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临终前,为何把军权交给陈锡联?事实证明了主席的深谋远虑

1976年大年初一(阳历2月1日)刚过,中央便于次日颁布了一号文件,称经毛主席提议,中央政治局表决通过:

由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接管周总理生前负责的那一摊子;由陈锡联代替叶剑英元帅,负责主持军委的大小事宜。

当时的中国正值混乱时期的高潮,而周总理不幸于同年1月8日病逝,朱老总和毛主席的身体也很不好,党政军原有的三根顶梁柱都不再如往昔。

图|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旧照)

这时中央将政务与军务大权,突然交与了华国锋和陈锡联,华国锋的资历、能力和功勋都足堪其任,只是陈锡联似乎就有些不够看了。

须知,自1971年“9.13事件”后,中央军委的工作可是由叶剑英元帅一手负责,而全军能在混乱时期保持基本稳定,不能不说这里面有叶帅极大的心血。

而今毛主席与朱老总的身体犹如风中残烛,说不好哪一天就油尽灯枯了,正该由叶帅继续定鼎大局,至不济也该交给其他的开国元帅或者大将啊,可最后竟交给了陈锡联这个开国上将。

不少人满是疑惑,毛主席此举的用意何在,甚至有人觉得毛主席这时候犯糊涂了。

图|毛主席与机要秘书张玉凤(旧照)

实际上在那个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重要关口,毛主席的一举一动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更何况对军队最高权利的任免。

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便必须要从当时的时局着手,捋清其中的矛盾脉络;再看看陈锡联有哪些过人之处,较之当时的其他三军要员有何不同,这才让毛主席将如此重任相托。

每个历史时期,最为紧张的一段,就是政权交接之际,而能让其平安度过者,除过顺承有序外,军队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军队必须要掌握在顺承人的一方,否则不出乱子则已,一出就是影响深远的大乱子。

图|中国人民解放军(资料图)

当时中国的情况便是如此,而且还是在一场连续十年的混乱之中,除过要稳定住党政军的稳定外,则必须要摘出几个中流砥柱,用于此后的拨乱反正,以及带领国家实现中兴。

想必大家已经猜了出来,摘出的人便有叶剑英元帅与小平同志,前者乃是掌控军队的扛鼎人物,后者乃是负责党和国家事务的擎天柱石。

事实上,叶帅自1971年9月负责军委工作以来,便让不少人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

1976年初传出的“叶帅身体不适,无法继续主持军委工作”,便是他们闹出的幺蛾子。

小平同志在1975年初在党政军均任要职后,得益于毛主席的支持,对党政军均进行了一系列大整肃,很是损害了一部人的利益,自然也被拉进了“黑名单”之中。

图|毛主席与小平同志握手(旧照)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为了保护二人,便尽可能地让他们从风口浪尖中避开,待自己故去后再重整大局,这才让与那伙人并没有直接对立起来的华国锋和陈锡联出头。

事实上,当时既是中央军委常委又是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除过陈锡联之外,便只剩下了汪东兴、王洪文、张春桥等人。

这些人几乎没经历过大的战争,威信不足,要他们在这个敏感时期去主持军队,那绝对是后患无穷。

于是,毛主席经过慎重考虑,这才选择了陈锡联,并交代说:“陈锡联从小参加革命,会打仗,带过兵团,带过炮兵,在国务院也有个职务,就让他管一下吧!”

图|陈锡联上将(旧照)

后来的一切证明,毛主席的眼光确实无比犀利,经他选择的这两个人物,果真起到了纵横捭阖、拱卫大局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被许多中央高层所不看好的陈锡联,在掌管军队后丝毫不为自己谋利,时时刻刻为大局着想,遇事总会与叶帅商量,务求保持三军稳定与发展。

而在后来的拨乱反正中,陈锡联更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

除过这些考虑之外,不得不说,陈锡联杰出的个人背景,也是毛主席选择他的重要原因。

1915年初,陈锡联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镇彭家村。

“黄安”,是著名的黄麻起义发生地,是一个遍出共和国英雄的所在。

图|黄麻起义(油画)

1929年,14岁的陈锡联加入了革命队伍,成为了一个“红色小鬼”,于同年秋成为了光荣的工农红军一员。

说来,陈锡联13岁的时候,就打算投身革命队伍,可却因为个头太小,被红军干部说“等长一年再来接他”。

本来只是随口一说,可陈锡联却当了真,心心念念一年后,终于愿加入了革命队伍之中,尽管此时他看起来还是小小的。

很快,陈锡联便在红军中名声大响,赢得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小钢炮”。

顾名思义,就是说陈锡联打仗时,就如犀利小钢炮般指哪打哪,而且打得快准狠,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图|左一为李先念(旧照)

李先念同志曾一度担任他的首长,称他“打仗数第一”。

凭借着过人的武勇和智慧,陈锡联在红军中成长得极快,一年后得以入党,两年后成为连级干部。

在历次反围剿中更是获得了连续升迁,从连级干部先后升为营级、团级、副师级、师级干部,成为了红军中的重要砥柱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的那年,陈锡联时年22岁,如此的年轻却已经拥有了八年多的军旅历练,如今乃是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团长,正是大有作为、大可作为之际。

1937年10月,陈锡联奉师部指示,率领所部开赴到代县、崞县以东,寻机袭扰敌军侧翼后方。

图|红军战士(旧照)

不久后,即凭借着敏锐的战场洞察力,发现了一个很好的目标——阳明堡机场,通过数日的详细侦察后,决定干他一家伙。

19日夜,陈锡联率所部秘密抵近机场,从四面八方将其合围,本欲带领一部秘密潜入进去里外同时动手,被守军发现后果断发动总攻。

经历一个多小时的惨烈战斗后,成功将100多名守军歼灭,将日军的24架飞机全部报销,并缴获了一大批的武器弹药与军需补给。

这便是抗战史上著名的“阳明堡大捷”,陈锡联以极大的魄力和指挥能力,出其不意地打击了日军,将其在该地区的空中力量大大削弱,有效的支援了忻口战役。

同时,陈锡联也因为这一仗,成为了国共两军中名声鹊起的新锐。

图|夜袭阳明堡(油画)

如此的荣耀之下,陈锡联却并不自满,一如既往地勇猛精进、果敢智慧,而这也注定在战事不断的阶段,他的名字将会更多次的被人提起,伴随着的还有他更多的光辉事迹。

之后,陈锡联又率部参加了神头岭战役,此战并未遇到与敌正面交手的机会,让陈锡联颇为烦恼,与部下抱怨道:“这次打的,光啃骨头,没吃上肉!”

此话一度传到了129师师部,时任129师政委的小平同志闻言笑着表示:“这门“小钢炮”啊,自然不会让他闲着,总会有开火的时候。”

后来一次师部会议中,还颇为幽默地打趣陈锡联:“下次让吃肉,可也不能丢了啃骨头的劲头!”

图|小平同志正在做战前动员(旧照)

不久后,响堂铺战斗打响,陈锡联带领所部再次大放异彩,用啃骨头的姿态成功吃到了大肥肉,而在此后的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役中,陈锡联部依旧无比耀眼。

鉴于陈锡联的杰出表现,组织先后升任他为385旅副(正)旅长、太行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等要职。

陈锡联毫不骄矜,在破袭白晋铁路之战中,以“中心开花、内外并用”的战法,成功将南关镇日军歼灭。

百团大战中,陈锡联率部在狮垴山顽强阻敌,为师主力破坏正太路减轻了很大的压力。

抗日战争后期,陈锡联去到了延安进行深造,毕竟到了他这个高度上,每一个决定都关乎重大,必须要具备更加完备的军事才能。

图|延安党校旧址(资料图)

陈锡联很珍惜这个机会,在延安进修时简直如在战场上一般较真。

阅读毛主席的著作时,陈锡联有许多疑问,教员给出的解答他不真正认可,可又真心放不下,便壮着胆子去叨扰毛主席。

没成想毛主席十分随和与亲切,对他大加赞扬了一番,再表达了一阵关切后,而后认真为他答疑。

或许,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毛主席多是严肃、睿智的姿态,这样其实也没错,在那个战战兢兢的革命年代,容不得毛主席不郑重以待。

可这并不是全貌,在面对同志们和人民群众的时候,他是十分随和的一个人,正如那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图|毛主席(旧照)

这次短暂的会面,在毛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并没有多少起伏。

在陈锡联的生命中,却是无比闪光的一笔,让他将对毛主席模糊的敬爱,化成了一种更加真切的所在。

解放战争成就了众多名帅战将,而陈锡联自然在其中,而且还是十分突出的一个。

从延安进修完毕后,进入晋冀鲁豫军区任职,及至晋冀鲁豫野战军成立之际,已然是该部第三纵队司令员,这一年他仅31岁。

如此年纪成为一个纵队的司令员,在解放军全军中也是极其罕见的。

图|陈锡联与王近山将军合影(旧照)

1946年6月,国共内战打响后,陈锡联率部先后参与了上党、邯郸、鲁西南、挺进大别山等重大战役。

尤其是挺进大别山一战中,作为先锋力量率先过淮河,挺进至大别山北麓,在敌人来不及反应之际,仅在半个月便解放了宛西九县,为大部队的挺进提前打好了基础。

豫北战役中,以灵活机动、诱敌聚歼的战术,将国军第2快速纵队给报销,再次创造了我军战史上的一大范例——以劣势装备全歼一个成建制的机械化旅。

随之马不停蹄赶往汤阴,协同友军将这豫北重镇攻克,活捉了国军第12纵队司令孙殿英。

图|孙殿英(旧照)

淮海战役中,指挥中原野战军的两个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的一个纵队,负责攻克西线的宿县。

作战前夕带领各级指挥员亲赴一线进行详细侦查与研究,制定出了十分周密且可行的攻克战法。

待总攻发起后仅用一个昼夜便达成了目标,将宿县1万多守敌全部歼灭,切断了徐州与淮海地区的重要通道;随后,又协同友军在双堆集成功将黄维兵团全歼。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改称为第二野战军,陈锡联升任二野第三兵团司令员,年仅34岁。

而从纵队司令员成为兵团司令员,这个过程陈锡联仅仅只用了三年,不得不说确实强悍。

不久后,率部南下参加渡江战役,迂回大西南歼灭了宋希濂部,攻克了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让国民党残部失却了最后一片根基。

随之陈锡联被授命坐镇重庆,任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兼川东军区司令员,简直就是军政一把抓的封疆大吏,足见组织对陈锡联的莫大信任与重视。

1950年调任解放军炮兵司令员,随后又兼任炮兵学院院长,负责新中国炮兵的开创与发展,说他是“中国炮兵之父”也不为过。

正是得益于他的苦心孤诣,新中国的炮火力量在短短几年内有了长足进步,到了抗美援朝末期便可以压着韩军打。

图|重庆市市长陈锡联在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旧照)

在1958年更是成功发动了著名的金门炮战,给予了台湾宵小以极大震慑。

在随后中国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的选址中,仍是陈锡联带领一众人员,去往祖国的多处无人区进行实地踏勘,掌握了众多一手资料,为后来中国的导弹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5年,三军首次授衔,陈锡联毋庸置疑的被评授了开国上将,而一众将军中共有8位上将、12名中将、52位少将出身于湖北红安(1952年正式更名),乃是全国第一的“将军县”。

1959年,陈锡联被调至沈阳军区担任司令员,沈阳军区辐射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边防所在,能被派往这儿担任军区司令,足见中央对其的重视与信任一如既往。

图|陈锡联将军(旧照)

自扎在沈阳军区后,陈锡联便许久未有调职了,一直到1973年八大军区对调,这才与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对调,去到了首都地界坐镇三军。

结果仅仅两年多时间下来,陈锡联便凭借着出色的政治素养与过人的才干,在原有军职的基础上,又兼任了军委常委、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一身横跨党政军三界,而且都在其间担任要职。

陈锡联1973年调到北京地区工作后,与毛主席的距离就近了,因为工作的缘故常有会面,尤其是1975年兼任三职以后,与毛主席的接触更多了。

对于这位很有出息的后辈,毛主席非常看重与信任,哪怕陈锡联升职了,毛主席还是一如既往地喊他“陈司令”。

有这样一件事值得一说,陈锡联回京任职后不久,便在家中挂了一副毛主席画像,并对家人郑重说到:“我没死,谁也不准取下,我死了,谁也不准取下!”

在当时那个特殊时期,陈锡联如此地煞有介事,除过感激毛主席对自己的情意外,自然也在借着这件事,来震慑一些宵小之辈。

1976年初,中央下达一号文件,让陈锡联替代原叶剑英的职务,消息传出口引发了诸多不和谐的声音。

据陈锡联后来回忆:“当时,一些同志由于对情况不了解,对我存在一些误解,说了一些批评、指责的话。”

图|毛远新与陈锡联(旧照)

之所以如此,是陈锡联在东北任职的时候,与毛远新等人就有所牵扯,让中央的许多同志对他不大放心。

1973年调回北京后,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成为横跨党政军三界的重要人物,自然也避免不了与当时势大的那伙人有所交集。

“陈锡联夺了叶剑英的军权!”

这传言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以致叶剑英元帅都心中不忿,想要离开北京这个风暴核心所在去广州散心。

图|叶剑英元帅正伏案工作(旧照)

可是陈锡联在这个时候,却专门给叶帅打去了电话,表示:叶帅你不能离开,去广州这事行不通。

叶帅听后气愤不已,隔着电话向陈锡联怒吼质问:“你怕我捣鬼吗?我如果想捣鬼的话在哪里不能捣?”

陈锡联在电话那端闻言,一时间心中颇不是滋味。

因为叶帅的这一质问,此事更加喧嚣尘上,而小平同志却看得很清楚:

一是处于局外可以遍观全局,知晓毛主席这是有意保全自己与叶帅,留作以后的定鼎之用;

图|邓小平同志(旧照)

二是曾经长时间担任陈锡联的上司,知道这个家伙的为人品性,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对于掌控权力也没有多大的欲望,是一个心有赤诚的忠臣良将。

正如毛主席所期望的那样,正如小平同志所信任的那般,陈锡联就是一个一心只为国家与人民的好同志。

之所以留叶帅在京,只是想政治局中不要少掉他这关键一票,同时自己在一些事情的把控上不够,需要时常向他讨教。

这也正是毛主席构想的“陈锡联在明,叶剑英在暗”的局面。

不过,这个谣言传得太猛了,需要想办法给降降温,而这光有毛主席与小平同志的信任远远不够。

图|华国锋同志与小平同志会谈(旧照)

1976年4月,经华国峰提议,叶帅重新负责一部分中央的工作,加上陈锡联时时向他垂询,丝毫不顾某些人明里暗里的胁迫,这才让组织内许多人逐渐安心了下来。

或许,在今天有人会觉得,那些同志也太短见了。

这是不了解那个特殊时期的缘故,十年下来多少同志惨遭厄运,留下来的人无不战战兢兢。

如今周总理故去、叶帅被冷落,这难免让他们心中戚戚然,有这样的表现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小平同志却能于一片混沌中看出毛主席的布局,不得不说能被毛主席选为第二代领导人核心,果然是有其过人之处的,而这也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图|毛主席与小平同志会谈(旧照)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轰然而逝,十万万国人齐悲恸,陈锡联更是到现场亲自守灵,并借机与叶帅、华国锋等人密议,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将一切混乱拨回正轨,进而结束了那段混乱的历史。

事了拂衣去,陈锡联本打算就此让出军政大权,可当时党政军事务太过繁重,叶帅还需要辅助华国锋与小平同志处理国内的诸多事情。

中央便没有应下此请,委托陈锡联继续主持一段时期的军委工作,陈锡联听闻后,也便毫不犹豫地应了下来。

及至1979年底,党政军各项工作重回正轨,一大批受到不正当对待的干部重新回到岗位。

图|小平同志(旧照)

由小平同志、李先念、华国锋、叶帅等人主持大局,陈锡联便欣然辞去了在党政军的所有职务,退居二线颐养天年。

哪怕如此,陈锡联依旧不忘自己是一个军人,是一个共产党员。

1984年听闻香港问题得到解决,他无比兴奋,而后来香港回归后,更是和老友一起前往香港游览。

他想起了不久前刚去世的老领导小平同志,不禁感慨:“小平同志没实现到香港土地上看看的愿望,咱们倒来了。”

1999年5月,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遇北约轰炸,当时陈锡联将军已然病体支离,可还是强撑着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与记者畅谈了一个多小时。

图|陈锡联将军晚年接受采访(旧照)

以往老将军是从不出现在镜头之前的。

谈话的最后,老将军表示:自己虽然老了,可只要祖国有需要,还愿重赴前线作战。

仅仅一个月后,陈锡联将军便于1999年6月10日永远离开了人世,享年84岁。

中央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遗体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在追悼会上,一副挽联完美概括了陈锡联将军辉煌的的一生:“南征北战七十载,光明磊落献终身。”

-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李先念   沈阳军区   军权   党政军   野战军   深谋远虑   司令员   纵队   军中   临终   将军   事实   主席   同志   中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