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今世前生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于2021年12月提高至2.7%,超过日元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2022年1月进一步提升至3.2%,创历史新高。

人民币现在都这么厉害了,大家了解他的今生前世吗?

人民币是先于新中国政权诞生的。第一套人民币的诞生史是一部新中国货币史,是新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新中国本位货币的诞生,是一个国家货币制度和货币体系的确立。从利用缴获的设备印刷,到部分借助外援,再到自主研发印刷及防伪技术,人民币曲折的成长史浓缩了新中国发展壮大的历史。

一、初现雏形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以后,面对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所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不得不建立自己的银行、发行货币,开展生产自救活动。

1931年11月,在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也随即成立,并相继发行了5分、1角、2角、5角和1元5种面值的银元券。

由于随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不得不随红军开始长征。到达陕北后,与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银行合并,改组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银行西北分行,后来又更名为陕甘宁边区银行。

日本全面侵华之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根据国共合作协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由国民政府支付薪水,抗日根据地不建立银行、不发行货币,中共所领导的根据地银行此时大都停办。

然而,1940年“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政府停发八路军和新四军军饷,并对根据地实施经济封锁。为应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大都先后成立了自己的银行,发行地方货币,这些货币被统称为“抗币”或者“边币”。除陕甘宁边区的边区银行券之外,还包括晋察冀解放区的边区银行券、山东解放区的北海银行币、晋绥解放区的西北农民银行券、淮南根据地的淮南银行币等。

据统计,仅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政权所发行的“抗币”和“边币”就达700多种。

二、困境中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氏政权一心想垄断抗战胜利果实,于1946年6月撕毁《双十协定》,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3年解放战争时期。此间,西北地区的陕甘宁边区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华北地区的晋察冀边区银行、冀南银行、北海银行都继续发放货币。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新的解放区也都纷纷建立新的地方银行,发行新的解放区地方货币。

1945年8月,原苏中、淮南、淮北、皖中、浙东、盐阜等地区地方性银行统一合并为华中银行,发行华中银行币;1945年11月,东北解放区成立东北银行总局,发行东北银行币;1947年9月,中原解放区成立中州农民银行,发行中州银行币;1948年1月,陕甘宁边区银行与西北农民银行合并,发行西北农民银行币;1948年5月,华北人民政府在冀南银行和晋察冀边区银行基础上成立华北银行,发行华北银行币;1948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发行内蒙古银行币;1949年7月,华南解放区建立南方人民银行,发行南方人民银行币。

三、信誉建立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各地区之间货币的不统一成为了贸易往来和野战军机动作战的最大障碍。为了协调地方货币,第一套人民币正式发行。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宣告成立,并从即日起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人民币”。此日,以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副主席薄一波、蓝公武、杨秀峰的名义发布了《华北人民政府布告》(金字第四号):“为适应国民经济之需要,特商得山东省政府、陕甘宁、晋绥两边区政府同意”,决定把“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以原华北银行为总行”,“于本年12月1日起,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定为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本位货币,统一流通。

194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到北平(今北京)。1949年3月到年底,中州农民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华中银行以及南方人民银行,都相继改组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人民银行分行。

由于解放战争正在进行当中,当时的人民币发行版别较多,总共有12种面值和62个版别,人民币上的行名、年号和面额均出自当时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之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唯一合法流通货币。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和人民币发行以后,不仅有回收解放区旧币的问题,还涉及到肃清国民党所发行的金圆券,以及外国银行在华所发纸币的任务。

1949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即着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回收各解放区货币,建国之后,除东北和内蒙古仍在使用原有的解放区货币外,人民币已经基本完成解放区旧币回收问题。

对于原国民党统治区的金圆券,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限期兑换的策略。例如,1949年北平解放后,北平军管会发布通告,规定自即日起金圆券可以流通20天,劳动人民可以按1:3的优待比价每人兑换金圆券500元。在兑换期内,人民政府准备了大批粮食、食油、煤炭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北平,使广大人民可以用兑换到的人民币购买生活必需品,不仅安定了人民的生活,而且迅速树立了人民币的信誉。

1949年开始发行人民币以来,由于解放战争正在进行,人民政府的支出大于收入,人民币也不得不实行通货膨胀的办法。

1949年4月底人民币发行总量为607亿元;7月底达到2800亿元;11月达到20000亿元;1950年3月份则达到了49100亿元,通货膨胀不可避免。从1949年1月到1950年2月,全国13个大城市批发物价指数上涨91.11倍,天津从1949年2月至1950年2月,面粉、小米、小麦、20支纱、白细布五种商品价格综合上涨103.7倍。

为了解决通货膨胀问题,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统一全国的编制和待遇、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统一国营贸易、统一物资管理与调配、统一现金管理、统一管理私营企业。

在这一强有力的现金管理措施下,到1950年4月,人民币开始大量回笼,到5月10日,货币量已经比3月末减少了39%。物价开始逐步下降,在中国持续了12年的恶性通货膨胀被遏制,全国经济趋于稳定,人民币信誉建立。

鉴于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3月20日发布命令,宣布收回东北银行和内蒙古人民银行发行的地方流通券;1951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新疆发行有维吾尔文的人民币并在全国流通,限期收回新疆省银行发行的银元券,同时东北银行、内蒙古人民银行和新疆省银行均改组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下级机构。

到1951年底,除西藏和台湾外,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币已基本实现币制统一。

四、第一套人民币:艰难前行

在筹备发行第一套人民币时,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组建一个设计班子成了最棘手的问题,筹备处多方搜寻,最终选定了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的王益久和沈乃庸两人,王益久负责设计票面正面图案,沈乃庸负责背面图案和花符设计。按照国际惯例,毛主席的头像被设计在票面草图上,谁知送审后遭到了毛主席的否定。毛主席认为,票子是政府发行的,当时他是党的主席,而不是政府的主席,因此票子上不能印他的像。于是,王益久和沈乃庸又遵照董必武“票面上要反映解放区生产建设图景”的指示,重新设计了全套票版图案,主要反映解放区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场面。

第一套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和面额汉字,除1000元耕地狭版券外,全部由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兼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的董必武书写。董必武的一手好字在解放区有口皆碑,人民银行的成立和人

民币的发行也都是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因此,时任人民银行筹备处主任的南汉宸请董必武书写人民币上的汉字。董必武推辞说,我写的字不太好,还是请林老师他们(指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朱德等)来写吧。在南汉宸的再三请求下,董必武在一张白纸上横竖写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华民国”,“壹、贰、伍、拾、佰、仟、万圆”,“一、二、三、四、五、七、八、九、十、年”等字。南汉宸筛选后,董必武刚劲挺拔的“柳体”就出现在了第一套人民币上。

第二套人民币:新的风采

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并进行货币改革的设想,在建国初期就提到了有关领导人的议事日程。1955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行新的人民币和收回现行人民币的命令》,定于3月1日起发行新的人民币,在设计第二套人民币时,罗工柳鉴于领袖肖像的独特性与防伪性,并参照英镑上的女王像、美元上的总统像和卢布上的列宁像,他在有些票券上设计有毛泽东肖像。

票券呈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审核后,再次遭到毛泽东本人的否定。他说,一个人盖棺论定之前,进入钞票是不合适的。于是,在周总理指示下,2角券毛泽东号火车上的毛主席像改成了五角星,1元券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和5元券人民游行图景中的毛主席像也都被去掉了。

新币发行仅4个月后,群众反映红色1元券有严重的变色褪色现象。后经技术鉴定,确认原因是油墨的性能差,影响了颜料在纸张上的附着力。而红色钞票的可变性最大,黑色则较稳定。所以中国人民银行遵照周总理的指示,决定改版1元券。对于改版后的颜色,有人认为中国人有尚红的习惯,红色群众容易接受,有人认为黑色利于钞票防伪,最后设计人员将红黑两种方案一同呈报李先念和陈云同志。陈云批示:“我认为黑色好,主要理由是油墨耐磨。”周总理看后批示:“同意采用黑色。”这样,1956年版蓝黑色1元券就确定了下来。由于第二套人民币设计完整、精致,防伪效果突出,发行后立即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称赞这套人民币好看、好认、好算、好使。到1955年6月份,市场上的新币已经全部取代旧币流通,并且做到了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保证了银行信贷和金融业的正常运行。

六、第三套人民币:震惊世界

第三套人民币的5元券被世界钞票界公认为是一张杰出的作品,在国际钞票界的一次评比中,它被评为“世界纸币精品”。这张钞票的设计非常巧妙:炼钢工人生产时倾斜的姿势充满了力量之美,而且他手持的钢钎末端正好被票面面额覆盖,花团锦簇的“伍圆”二字好像熊熊的高炉,使炼钢工人的钢钎的有所指,与炼钢工人倾斜的姿态也有照应,票面设计稳中有动。5元券背面的露天煤矿是设计师侯一民参照抚顺和阜新的煤矿画的。1元券正面的拖拉机,侯一民在天津一个国营农场照着实物画了整整两天。但侯一民没有发现,1元券上的拖拉机是捷克造的,5元券上露天煤矿上的大铲车是苏联货。“文化大革命”时,第三套人民币上以工农业生产为主题的画让侯一民吃了不少苦头。第三套人民币的设计方案得到了周总理十分详尽的指导。

他建议把原5元券和2元券的背面图景相调换,将露天煤矿用在5元券背面,与炼钢工人相配套;石油矿井用在2元券背面,与车床工人相配套,这样更合理。他还要求把原1角券的“干部参加劳动”图景改为“教育舆生产相结合”图景,“因为1角券学生们用得多,对他们可起教育作用。”。第三套人民币在印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波折。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引进了一些国外印刷机,但印刷上还是不能解决多色接线问题,原计划从苏联引进的印刷设备,也因中苏关系紧张未能实现。我国印钞界得知卢布的防伪是沙俄时代的印钞专家奥洛夫发明的,于是向苏联专家请教,得到的回答却是:“这是我国仅次于原子弹的绝密技术”。于是,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管理局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印钞专家自行研制印钞机,并终于在1958年陆续改造和研制成功。这不仅解决了人民币印制的主要技术难关,而且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了国际领先水平,结束了我国货币生产依赖外国的历史。

七、第四套人民币:50、100的出现

“文革”开始后,“极左”思潮盛行。1969年4月8日,人民银行总行第二次向国务院上报新版人民币设计稿,票券画面主要反映“极左”内容,未获批准;

1975年11月18日,财政部(当时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合并)第三次向国务院上报设计印制新版人民币的报告,设计方案的图稿主要反映青年上山下乡、工农兵上大学、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等,李先念批示:“放一放再说。"1976年5月10日再次请示,李先念批示:“暂时不办。”

直到1978年,国务院才指示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重新设计第四套人民币。参与了前三套人民币设计工作的罗工柳带领五人设计小组,确定了以56个民族人物头像为票券图案的思想。他们认为,人民币不是政治宣传画,不能图解一个时期的政策,应当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并突出民族性:另外,人物头像利于防伪,这也是世界各国钞票设计的普遍趋势。

于是,设计小组决定,人口总数百万以上的民族上人民币,从10元券到1角券,每种票券上画两个民族人物头像,人口多少与票券面额大小相对应。经过两年的跋山涉水,罗工柳等人完成了全套新币的设计方案。但这时,中央根据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需要,临时决定增设50和100元两种大面额票券。这下可难住了罗工柳,民族人物头像的设计已成体系,人口最多的汉族已经用在了10元券上,50和100元上还能用什么呢?

当时适逢新中国成立30周年,设计组成员周令钊在电视中看到国庆游行队伍中的四辆彩车,彩车上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和朱德四位领袖的头像,他灵机一动,100元券何不放上四位领袖的头像?这一想法得到了罗工柳等人的一致赞同,经过认真考虑,最终确定了在50元券上设计工人、农民、分子头像,100元券上设计四位领袖的浮雕头像。1983年3月3日,国务院核准印制,毛主席和知识分子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了人民币上。

八、第五套人民币:乘风破浪

第五套人民币继承了中国印制技术的传统经验,借鉴了国外钞票设计的先进技术,在防伪性能和适应货币处理现代化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各面额货币正面均采用毛泽东主席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中国著名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中国伟大的民族文化。为提高第五套人民币的印刷工艺和防伪技术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8月31日发行了第五套人民币2005年版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纸币和不锈钢材质1角硬币,主图案与1999年保持一致,但变光数字、面额水印位置调整背面面额数字加后缀“YUAN”等第五套人民币各面额票券的正面主图均采用毛泽东在建国初期的形象,这是人民币首次采用单独的毛泽东像。

人民币图案采用伟人头像是有科学道理的,主要是货币防伪的需要。研究证实,人们一般对人物图像最为敏感,尤其是熟悉的人物。有人做过一组试验,将华山、黄山、泰山、衡山等图片混在一起,即使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分辨起来也很困难,而人们对于人物头像特别是非常熟悉的人物头像的变化最为敏感。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存在着很大差异,在一些偏远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但人民币上的毛主席头像只要有细微的差别或异样,人们就能马上识别出来,这也是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货币都采用伟人头像的原因。

为了绘制出传神的毛主席头像,设计人员用了2个月的时间,画了十几幅素描稿,请美术学院的专家进行了指导,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还专门召开研讨会,听取老专家的。人民币上的图案并非完全写实,有的借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用拼接的方法呈现现实中不会出现的场景。像5元券的的手法,用拼接的万法呈现现实中不会出现的场景。像5元券的背面图案泰山,就是把“五岳独尊”的石刻和泰山主峰放到一起,现实中其实看不到这样的景观。同样,1元券背面的三潭印月,摄影师所在角度只能拍到两座石塔。为了制作50元券背面的布达拉宫图,上海印钞造币厂的两位高级美工来到拉萨,他们寻找很久,最终在一个水厂的厂房顶上找到“最佳角度”。经过拍照、素描和反复修改,最终设计出了人民币上的图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董必武   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人民币   华北   解放区   面额   今世   前生   货币   头像   银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