于是他向母亲提议:自己要去参军,然而母亲则极力地反对,她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离开自己,但是陈锡联却不死心,常常偷偷跑出去参加革命行动。

不久,陈锡联便成为了当地的儿童团的团长,常常跟随着红军打土豪、斗劣绅等活动中,这也引起了红军战士们的注意,但是因为陈锡联年龄太小,便多次拒绝了他参军的请求。

不久后,国民党反动势力不断打击各种革命行为,黄安县也收到了严厉的打击,红军队伍损失惨重,这时陈锡联的母亲更是时常叮嘱他,外面危险,不要再跑出去了,还让他放弃参军的想法。

可此时的陈锡联心意已决,而更加明白这是他最后的机会,如果红军撤离后,他可能再也找不到他们的踪影了。

于是陈锡联再次偷偷的来到了红军驻地,申请加入红军,可是他才14岁,远远达不到当兵的年龄,因此红军战士再次拒绝了他。

可是陈锡联却十分的坚决,不顾红军战士的劝阻,紧紧的跟在他们的身后,而此时红军战士们正要出去执行任务,由于任务紧急,只好任由陈锡联跟着。

红军队伍一路跋山涉水,行军数十公里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时一个红军队长看着红方后方气喘吁吁,仍在紧跟着的陈锡联,惊叹不易,不敢相信陈锡联竟然如此坚强,众人也被陈锡联的精神所感动,于是破例收下了陈锡联。

陈锡联从此加入到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中,那时他才14岁,那也是他第一次与母亲分别。

因此,从那以后陈锡联便远离故乡,跟随着红军的队伍不断为革命的胜利而奋斗,而陈锡联母子也就此分离。

陈锡联离开后,他的母亲便于小儿子相依为命,但对于陈锡联也是十分的思念,所以常常的向经过的红军战士打听陈锡联的消息,为此她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救助红军战士,只希望能够听到儿子的消息。

可是红军的队伍不断的变动,又怎能轻易的探听到一个人的消息,所以陈锡联母亲一次次的期待都以失望而告终。


而这时的陈锡联在红军队伍中已经小有名气,由于他作战英勇,思想觉悟高,学习能力强,所以陈锡联在长征时期就已经成为了红军第十师的师长。

在长征时期,他带领着队伍多次翻雪山,过草地,不断的为革命的事业所奋斗,所以根本没有时间回家去看望母亲。

长征结束后,革命的队伍不断壮大,本以为会过上一段平静的生活,然而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人的残暴、血腥,彻底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怒火,不久后,中国抗日统一战线,无数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此时陈锡联同志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八团团长,奉命前往前线抗日。

而这次也成为了陈锡联的成名之战,让他威名传遍全国,这也是陈锡联的母亲在这十八年来第一次得到陈锡联的消息,这便是震惊全国的阳明堡战役。

第一封家书

抗日战争初期,日军部队来势汹汹,特别是淞沪会战后,国军被打得节节败退,使我军队士气十分低落,根本不敢在与日军对抗。


1937年6月,陈锡联率军来到了太原前线,他望着天空中日军的飞机,每天耀武扬威的进行轰炸,气愤不已,于是他找到了附近的国军将领,想要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对抗日军的方法。

然而一位国军却一脸沮丧地说道:

“日本人的飞机、大炮太厉害了,我们根本毫无还手之力。”

陈锡联听到这句话后气愤不易,立即反问道:

“难道因为敌人强大就不打了吗?”

于是,陈锡联便亲自带领着战士前去了解情况,他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而当他打探到阳明堡有日军机场的时候,一个大胆的想法突然涌现在心头,那便是夜袭阳明堡机场。

1937年10月19日夜,陈锡联率领着769团在当地百姓的协助下,悄悄地潜入了代县的阳明堡飞机场。


随着冲锋号的响起,八路军战士们一个个英勇无比,奋起冲向日军机场的守卫,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后,769团顺利的拿下了阳明堡机场,并歼灭日军100余人,击毁飞机24架。

这次战斗震惊全国,是继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之后又一次重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多家媒体争相报道,而769团的团长陈锡联也一时之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

在陈锡联的家乡中也有许多人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们急忙向陈锡联的母亲报喜,告诉她陈锡联在八路军中当了大官。

而当陈锡联的母亲看着报纸上陈锡联的照片顿时泪流满面,这些年来,她多方打听陈锡联的消息,可是没有得到任何关于陈锡联消息,只听到了一次次战争后的惨烈结果,所以那时乡亲们都说他在战争中去世了。

可是陈锡联的母亲怎么也不愿相信,如今终于得到了儿子的消息,让她激动不已,此时她知道儿子还活着好像比什么都重要。


之后她还请人给陈锡联写了一封信,告诉陈锡联不用担心她,要好好打鬼子,他永远都是全家人的骄傲。

这封承载着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深思念之情的家书寄出,然而这封家书却没有具体的地址,只知道寄到八路军中的陈锡联。

不过幸运的是,此时陈锡联在军中已经威名赫赫,大都知道他的名声,所以这封家书几经周转,终于来到了陈锡联的手中。

陈锡联望着手中的的家书热泪盈眶,想起那个命运多舛的母亲更是心痛不已,但是自古忠义难两全,为了抗击日本人,只能舍小家保大家。

于是他把这封的家书小心翼翼的装进自己的口袋中,如同护身符般贴身携带,然后毅然决然的再次投入到了抗日战争中。

夜袭阳明堡战役后,陈锡联又参加了黎城战役、响堂铺伏击战等等,多次深受重伤,特别是在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斗中,陈锡联直接被日军的子弹击穿了下颌,当场陷入了昏迷,但是他苏醒后仍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坚持指挥战斗,直到战斗的胜利。


由于战争的残酷,无数部队遭到了重大的打击,陈锡联也多次受命转移,因此陈锡联的母亲再次失去了儿子的消息,而陈锡联由于战况紧急,自己的身份又十分特殊,也一直不敢打探自己母亲的消息。

因此陈锡联母子两人再次经历了数年了无音讯的思念之苦。

十八年后相遇

1947年,陈锡联同志被任命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率先抢渡淮河,到达了大别山北麓,在半个月内便解放了苑西9个县城,打开了苑西的新局面。

一天,正在指挥所研究战术的陈锡联忽然得到了一个兄弟部队传来的消息,告诉陈锡联他的母亲要来看他,他们已经派人护送前往陈锡联所在的驻地。

听到这个消息的陈锡联震惊不已,没有想到时隔十八年未见的母亲竟然要来了,一时之间竟有些不知所措。

原来是在兄弟部队途径陈锡联故乡的时候,正好遇见了陈锡联的弟弟,他在母亲的嘱托下,急忙上前询问,是否认识自己的哥哥陈锡联。


而作为兄弟部队的战士们对于陈锡联司令员可是如雷贯耳,于是他们急忙上报,然后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陈锡联的母亲在三位解放军战士的护送下,终于平安地来到了第三纵队的指挥部。

这时陈锡联也早已接到了战士们的通知,所以他和一群战友急切地在院中等待着陈母的到来。

等陈锡联司令的母亲快要到的时候,一群人便急忙迎了上去,这时陈锡联的母亲望着面前一群陌生的面孔,竟然认不出哪个是自己的儿子了,顿时有些手足无措。

此时匆匆赶来的陈锡联激动地上前道:“娘,娘,儿子在这呢!”

陈母看着面前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激动地伸手抚摸着陈锡联的面庞:“十八年了,娘终于找到你了……”

此时陈锡联司令再也忍不住了,痛哭道:“儿不孝啊!”

众人看着这对母子心中也是百感交集,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止,也不知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又有多少家庭,母子天人永隔,白发人送黑发人,这让众位战士们更加坚定了革命的决心和意义。


陈锡联与母亲欢聚一堂,然而好景并不长,陈锡联司令收到军令,第二天早上就要离开,所以只能再次与母亲分别。

离别之际,陈锡联司令把自己所有的钱财和珍贵的物品都给了自己的母亲,然后依依不舍地看着母亲离去。

此去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见。

为国尽忠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举国欢庆,陈锡联司令被任命为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

此时陈锡联想到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来,以尽孝道,可是陈锡联的母亲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怎么可能受得了城里的生活,于是委婉的拒绝了陈锡联的好意,还对他说道,只要能够经常听到儿子的消息,自己就已经知足了,让他好好工作,不用管她。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事务繁忙,陈锡联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回家尽孝,不过能够偶尔与母亲互通书信。

然而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陈锡联被调任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后兼任炮兵学院院长,从此他开始夜以继日的为中国炮兵的发展而奋斗。

在陈锡联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的炮兵队伍得到了空前的壮大,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这段时间的陈锡联同志几乎没有丝毫空闲的时间,所以很长时间才能与母亲相聚一次。

1954年,陈锡联的母亲突然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不停地叫着陈锡联的乳名,陈锡联知道后急忙赶回家中,然而还是晚了一步,母亲已经逝世。

因此他跪在母亲的墓前自责不已,久久不能释怀。

1955年,陈锡联被国家授予上将军衔,然而他最敬爱的母亲却看不到了。

此后,陈锡联多年都没有再回到这个伤心的地方,一直到1997年,他在路过家乡的时候,才再次来到了母亲的坟前,触景生情,再次悲痛的哭喊道:

“娘,儿子想您了,……儿子不孝啊!”

1999年6月10日,陈锡联将军在北京逝世,安葬于八宝山墓地。

陈锡联母子之间浓厚的亲情也感动了无数的人,在每年清明节都有人前去祭拜,望陈锡联将军:名留青史,永垂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儿子   司令员   纵队   老妇   家书   日军   母子   红军   战士   部队   队伍   母亲   名字   农村   消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